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衰落了?谢谢你,上帝保佑。

不可否认中医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西医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得到了认可,两者都有比较优势。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学”写入宪法。但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和宪法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在具体的法律政策、行政管理、国家投入、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中,西医普遍被看重超过中医,中医地位下降,发展面临困境。最大的困境是中医越来越西化,姓氏不再是“钟”。这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中医后继无人。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65438+27.6万名中医医生,2002年仍有27万多人,53年无增长。同期西医人数分别为8.7万人和654.38+0.57万人,增长了654.38+0.7倍;我国目前有医务工作者520万人,中医药工作者约50万人,不到1/10。特别可怕的是,很多中医基本不用中医思路看病,只看化验单。中医缺乏接班人。2.中医教育正在衰落。近年来,中医教育西化严重。语言方面,外语要求不低,汉语要求不高,古汉语训练欠缺。很多同学基本不看,也不懂中医古籍。在课程安排上,中西医的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连《黄帝内经》之类的经典都不研究。在技能训练上,西医实验多,中医训练不多。学生毕业后一般不用中医思维看病,大部分转西医,或者说西医是中医的主业。读研的大多不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而是沿用西医教育的方法,要求硕士达到细胞水平,博士达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很多中医大师、中医博士都不能用中医的理论和技术去临床看病,所以很难被称为真正的中医。3.否认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是我国培养中医人才的传统方式,千百年来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博士。中医的精髓和技艺往往是“只教于心,不教于言”,所以自古师徒如父子,要一心一意教。而现在的医疗体系基本上否定师徒传承,让师徒无立足之地。纯中医后继乏人,已经成为中医发展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解放前的名老中医所剩无几,都已年过八旬;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几个主要以传统方式培养的知名中医,他们都超过了古代的年龄。此后,主要按照西医教育培养的中医,在真正的中医方面鲜有建树。据统计,目前全国名老中医不到300人。能基本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只有几万人。我国很多师徒相传的民间中医,由于水平高、收费低、效果好,深受群众欢迎,但大多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现行的中医执业考试制度需要西医知识的考试,而大部分民间医生因为西医知识的缺乏而无法通过考试。现行的行医执照制度也限制了正常的民间行医,大部分民间医生因为拿不到执照,不能公开行医,所以行医是违法的。现行的医疗执法监管制度阻碍了正常的民间行医,即使民间行医出现了正常的事故,如果没有行医执照被起诉,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医疗体制的这些局限,迫使很多真正的民间医生不得不地下、非法行医。但是,人民群众对民间中医有着巨大的需求,所以民间中医市场非常混乱。4.中医院变成了二流的西医医院,中医没有真正的临床基础。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中医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检查疾病,主要是*西医仪器检测和化验;疾病的诊断主要靠化验单的数据来确定;处方,主要是根据西医思维和理论来开出治疗方案;抓医学是中西医结合,中医和西医主要是相互的;疗效,主要是*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据统计,2001,中医只占40%,西医占60%,甚至三七七开。可以说,目前大部分中医医院已经不姓“钟”,没有真正的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一方面,从60年代末开始培养的中医,大部分已经不能听、问、辨病,必须像西医一样用仪器来辨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和医疗设备。西药进出口差价大,检测化验费用高,医生收入,医院利润,医院评级都要提高。中医虽然简单便宜,但如果收费,医院就很难生存,医生只会穷。5.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定中医的成就。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有一套自己的临床方法和评价标准,基本上是不兼容的。但在现行的医学观念和体制下,中医的诊断、治疗和疗效,以及中药新药的开发、评价和推广,基本都是以西医的标准来评判的。贬低甚至否定中医的临床“执业标准”,中医的疗效和科研成果必须得到西医或西医方法的认可,这在医学界早已司空见惯。石家庄早在1956用中药治疗日本脑炎,疗效极佳,无后遗症,但卫生部不予承认。中医名医蒲福洲成功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67人,但卫生部门用了98组中药方剂,无统计学意义,否定其疗效。最近比如广州去年用中医治疗非典,效果显著,但一开始不被认可。中医认为非典是一种瘟疫,有法可治,但要经过多次呼吁才能干预。西医认为SARS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没有治疗先例,也没有药物,但西医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进入治疗过程。有些对温病有效的中药方剂,必须通过小白鼠实验证明能“杀死”SARS病毒,才允许进入临床。西医知道抗生素等西药杀不死SARS病毒,副作用大,但可以大剂量试验,没有商量。6.片面理解中医现代化。从多年的中药现代化实践来看,基本思路是按照西医的科研途径,通过动物实验和数据统计,明确中药的化学成分,提取有效物质,做出一种类似西医,专治“某些疾病”的“新中药”。如果用这种方法从中医发展出新的西医,无可非议;但如果把它作为中医现代化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结果不是中医现代化,而是中医西化。比如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王牌”的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但提取的青蒿素不再具有中药的药性,不能参与中药方剂的配伍。不再是中医,属于西医范畴。再比如65438到0992,比利时某诊所开“中药”和“减肥药”减肥。服用一年多后,一半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肾脏疾病,经检查发现是由药物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引起的。这被西方舆论广泛宣传为中医的所谓“马兜铃酸肾病”事件,极大地损害了中医的形象。实际上,这是中药成分和长期将中药作为保健食品食用的结果,恰恰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要求。按照目前中医现代化的片面做法,是不可能开发出六味地黄丸这样的名方的。六味地黄丸并不是专为治疗某一种疾病而设计的,它可以治疗400多种疾病,但只有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肾阴虚的辨证施治才能有效。中医现代化简单模仿西医发展,导致中医研究脱离自身体系,中医研究异化。导致中医赶不上西医,会重蹈日本“弃医储药”的覆辙。中药在日本已被废除,西医视病情使用,疗效普遍较差。妄自菲薄制约中医发展陷入困境,既有观念问题,也有体制问题,还有中医自身的问题。根本问题是怀疑中医的科学性。1.民族虚无主义导致人们普遍鄙视中医。西医带着枪进入中国后,很多中国人以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一些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两次消灭中医。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要随着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对此提出批评,并解雇了两名副部长,指出“中国医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虽然中国没有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50多年来,中医一直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革的状态。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打着“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现代化”的旗号,试图把中医“提升”到西医的水平。早在20世纪80年代,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系的波奎特教授就指出:“中医在中国没有受到文化上的崇敬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并进行认识论研究和合理的科学讨论,没有对人类的福祉给予人道主义关注,而是受到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上的破坏。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国内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中国的宝藏,为了追求时尚,用西方的术语来破坏和模糊中医的信息。”。2.两法一规阻碍中医发展。虽然“发展传统医药”被郑重写入宪法,但在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中,却一直在歧视、歪曲、限制中医药。3.中医的问题。突出的是中医领域在很多方面失去了传统,自我贬低,屈从于西医。一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严重不足。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的发展首先要学习和继承,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但几十年来,不仅外行人鄙视中医文化,中医界本身也不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除了少数知名中医有扎实的中医文化功底外,大部分中医的中医文化功底严重不足。第二,中医研究被动模仿西医模式。在中医领域,很多人用西医理论来修正中医理论,认为这就是创新;用植物化学研究中药,意味着是中药的现代化;认为用西医的理化统计指标来衡量中医的临床疗效是标准化的。正因为如此,我国中医重大理论和方剂的研究一直没有太大进展。第三,中医院西化严重。中国的中医院基本都是中西医“综合”医院。从诊断、处方、住院到疗效检验,西医是主要方法。最后,中医的个体化治疗虽然代表了未来的医学方向,但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占领市场份额,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往往重视西医,轻视中医。

记得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