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低烧,家长该怎么办?
宝宝低烧,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办。出现这些情况后,宝宝也要注意不要随意改善,对宝宝身体各方面都不好。
宝宝低烧怎么办?
方法1:温热湿敷
敷温水也可以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具体做法:
1,准备温水,热水温度30℃左右。
2.解开宝宝的衣服,弄湿毛巾,用温热的毛巾上下摩擦宝宝的身体。
3.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
方法二:冰敷
主要是通过放置在全身大血管中的冰块和流动的血液进行热交换和传导。同时可以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延缓脑细胞的损伤,有利于身体微循环。
具体做法:
1,把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自制冰块放在塑料袋里,扎紧,盖2-3层防止渗漏,再外面包毛巾。
2.将冰袋敷在枕骨区、前额区、腋窝区、颈部、腹股沟区和其他大血管上。
3、5-10分钟,直到高烧减退。
小贴士:
1,冰袋要包一层布,防止局部皮肤冻伤。如果宝宝发抖、发冷、发青或局部皮肤发紫,立即停止使用。
2、男宝宝要特别注意避免冰袋接触到阴囊。
3.用准备好的冰袋做冰枕,降温效果很好。
方法三:用退热贴。
风靡欧美的退热贴,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常规降温产品。当孩子发烧时,可以在额头或其他大血管上贴一块,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退热贴之所以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含有高分子水凝胶,利用物理原理将热量集中到凝胶中,然后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实施辅助退热,进行局部降温。此外,退热贴中含有的薄荷、冰片等一些天然药物也有一定的降温作用。
二、宝宝低烧怎么办?
如果宝宝体温在37.5℃-38℃之间持续2周以上,可以认为是低烧。长期低烧会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降低消化液、消化酶活性和吸收功能,造成负氮平衡,增加蛋白质分解。此时的孩子容易出现身体虚弱、消瘦、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状况。所以宝宝长期低烧一定要及时排查治疗。一旦宝宝低烧,作为家长的你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去看医生之前,要详细记录孩子的体温。一般应每4-6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最好是早晨起床前和中午及睡前,保持记录1周以上。
此外,家长还应观察伴随宝宝低烧的其他症状,如食欲改变、乏力、盗汗、面部潮红、手足发热、咳嗽、尿频、尿痛、关节痛、便秘、精神不振等。要督促低烧患儿多注意休息,给他们创造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低年级宝宝要多喝水,饮食要清淡。饮食应以高营养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为主,不吃油腻食物。以下是不同类型的低烧调理方案,供家长参考。
1,低烧吃
可以用来调理脾胃,消积导滞。常用的中药有胡黄连、山楂、槟榔、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白术、山药等。
2.夏季热
可以用清热养阴解暑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水牛角、芦根、藿香、玄参、地骨皮等。
3.病后低烧
可采用理气补虚、滋阴清热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太子参、白术、黄芪、葛根、黄芩、知母。
三、宝宝低烧的原因在哪里?
宝宝低烧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宝宝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是低烧,是什么原因?
1,身体原因:宝宝自身新陈代谢快,体温在1℃内波动是正常的。
2、天气原因:与天气有关,宝宝水分补充不足,出汗少,导致体温升高。天气转凉,宝宝的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3、饮食因素:宝宝有消化不良和食物堆积的现象。他可能有低烧,不喜欢吃东西和呕吐。这时候可能需要进行饮食调整,或者用帮助消化的药物治疗。
4、感染性低热:宝宝患病后,由于疗程不足,会出现反复发病,同时会出现间歇性低热。
5、感染后低热:宝宝患麻疹、白喉、百日咳、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后,调节体温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出现低热。
6、慢性感染性低热:如肺结核、慢性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尿路感染等。,导致宝宝持续低烧。
7、非感染性低热:如果宝宝有血液病、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可能会出现低热。
四、宝宝低烧的护理措施
宝宝发烧是常见现象,主要是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如果出现高烧,要及时看医生或者吃一些退烧药进行治疗。如果是低烧,一般应该选择物理方法退烧。以下是宝宝低烧后的处理方法:
1,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如果宝宝不喝,可以加点青菜汁或者果汁等。,把臭东西喂暖。
2、适当减少衣服,打开宝宝的衣服,让宝宝的皮肤自然凉下来。
3、温水擦拭身体,水温32 ~ 34 oc,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宝宝的手、脚、脖子、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每十分钟一次。
4.用湿毛巾敷在宝宝的额头上,每2到3分钟换一次。但是,宝宝可能不喜欢,到处乱动。
5、温水洗澡,水温和平时洗澡差不多,据说比宝宝体温低3 ~ 4 OC。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6、让宝宝睡冷水枕头,降低头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