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名录
这本书的案例来自中国商业的原生态。它正宗、有品味、有底蕴、有气质,一定会进入中国MBA &;EMBA课堂和咨询行业为中国的商业教育和咨询人才的成长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作者
第一章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中远修船
产业整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案例是产业整合的生动注脚,但只是中国产业整合大趋势的冰山一角!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结构效率和运行效率的比较思考以及关于产业整合的SCMT模式不仅发人深省,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粮集团董事长、原香港华润集团总经理宁。
第二章组织再造与公司估值:北京新东方
这个案例可以成为一个关于新东方的历史文献,既有战略意义,也有哲学意义,比我看到的哈佛新东方案例好太多了。哈佛写了新东方的皮,这个案例写了新东方的肉!
——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新东方公司董事长于。
第三章战略转型与营销突破:欧珀照明
产业变革永远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如何在产业结构中识别战略机会,制造商的努力如何带动商业业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其他制造商的命运,以及它如何促进整个行业的升级。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晓
第四章战略营销与管理提升:JJ照明
一个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其基本面。这个案例从战略营销的角度揭示了企业的根本改善是如何进行的。实战和细节是本案的特点。这对企业经营者和证券投资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静
第五章出口企业国内营销:浙江HY
我们经常观察到成功是失败之母。在企业命运的改变中,历史上的成功往往导致未来的失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外向型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企业面临着新形势下如何转向国内市场的问题。如果不能在扩大国内市场上打开局面,这样的企业前景堪忧。这一案例提供的实践探索显示了希望和挑战。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刘健
第六章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深度营销:郑弘饲料
这个案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第一,策略来自于“走”而不是“想”。每个企业都需要在迎接挑战、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前行。“剑”一旦成功,其模式就成了行业的业态。正是这种业态决定了行业的小众和行业内厂商的生死。第二,企业的命运往往受制于产业价值链,而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因此,围绕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思维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场合升级为价值链竞争思维。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万善
第七章央企再造与行业龙头:中国外运集团
中央企业的转型和重建是一项历史性任务。如果转型好,央企就是中国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国家队”,是全球化新形势下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的“正规军”,是占领产业制高点、实现产业强国的排头兵。这一案例绘制了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产业升级、组织再造、资本运营的路线图,展示了一个生动而有价值的实践探索过程,发人深省。
—《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牛温温
第八章上市公司战略规划与国际化:新中国基金会
股价总是瞬息万变,但公司的价值是多年努力的结果。k线背后的故事才是更可靠的决定k线走向的因素。如何走到k线后面去把握上市公司的命运,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这个案例对于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来说都是值得了解的。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学军
第九章战略咨询与管理升级:潮宏基珠宝
经济的发展带来消费升级的浪潮,珠宝行业大有可为。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需要公司决策者的勇气和担当,需要管理者和员工几年几十年的努力,需要合适的资本机构及时提供资本,需要和君这样的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多种多样的维生素啊!
——国务院国资委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明
第十章基于行业和资源的战略规划:康恩贝药业
中国的医药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局面。这个案例为医药生产企业思考自身战略定位,根据行业大趋势和自身资源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从康的案例中,我们也看到民营医药企业在不断走向理性和远见。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基于理性和远见的长期努力和默默贡献。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
第十一章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丽江旅游业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是技术性很强的(比如质量评估、KPI、薪酬设计等。)还是很有策略的。顾名思义,本案例是“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很有启发性。可见,这样的管理努力对企业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而是在整个组织体系方面。所有功能模块只有在系统不失效的前提下才能工作。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大概就在这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梁军平。
第十二章集团管理中的人力资源体系:DH和TY房地产集团
企业管理的道理是:企业发展越快,问题越多,对管理的要求和紧迫性就越大;没有前途的企业问题很少,甚至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前途。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从项目公司向集团化转型是很多房地产企业的通病,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管理上的挑战。商业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组织上的成功;一个项目成功不代表一个群体也能成功。对于国内很多企业来说,需要警惕。
——苏宁环球地产集团董事长张桂平
第十三章运营体系建设和管理升级:金太阳
很多企业有“抓管理”的意识,但往往没有耐心,什么都做不了。管理是一个缓慢的变量,没有人能指望处理好管理问题,企业就会在一夜之间变得更好。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快速成长但问题重重的企业是如何通过“抓管理”来构建自己的运营体系,最终从系统失效走向系统高效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香港华创地产前总经理黄铁鹰。
第十四章企业文化建设:三环化工
路有多高,事业就有多大。企业文化是一种方式,它自启蒙运动以来就深入人心。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国企是如何思考和实践其企业文化建设的,也向我们展示了企业文化这个容易“撤退”的命题是如何在优秀的国企中贯彻的。
——国务院国资委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明
三环化工把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本身就是一个企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能够提出以“天道酬勤”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文化品位,让人感到很温暖。得人心者得天下。我相信秉持这种价值观和文化品位的企业,是可以凝聚人心,成就一番事业的。
——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
第十五章企业品牌建设:形神兼备的历程
有品位的企业,也要像有品位的女人。不用说,钟会在节目之外也很重要。这个案例用生动的实践说明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形象设计是如何帮助企业从中学习和炫耀的。
——姜钟医药集团董事长钟
第十六章组织设计与控制:傅蓉集团
中国有很多企业是靠个人能力和市场机会建立起来的。一旦它们变大,靠个人的权威和能力将很难保证其运作的安全和效率。如果继续前进,他们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进入战略实施状态;二是如何进入组织管理的状态,让个性化控制转移到组织控制。本案例展示了这样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分析问题原因、设计组织架构和流程、实施管理变革,一步步进入组织管理状态的故事。场景真实,逻辑清晰,措施得当。对于从事企业实践的管理者来说,读这么生动的案例,比读干巴巴的理论书更有教育意义。
——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玉
第十七章商业模式设计和私人融资:灵顿中子刀
从一项技术发明(或产品)到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转换距离可能隔着一层足够的纸,也可能是十万八千里。无论远近,这种转变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从技术产品到商业模式,这个案例展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转型过程。
——朱民,硅谷著名华人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赛博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NEA基金董事。
第十八章国际财团的中国投资策略:高盛。
VC &;PE机构的生存模式,业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态势,以及VC &;PE在中国商业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值得国内外投资机构了解。尤其对于那些对中国商业环境了解不深的投资机构来说,本案例给出的分析和建议很有启发。
——复星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广昌
第十九章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产业振兴局
近年来,生物医药非常火热,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为重点产业,并制定了自己的区域发展规划。但是很多计划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或者盲目跟风,你有我的一切;还是流于形式,千篇一律;或者专注于热点追踪,而不顾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本案例几乎穷尽了所有关于生物制药行业的资料,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竞争格局,把握了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医学报副总编、中国医疗质量协会副会长郭云培。
第二十章组织发展和管理改进:一个建材商场
和君咨询发明了“原生态商业”、“商业人口”、“学术小品”等具有重大认识论意义的话语体系,倡导咨询师潜水到中国原生态商业第一线,近距离接触我国各类商业人口,观察、感受、体验他们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专业帮助,进而从他们的命运变化中找到思想的源头和学术的归宿。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