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手工揪痧
如何进行手工揪痧
揪痧疗法是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那么你知道揪痧的操作方法吗?
揪痧的操作方法: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
2、术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此时常发出“咯”的响声,“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来。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夹揪2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如果病情较重者,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撮痧疗法又叫挟痧疗法和抓痧疗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闽粤赣的客家人以往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压迫下,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与疾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积累了许多防治疾病的中草药和简单易行的医疗技术。
其中撮痧、刮痧和挑痧疗法便是几种历代相传的简单疗法。这些疗法,在过去不知挽救了多少客家贫民的生命;时至今日,在客家山区,这些疗法仍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传,世居武平南岩的八仙之一何仙姑,最关心民间的疾苦,经常运用撮痧、刮痧、挑痧等疗法,为民解除病痛,在当地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民间故事。
痧病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病的可能。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既指四时外感,又涉及到内、外、妇产各科的疾患。
民间主要忌结有"暑痧、热痧、温痧、风痧、暗痧、瘟痧、乌痧、红痧、绞肠痧、抽筋痧、吊脚痧"等,名目繁杂,不胜枚举。而暑痧又是最常见的一种痧病,它与中暑有密切的联系。
客家人大多以农耕为生,常常在高温和热辐射下长时间劳作,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尤其是在夏秋季气候闷热的情况下肩挑走路,或居住在闷热的房间里,或逗留在人多拥挤的场所,都有发生暑痧的可能。此外,暴食暴饮,情绪激动等,也常是发生痧症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