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生平简介
在祖父的资助下,他在私塾读了三年书,然后进入玉山街教会办的免费学校。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送到樊城(今襄樊市)教会办的弘文学校。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时,我在河南、湖北、湖南三省路德会创办的教会中学联考中名列第一。1920,中学毕业。只有两名毕业生被弘文学校选中,帮助他们上大学,于雪被选中并被齐鲁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录取。1925,荣誉毕业。
同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讲课注重实效,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教后,我积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65438年至0926年,在清华大学参加进步团体“迪达学会”,并在该学会出版的《现代青年》杂志上发表进步文章。
1930年被学校赞助去法国深造。在巴黎大学药学院M. Bridel教授的指导下,勤奋学习,无论节假日几乎每天都埋头于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植物化学成分或天然药物化学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这些严格的训练为他以后学习中草药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宣读了论文《密蒙花成分的研究》,报告了植物中苷类的形成和变化,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和一致通过,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在回国之前,他对英国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访问,这开阔了他的眼界。
回国后,他决心投身于教育事业。但在民国时期,他因为积极参加民主爱国活动,过着漂泊的生活,多次被撤职、开除。
65438-0933任河南大学理学院教授,讲授分析化学。河南大学虽然老师不多,但是派系很多,互相之间争斗不断,两年换了四任校长。1935年,刘继红成为校长后,将于雪斥为“不稳定的人”。随即赴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并兼任同德医学院化学系教授。1936年,于雪到武功西北农林科技学院任教。在那里,他建立了农业化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西北农学院成立了中国* * *地下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救国支援委员会。于雪积极参加活动,并被选为组织大规模募捐活动的领导人之一,并将募捐的财产送往Xi安八路军办事处。他还去安看望林同志,所以被学校开除了。
1938年夏天,于雪去了国立药学院教书。当时学校刚从南京搬到重庆,条件艰苦,师资匮乏。他教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同时担任教务长。他的任务很重,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1939年春天的一天,教育主管部门派督学来检查学校的工作。没想到的是,这位督学竟是当年开除他的河南大学校长刘继红。就这样,于雪不得不再次离开药学院。1939年冬,赴成都齐鲁大学任教,受命组建化学系。后来,他努力建立了药学系。在办教育教学课程的同时,他始终关心政治,参加进步活动。因为加入进步组织“中国西部青年科学家协会”并担任会长,以及参与反对校长汤继和的“灌汤运动”,在1944暑假前被辞退。
1945年春,重庆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邀请于雪到重庆担任国立药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在“复员”问题上出现了一场争论。一些人主张关闭,而另一些人主张维持现状。于雪强调,药学专业的兴衰与中国的药学教育密切相关,并努力使药学专业复员。经过他的努力,教育部终于决定撤销医学专业。他领导组织了“药学院复员委员会”,不辞辛劳地奔波于重庆、南京、上海之间,最终以简约为原则,将校址选在南京,重建国立药学院。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招收新生的时候,他突然接到教育部的指示:“药学院院长于雪另有任用,即将免职。”由于于雪的激进活动和教育部内部的矛盾等复杂原因,他再次离开了药学院。
65438-0946,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一年后担任药剂科科长,药厂厂长。
建国后,北京医学院从北京大学独立出来,他被任命为药学系系主任。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药学系扩建的指示,他挑重担,克服种种困难,既抓扩建工作,又抓教务,亲自授课讲学。
从65438年到0957年,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但他并不沮丧。他坚持对60多种芳香中药挥发油的含量和特征进行测定,还撰写了《医用有机化学》、《中国炼丹医学化学史》等重印著作。但是因为右倾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一直没有发表。
“文革”期间,尽管屡遭冲击,但革命意志不减。他在八十大寿时写道:“牙齿白了看不清楚,四点钟人很难操作。八十不老,我再学,改二十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纠正。他对党无比感激,慷慨陈词:“春回有新万象,八十五岁还年轻,是新长征中的兵。”
于雪一生努力工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曾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分会首任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药学会第十四届理事长,第十七届名誉理事长。
1984年光荣加入中国* * *产党。
教授以高度的党性、坚强的毅力、无尽的生命和不懈的奋斗,在90岁高龄仍从事凌工作。《中国医学发展史》实际起草后,他开始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化学》的编纂工作。他抓住暮年,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和研究的新成果全部写出来,献给祖国。不幸的是,他在6544年没有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