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的副作用及危害——金匮肾气丸简介
学医必读古书,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古名方!
金匮肾气丸——最被误用的补肾方子!
自六味地黄丸成为补肾名方后,其兄弟金匮肾气丸成为壮阳名方。以及各种专家和网友的误传,再加上“适应性广”的假象,很多自认为肾虚的朋友经常尝试服用这种药。
如果真的是肾虚导致的寒邪困于少阴,或者肾阳不归元导致的水液代谢不畅,用肾气丸真的没有问题,效果神一样好。但这两种情况多见于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大病初愈的术后患者。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并不那么适合。
一、痰热过盛者误服:助火生痰。
新版本草纲目
用熟地黄帮助脾肺化痰似乎不太合适。痰若从心、肝、肾而来,何不舍地黄而驱之?老友吐如清水,用了陈二的消痰化痰药也不能成功,但吃了八味汤,不在心肝肾的痰瞬间就确定了。
脾肺失运化,生痰,最忌讳滋补油腻之物,也是因为脾被抑,肺被阻。肾气丸以熟地黄为君,脾肺虚弱但肾气未散者不宜虚服。关于脾肾,很多古籍都有记载。很多人认为火生土是在被诊断为脾阳虚之后,那么补肾阳生脾阳就大错特错了。现在肾阳虚的人已经很少了。很多年轻人因为手脚冰凉或者性生活不协调,误以为自己是肾阳虚,于是乱吃补药,危害很大。
二、肝郁人误服:扶肝切脾
王孟英医疗记录
谢普祥的身体属于慢性虚损。初冬,她咳嗽痰多,食欲下降。石某视之。云是由于肾气不足。生命和火没有权利。加在肾气汤里喝了一个多月。结果她吐了便便。她不饿,也没有淹死。冬天,孟赢确诊了。她的脉搏很细,舌苔很红。她中间有所欠缺,却疏于养生。她因错误而受够了。她甚至发泄了她的红衣主教。她附上了
方中肉桂、附子最能助阳烧火,肝气郁结者仍可用其达表散热。如果肝郁,气内生,则助肝阳暴升,使脾胃之气达不到四,则大小便失职,气上。
三、阴虚血燥者误服:耗肾伤血(手淫伤精者亦然)
虽然参芪丸中以生地为君,但用量相当大。但它的泽泻、茯苓都是切肾品。有冷饮,桂附应尽,无冷饮邪气,桂附反成伤肾阴之品。还有助于泽泻、茯苓,使肾脏中的真阴更加衰竭,帮助浮阳上行。非常危险。
第四,第一次有效,但长期有害
中药最可怕的是刚开始有效,再吃一次无效,很多副作用感觉不到。比如肾气丸,因为它的乌头性,第一次服用很可能会觉得温热,呼吸不畅或者排尿问题改善,但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受了很多暗伤。
在我治疗过的朋友中,这种情况很常见,基本上是大部分。而且很多医生开一个月两个月的药。一开始觉得很有效,就一直吃。结果造成了很多难以挽回的问题。
王孟英医疗记录
对于第一次相当平和的人来说,药方里附了肉桂,味浓而猛。他们直走,痰要换。他们还得到地黄等稠浊之品,保护了他们霸气的本性。但是,他们很暴力,时间久了就会暴露。它们又软又油腻。他们抵制红衣主教。他们处理结时不拉伸。第二,它们不那么涩。痰是没有出路的。他们潜伏的越久,死的就越多。所以。
这种情况下,患者因为一开始觉得有效,就脑梗了,于是吃了两个月的参芪丸。结果,阳气在春天上升,而痰阻塞了上升的路径。得了脑梗。
内容提要:方古往今来赫赫有名,但古人今天并没有乱用。
总的来说,古代穷人多,生活相对贫困,所以很少出现痰火、湿热等问题,也没有太复杂的社会关系带来的压力和肝郁。所以在古代,肾气丸确实被广泛使用。
如今,人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细致的判断,很容易适得其反。然而造成今天这种滥用的是医生妄下判断,其次是患者盲目追随网络专家。
《伤寒论》到处都有教,古方也确实是五颜六色。但医学就是医学,尤其是《伤寒论》中的经方。没有把握就盲目服用是有害的。
即使是针对证候用药,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调整。参芪丸在古代变化很大。古方没必要按古比例吃。记住。
走遍天下,笑对众生,人生应该是自由的,何必自寻烦恼。
江河日下,从古到今的学习,知识要融会贯通,为什么会有很多限制?
(对自然)
专注于原疗,帮助人们解除身心烦恼。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健康、心理、实践方面的问题,欢迎和我交流。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分享你的知识,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