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条件在医学上有什么应用?
升降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应用最早见于《内经》,即“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机失调“出入废时,神必灭,上下时,神独立。”如果气的运动受到外感、内伤或痰饮的干扰,就会出现停滞、紊乱、上移、下陷、内闭、外脱等症状。中药的盛衰,是从药物作用于疾病的趋势上对其疗效的总结。中医的升阳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催吐开窍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或消除下坠或内陷的疾病症状,如腹泻、脱肛、崩漏或不明原因的症状。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减不良反应止呕、止咳平喘、潜阳熄风、利湿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改善或消除呕吐、气喘、肝阳上亢、自汗或盗汗等有上冲或外感倾向的症状。大多数药物作用趋势明显,少数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或有双向趋势。比如麻黄不仅能发汗,还能平喘利尿。川芎既能升顶止头痛,又能降血经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应用中要辨证施治。
2起伏与性味和质感的关系
药物的盛衰是与生俱来的,是由药物的气味、四味、质地决定的,也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具体疗效的生动体现。药物的气味可以决定其功能的盛衰。张《药的起源》创建了“寒热阴阳盛衰图”,以阴阳为纲,分析了每味药的气味粗细;王昂在《本草纲目》中说:“气厚味淡者浮而升,气厚味淡者沉而降,味浓者浮而沉,味淡者浮而降”。气味的粗细和起伏的关系总结得很精辟。一般来说,辛夷、薄荷、麝香等味浓的产品药性更多;大黄、黄芩、丁香等气薄之品常降;防风、荆芥等。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五味子、浮小麦等厚味品,药性较重。
中医的四气是寒、热、寒,不同气的药物有不同的盛衰,也就是四气也可以决定中医的盛衰。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寒不浮,热不沉”。强调了四气与盛衰的关系。一般来说,温性药物如防风、白芷、干姜、阿莎丽等。升浮,而寒药如大黄、黄芩、栀子、苦参、五倍子则沉淀。酸、苦、苦、咸五味对中医的兴衰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王曰:“味为地,甜为阳,苦为阴,阳浮,阴沉。”这是从五味与阴阳的关系来探讨中医的盛衰。李时珍说,“酸咸不升,甜苦不降”。进一步明确了五味与盛衰的关系。一般来说,辛夷、阿莎丽、当归、干姜等味甘、味淡的药物上浮较多,芒硝、五味子、车前子、木通等味酸、味苦的药物沉降较多。
除了四气五味,中药的质地也是决定中药盛衰的重要因素。中药的质地不同于轻泡重浊,这是药物的固有特性。不同质地的中药有不同的沉浮特征。张《医源·药备》云:“(麻黄)轻而浮,(肉桂)轻而升,(石膏)。一般来说,薄荷、辛夷、桑叶、桂枝等轻身品的药性有升有降,而石决明、龙骨、朱砂、赭石、鳖甲、紫苏、枳实等种子、果实、矿物质、贝壳类的药性以沉降为主,但中药的药性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花叶软泡药。槐花能凉血止血,治肠风下血,番泻叶无升散之功。丁香性温,专降气止呕,性沉。物重之品皆沉,而荆条为龙头,内外疏散显邪;苍耳散风寒于表,通鼻窍;牛蒡子能清头目,利咽喉,散风于外,均有升浮之性。
3起伏与加工的关系和兼容性
炮制是通过外界条件改变药性,克服药物偏倚,使其更适合疾病的需要。张《药源》曰:“黄连、黄芩、知母、黄柏宜酒煎,若吞服或脐上,宜酒洗,熟则用之。”陈嘉默在《本草梦泉》中也说:“酒系统上升,姜系统发散,盐入肾软坚。”如果用酒煎药,性性会增强,姜汁会发散,醋会收敛,盐水会下降。在复方中,当升降药物与更多更强的下沉药物配伍时,药物的升降性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下沉药物与更多更强的升降药物配伍时,其沉降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桔梗“辛辛苦苦,阳中之阳,舟中之魏,各种药都有此盲,不能沉。”为舟之药,方药结合,可引药上,用牛膝可引药下。《本草梦泉》中说:“橘皮必补补,泻必泻,升必药,降必药,但也必随配而升降”。《本草纲目》也说:“上者引咸寒,则沉于下焦,下者引酒,则浮于上。”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起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要掌握一般原理,还要了解其转化规律,才能运用自如。
起伏只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在用药时,只掌握药物的盛衰,而忽略四性五味和归经的属性,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必须结合几个方面来指导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