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中药探析

有些人总觉得喉咙里有个肿块,就像个梅子坑。他们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他们认为有东西长在了他们的喉咙里。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没有真品。

西医会告诉你这是慢性咽炎,所以一般按炎症处理。

中医呢?

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我们应该从肺开始。毕竟,喉咙是通向肺部的门户。

也有人说应该以健脾为主。《内经》说“咽喉干燥,病在土脾”;

还有人说能治肾,因为中医把咽炎叫做“虚火喉阻”,而这个虚火是因为肾阴不足,导致阳气不足。

以上说法都是对的,这也是中医所说的同病异治。

但是中医还有一种说法,叫做“肝气郁结”。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往往给人很多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烦躁,不安。

当我们遇到这些压力或挫折时,往往会感到胸闷或抑郁,这时候其实就是肝郁。

中医认为,肝主排泄。肝郁必然导致肝气亏损,体内的气也就一起郁结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感受到脉搏。脉紧,似紧弦,故称弦脉。说到底是因为气滞。

所以,简单来说,一个人的情绪受挫导致肝气郁结。再加上肺胃不降,津液不散,聚成痰,痰气相争,最后到了咽喉,让你感觉像一个梅坑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咽不下去。中医形象的叫梅坑气。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慢性咽炎的人总是要清嗓子的原因。

所以气衰则郁,痰衰则难散。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方子——半夏厚朴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

半夏味辛、温、燥,入脾、胃、肺经。

半夏入脾经,长于燥湿化脾,化痰降浊,温中散寒,益体散结,治痰气兼证,是治疗湿痰寒痰的主药。

半夏又入胃经,功德虽好,但不利。《黄帝内经》有云:“阴浊出下窍。”半夏擅长助胃降气,降低卡在咽喉的痰液。

厚朴味苦、辛、温。

苦能降气,辛能散结,温能燥湿,入脾、胃、大肠经和肺经。

厚朴既能解除有形的痞满,又能消除无形的痞满,具有燥湿、行气、平喘的功效。

但对于一切由食积、湿滞、痰浊、气滞引起的疾病,无论是湿滞中焦引起的厌食,脾胃气滞,胃肠郁结引起的大肠秘结,还是痰饮、肺气滞引起的咳嗽、哮喘、气逆证,用一些厚朴是正确的。

另外,厚朴性温,最适合寒性人群。如果是热的,可以配合一些寒凉的药材使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有益心脾、宁心安神之功效。

茯苓是健脾养心安神的良药。

此外,茯苓还入肾经,有利于水渗的作用。茯苓性平,无寒热之偏。

所以无论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所有的水肿都可以用茯苓来改善。

茯苓能将半夏、厚朴溶解的痰湿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生姜味辛,性温,不易散,和胃止呕可控制半夏之毒。

紫苏叶芳香行气,调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化滞。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全方硬用,辛行气散结,苦燥湿减不利,使郁气消散,痰浊化开,进而使痰浊郁结的梅核气自行排出。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适应症:梅核气。若咽部有物,吐不下,咽不下,胸膈充盈,或咳或吐,舌苔白或滑,脉缓或滑。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痉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