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叫聋儿。

昨天是全国爱耳日。

你可能会想——这一天跟我有什么关系?你想和你的女性朋友一起度过吗?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并不太在意长在脑袋两侧的耳朵。

除了冬天耳朵冻得发牢骚,耳机插不上,我们连耳垢都懒得清理。

是的,这个主题似乎和我们这些健康人关系不大。

因为,我们真的很幸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有2780万聋人,7岁以下的聋儿有80万,每年新增3万多名聋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年的统计数据。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渐冻人、自闭症等疾病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大多数人对更大数量的“耳聋”知之甚少。虽然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但对“听力残疾”和“耳聋基因”却相当陌生。

除非亲戚朋友或家人遇到相关问题,一般人与聋人的生活几乎没有交集,更不要说主动学习或了解耳聋相关知识。

不关注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我国约60%的新生聋儿存在“聋基因”导致的听力障碍。

如果夫妻双方都是隐性携带者,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从新生儿到成年都携带了导致耳聋的基因,那么很大程度上会生出一个基因突变的孩子。

“我们在门诊遇到的大部分聋儿家长,在孩子到了会说话的年龄,或者孩子已经开始学单词的时候,已经跟不上大人的理论了,有的甚至会说很多双音节的单词。因为一场大病或用了几针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后,他们逐渐发现孩子的说话能力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或不会说话,这就引起了重视,确实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听力下降或。——邓元成

忽视耳聋最终会导致耳聋。

一般来说,如果外耳和中耳有问题(不包括双耳完全闭锁),大多不会造成孩子的聋(哑),但会延缓语言的发展或成为“大舌头”、“半语言”等半聋。耳聋的主要原因多为先天性(如家族遗传、近亲结婚、孕期风疹等)引起的内耳听觉感觉细胞和听觉神经。)或后天(如各种发热性传染病)。

如果家长怀疑孩子语言发育明显异常或耳朵不灵敏,应尽快去找专门的耳科医生和听力学家,请他们帮助诊断。

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东西:“孩子太小,不能做检查”、“大了能听能说”、“剪断舌带”甚至一听说孩子可能是聋哑人就建议“打预防针”、“针灸”。这些都是有害的,会耽误孩子争取语言康复的好机会。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

尽早为孩子找出真正的听力,最好在一两岁前明确诊断。

尽早为孩子使用扩音设备。如果没有设备,先在耳边大声喊,积极争取尽早使用助听器和语言训练器。

尽早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听力训练和语言训练,五六岁以上的训练往往收效甚微。

千万不要把孩子推进一堆哑巴里。

几年前,许多医院、药店和中医诊所出售“耳聋丸”或自制的“傅聪汤”来治疗耳聋。其实大部分都是欺骗患者谋取经济利益。很多家长盲目相信这些游医广告,害了孩子。

对于0-6岁的聋儿来说,如果尽早使用助听器,或者将高科技的人工耳蜗植入内耳迷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很多聋儿几乎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

然而,一些家长相信这些骗人的、无效的治疗方法,错过了聋儿康复的最佳时机,把他们推向了无法发展英语口语、只能依靠手语的生活方式,这是很可惜的。

中国听力康复大师邓元成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聋儿王(男)两岁多就配了双耳助听器。他的父母就因为孩子不肯穿,去外地“治疗”了5年多,花了几万元,却一无所获。最后他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快8岁了,失去了最好的康复机会,最后只能去聋哑学校。再比如,刘认为助听器贵,孩子戴起来麻烦,是因为父母认识不够,不愿意长期在家给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最后,他带着不到3岁的女儿,到广州一家诊所接受了3年多的针灸和中医治疗,希望依靠这些简单的治疗恢复听力。花了几万块钱,孩子还是不会说话,把孩子往哑巴堆里推,真的很难过。

而且有些耳聋是可以通过基因筛查早期发现的。

也许很多人记得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参加舞蹈表演的21名聋哑演员中,有18名是两岁左右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耳聋”,即所谓的“一次耳聋”。

“一针致聋”多来自患者自身携带的线粒体基因A1555G突变。其家族一定是以母系遗传为特征的多人突变携带者群体,且未接触过耳毒性药物的携带者大多正常。

耳聋基因筛查不仅可以早期发现遗传性耳聋儿童,采取早期干预和康复措施,有效避免语前耳聋,还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性耳聋儿童,第一时间发现并警示有药物性耳聋敏感基因的个体,为携带者及其家属提供明确的用药指导,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耳聋的风险。

有些耳聋是延迟性的,家长要多加注意。

迟发性耳聋的孩子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孩子往往有很好的言语能力。

因为听力障碍和耳聋往往是逐渐进展的,患者和家长可能不太重视,所以不容易及时发现病情,早期干预。

一些带孩子看病的家长一开始不相信孩子听不见。但是,当让孩子模仿发音时,有些音节因为听不清而发音不准。

检查结果显示单耳听力筛查不合格。

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变化。一般来说,3个月的宝宝对强音会有反应,半岁前能认出妈妈的声音,9个月时把脸转向声源,言语意识不晚于1岁。

一岁以后,每年去医院体检都要进行听力筛查。在家里测试孩子的听力时,一定要避开除了听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如视觉、触觉)。一旦怀疑异常,应尽早去医院进行听力功能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一些国家,早在40天、6个月或9个月的时候,就可以为重度耳聋儿童配备大功率助听器,可以有效放大环境声音和声音。经过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耐心教育,听力损失90到110分贝的聋儿,最终可以获得听说能力,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你可能不明白没有声音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个越来越嘈杂的世界里,我希望我们都能爱护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3月3日,你不妨摘下耳机,闭上眼睛,深呼吸,听听春天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