扶贫产业如何才能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繁荣。同样,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也离不开产业。贫困地区通常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通常自我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现实起点低和现代农业产业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贫困地区找到合适的产业,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如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本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近距离观察实现产业繁荣的实践探索。

一个萝卜让彝族村致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是一个海拔近3000米的寒冷村庄。以前只能种土豆,还那么穷。如今,该村已种植山葵2000亩,受益农户39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去年全村卖野菜收入600万,平均每亩4000多元。野菜成了民族山区的致富菜。

“我们家能脱贫,少了昆明川大公司和村里余灿辉的合作。”纸厂村陆家组卢杰三说,“没有企业,这个菜卖不出去,没有合作社,这个菜种不下去,扶贫就更无望了。”

纸厂村的产业扶贫之路“种了卖了”,是云南这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省份的缩影。现代农业如何在腹地扎根?几千年的“穷骨头”如何挑起致富的重担?彩云之南的经验是坚持发展合作经济,带动农民组织化。近日,云南省决定让新农合经济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47万贫困人口致富铺路。

合作社不仅提供统一服务,还拥有更大的市场话语权,链接小生产和大市场。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同时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丰富的资源,生物界的物种条件,海拔100米至6000米以上的气候、光热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云南山区和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4%,农业设施基础薄弱,特别是山区综合和质量贫困问题突出,山区群众缺乏市场意识和经验。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成为制约贫困群众收入的最大瓶颈。”临沧主要领导在全省交流时表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为解决现代农业高要求与低现实起点之间的矛盾,云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省农民合作社4.4万户,比上年增长25%。超过1.93万农民加入合作社,其中超过40%的农民直接受益于合作社。

在农村,有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有“全能”能人创办型,专业大户和经纪人联合同一产业链的农户成立合作社;有“区块式”基地建立型,即依托产业基地的产销优势组建合作社,多由企业主导;还有村级组织成立的协会或合作社。

云南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一户一户地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除了把自己土地上的农产品交给合作社统一销售,随着土地流转和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股份合作和劳务合作正在云岭兴起。

会泽县是贫困县。目前,这里有160个专业养殖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依法建立了成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内部管理各有不同。他们对农民实行了“种苗、材料、技术管理、加工分级、购销”统一管理,解决了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困境。会泽县委书记梁志强说:“随着合作经济的蓬勃发展,到2019年,会泽将再饲养50万头猪。”

玉溪通海“洋美人”桔梗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花农加入合作社有很多好处。通过统一采购,会员去年每亩投入生产成本不到3000元;合作社有广阔的市场,可以和买家平等的谈生意。大多数花农加入合作社后,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教育,不仅培养了懂得管理的本土人才,也培养了与市场接轨的新型农民。

财政奖励、金融支持和对农业资金的有效监管将为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在农村发展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云南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合作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亟待政府‘扶上马’。”

近10年来,云南省一直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去年,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达到6万个以上,农民参与率达到30%以上,培育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654.38+0000个。今年,为以合作经济带动产业扶贫,出台规定,对带动50户以上贫困户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给予20万元奖励。

云南各市县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和规范合作经济发展。大理筹资654.38+0.6亿元,按照每村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组建了665.438+07个“互助社”,让农民有了自己的银行;县纪委监察室密切跟踪农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从1到今年9月,116扶贫领域线索在泉州办结,也为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临沧与32家金融机构合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51亿元。昭通市与省农垦集团合作成立市农业投资公司,乡土气息浓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成为合作的合作方。

在红河州泸西县,一半的农民加入了合作社。该县出台了一项通过行政管理促进合作社全覆盖的计划,县财政拿出654.38亿元整合农业资金项目,并建立了一个融资平台,为合作社“输血”。该县还鼓励合作社争取政策支持和外部融资,将合作社贷款折股,社员自愿入股,保证保本付息,激活了农村金融的一个池子。

在各类基金项目“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云南一大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昭通市大关县启新养牛合作社成立于2011,此后一直受益于政府项目资助。2014年获南方草原畜牧业项目支持,2015年获“行政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1万元,2016年获齐心合作社现有成员1160人,去年底产值过千万,已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收入占贫困家庭收入50%以上。

云南贫困人口447万余人,贫困县88个,均居全国首位;贫困县27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高达30%左右。云南省贫困人口文盲率、半文盲达到12.4%,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可想而知。在扶贫战场上,合作经济吸引贫困户参与扶贫,降低其市场风险,大有可为。

发展工业是摆脱贫困的根本策略。为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云南省委、省政府拟引入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将创新帮扶模式、发展合作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在贫困人口占全省1/4的昭通市,要把产业发展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合作社结合起来,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支撑品牌化。

一棵小胡椒树使一个大产业变得富有。在昭通市鲁甸县,20多万亩花椒实现产值7亿多元。在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近15%的贫困人口与辣椒产业有关。该镇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争取300多万元扶持龙头加工企业,解决了销售困难。“小花椒”不仅为灾后重建“撑腰”,还带动贫困户增收500多万元,户均收入1万元。

大理纸厂村绿野三义家有五口人,2013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善财合作社后,2015脱贫。去年以来,大理注入产业扶贫资金60多亿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有产业帮扶项目。平均产业收入占贫困户家庭收入的55%,带动30多万人增收,年人均收入1720元。其中,有合作经济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点,会泽县贫困户杭久志老两口就会去合作社“上班”,一天能挣200多元。和杭九志一起工作的高菊珍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她把40多亩靠天吃饭的山区租给合作社,加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在合作社里分红。最近全家人都在商量盖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