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素的毒理学研究

根据对现有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分析,芦荟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争议的部分是以芦荟苷为代表的蒽醌腹泻,主要存在于叶皮内表面。它是芦荟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健胃、通便、利尿、美容、排毒、杀菌、抑制肿瘤等多种功能。毒理研究和体外实验可引起细菌和哺乳动物的基因突变。芦荟素氧化后转化为芦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结构与大黄素相似。因此,芦荟的安全食用取决于其产品中芦荟苷的含量。然而,芦荟的品种、叶龄、采收期和加工方法不同,导致其产品中芦荟苷含量不同。一般药典中芦荟干制品中芦荟苷含量约为15% ~ 25%,植物全叶和叶皮粉中芦荟苷含量约为0.3% ~ 1%,芦荟汁中芦荟苷含量约为0.005%。中国药典推荐芦荟干品每日用量为2 ~ 5g,即芦荟苷含量为300 ~ 1250mg,美国草药协会植物药材安全手册推荐的芦荟苷每日用量为10 ~ 30mg,不超过10天,建议芦荟苷1000mg的用量为1 ~以上。中国《保健食品审评》要求,芦荟干制品每日推荐量不得超过2g。按药典芦荟干制品,芦荟苷含量为300 ~ 500mg/天,若以芦荟叶粉计算,芦荟苷含量为6 ~ 20mg/天。目前尚无芦荟素长期食用安全剂量的毒理学研究报道。目前芦荟素的用量是人们长期应用和积累经验的结果,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国家已将芦荟正式列入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中药名录,芦荟原料的安全性评价被列为食品安全的专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