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沉淀物是喝了还是扔掉?
人们在服用中药时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一碗熬制的中药汤呈棕黑色,浑浊苦涩。温热后再拿,会发现碗底有浑浊的沉淀物。因为药材的饮片本身就有一定的颜色,煎出来的药液是棕黑色的,人们认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不管药有多苦,都喝干净了。对于碗底的泥沙,在某些人眼里,是这碗药的精华,倒掉可惜;但也有人认为吃这种沉淀物对身体不好,就弃之不用。但实际上,对于药液的混浊度是好是坏,人们总是无所适从。至于碗底浑浊的泥沙,喝了怕害,扔了怕浪费,是加点水搅一搅还是干脆扔了,都是现实问题。那么,中药的沉淀物是该喝还是该弃呢?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以服中药汤剂的沉淀物为好。中药汤剂中的成分非常复杂。中药汤温度降低后,往往会有很多沉淀,不要扔掉,因为它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之一。古代医生不知道产生沉淀物的原因,但现代研究发现,药液中产生的沉淀物是不能轻易丢弃的。这里我们以黄连甘草汤为例。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又名黄连素)、甲基小檗碱等生物碱,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黄连素是一种生物碱类化合物,而这类药物和含有酸性的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高,所以水煎时很容易从中药饮片中溶出。当两种药物煎煮时,其中所含的小檗碱和甘草酸可能在水中相遇并结合,形成一种几乎不溶于水的盐或络合物,以细粒状固体悬浮在汤剂中,使汤剂变浑浊。如果这种汤被留下,颗粒可能会沉淀到碗的底部,形成泥糊。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黄连和甘草水煎时,如果甘草用量大,如果所得汤汁留清,上清液可达到苦味效果,但同时抑菌效果大打折扣。这就意味着沉积在碗底的泥糊应该是具有抗菌作用、味道极其苦涩的黄连素。由此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甘草的方子煎出,碗底得到的泥糊会被丢弃,大大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在中药中,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很多,如附子、乌头、麻黄、防己、贝母、苦参等。,而大黄、乌梅等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也不少见。可见,从碗底获得的泥状沉淀物,如果丢弃,显然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另一方面,生物碱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是大分子有机酸形成水不溶性盐,还能与鞣质、酚类形成水不溶性络合物。含鞣质和酚类化合物的中药比较多。所以服用此类中药时,碗底的沉淀物也要一并服用。虽然到目前为止,中药的成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也不能完全搞清楚哪些药物形成了水不溶性物质,有效还是无效,但是为了保证药物有足够的疗效,我们不应该把泥糊扔掉。正确的做法是,在浑浊的沉淀物中加入一些水,搅拌,完成浑浊的液体。总之,喝中药汤剂浑浊难咽,但不要只把药放在喉咙里澄清或丢弃沉淀物,最好把汤剂全部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