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麻黄根(整理)

临床药王宋方

止汗之王麻黄根入肺经收涩固疆。

甘平味宜浅尝止汗,适量内服外用。

说明中医是治疗汗证的首选。麻黄根有很强的止汗能力。它进入肺经,在肌肉表面行进。味涩,实能卫气,固胃,收发窍。是敛肺固表止汗的重要药物。常用于自汗、盗汗、神经性出汗。麻黄根临床应用多为内服,但也可酌情外用。

性味归经:甘、微涩、平。归肺经。

功效:固表止汗。

适应症:①用于自汗和治疗盗汗。②用于汗证。

用法用量:煎服,3 ~ 9克。外用适量。

各种话语:

1.《名医别录》:“别流汗了,岳夏是个杂粉扑。”

2.《本草纲目》:“麻黄发汗,驱不能制,根结止汗,效如冲击。”

3.《本草正义》:“其根深入土中,...而表现自然尤为重要,故可从表面收而散之,其轻佻可收而归于内部。抑制汗液是根的本性,所以可以不出汗,但可以不让汗液逸出。这就是麻黄根有止汗能力的原因,也是有效的。”

面粉小麦,常用药,味甘凉,入心经,益心气,敛心液,止汗,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糯米须根益胃生津,解虚热止汗,止汗力很弱,主要用于虚汗症。

临床应用麻黄根止汗能力强,对神经性出汗疗效极佳。临床上,麻黄常与黄芪、牡蛎同用,用于治疗气虚自汗,如牡蛎散(和记举方);对于阴虚盗汗的治疗,相当于熟地黄、当归,如当归黄流汤(《石兰秘藏》);用于产后出汗,常与当归、黄芪等配伍,如麻黄根粉。本品若与牡蛎共研细末,可用于治疗各种出汗综合征。

麻黄是常用的止汗药,麻黄是辛温解表的代表药物。虽然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作用于人体后有相反的行为,但其机制是一致的。

止汗药是用来“散肺寒”的

第一次知道“散肺寒”:在一家药店工作时,发现一位有教师背景的医生,处方中频繁出现“麻根”,而对应的患者却几乎没有出汗,让人好奇。后来问老师,说“散肺寒”,让人矛盾。一味止汗怎么能有“散寒”的功能?这个问题和那句“麻黄的发汗之气无法控制,但根节的止汗作用和形体美一样有影响力,不可估量”一样让人记忆深刻。

《驱肺寒》病例——治“咳”:后来发现医生应用麻黄根多在治咳嗽。治疗咳嗽,外用紫苏、南瓜、百合、前胡、黄芩、紫菀、金银花、枳壳、栝楼皮、陈皮。遇寒湿壅肺,尤其是久咳不愈者,常加淫羊藿、麻黄。这对药,辛温散寒祛湿,使肺归清虚,咳嗽自止,俗称“万能因”

上述麻黄根用于咳嗽,必然有“收敛”之意。而一次意外让我对“散”这个字不知所措。药店的麻黄根没有及时补充,老师只好用“生麻绒”和“细辛”代替,让我恍然大悟。第一,“生麻纤维”和“细辛”没有收敛的意思;其次,联想《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三味药分别是肺(表)、肾和交通肺肾,所以这个替换说明麻黄根的“散”在肺(表)和交通肺肾之间,即散肺(藏)。这样淫羊藿和麻黄组成的药对,就类似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麻黄实为“散肺寒”,与淫羊藿配伍温肾,所以交通少阴少月。

祛气止汗发汗。

齐威布达的产生:齐威来源于脾胃,布达主要在肺。比如《灵枢·武威》“黄帝曰:魏莹之行如何?高波说:谷始于胃,精微者先自胃二焦以灌溉五脏,别出二行,为保健康之道”;《灵枢·魏莹·盛辉》“人患谷中之气,谷入胃,布于肺。五脏皆患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戚薇产生于脾胃,到达体表并隐藏肺布的腑脏。在体表的相关现象(如汗液)中,历来对体表的这一部分十分重视,即“肺防”或“表防”

卫气在发汗止汗中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吸津。卫气发汗也是辩证关系。《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故温而分肉,充皮肉,养肤,通开合”。温、饱、肥是气机平稳防御的象徵。在此基础上,皮肤的“开口”会出汗出来,而“闭合”会停止出汗。在“脾胃→肺→痰”的路线上,白术作用于脾,黄芪作用于肺脾是典型的例子。《本草求真·卷一》“生用黄芪可固表,无汗可泄,有汗可收。意思是表里实为邪,故无汗可发,表里实,故有汗可止。””(白术)书上说不出汗可以除汗,出汗也可以除汗...因为脾湿,你会出汗,而脾健康会使你容易出汗”,脾湿和脾健康直接影响戚薇的产生。

发汗是为了驱散卫的郁结,止汗是为了固表。外感热证常用发汗法。因为“不通,逃不掉,所以是外感热”,所以要透魏祛热。虚汗证常用于补气表卫,如玉屏风散、白术黄芪、防风散表卫,并帮助齐威传播。多汗伤阳,常表现为多汗,导致虚汗。是由于卫气过于分散,固摄不足,甚至脾肺阳衰,四肢冰冷。扶正护本法往往有利于卫气,如吃粥汤益脾胃,或加补气、人参、手术等药物直接补气。

汗与卫气的关系离不开“脾胃→肺→痰”的路线。

麻黄的止汗机理

麻黄根节止汗和茎汗,看似功效相反,但机理在于散气,只是“散”,轻重和部位不同。比如《本草》里有一句话:“你知道它的根节和茎都是一个东西,是通过太阳出来的,但出来不打结就很奇妙了。”

麻黄发汗,透表卫:麻黄发汗,是通过渗透肌肉的表齐威,将津液排出体外而形成的。如《本草颜回》引用李东垣的话,“以泄皮毛之气,以切营之寒邪”,“以净化肌表,泄防御中之余邪;大傅玄,到营中去受寒抑郁。”正因为它能发散表气,当表气不太好或药物太过时,就有耗气伤阳的危险。

根节止汗散肺卫:麻黄根节止汗,不是因为它有涩味,相反,根节能散肺卫,从而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其性遍于全身,故能引诸药于守备之点,固本之机”。再如《滇南本草》说,“根瘤止汗,表气,固虚,清肺气,利咽哽噎。喉哽是喉头的梅核之气,吞不下去,吐不出来。”思考其含义,说明气可固,虚可固,是卫气的结果。“清肺气”和“利咽哽噎”说明麻黄根无涩味,但能宣肺气,是散的产物。

比如麻黄根是一种松而不涩的产品,这也体现在很多方剂的配伍上。有把根节和茎一起用的,也有单独用根节的。如《太平惠民和济局治积热洗心散方》:“治风热上盛,头晕头痛,肩紧背紧,四肢心烦疼痛,热气上冲,口苦唇热,咽喉肿痛,痰涎壅滞,鼻涎粘滞,烦躁不安,目干目痛,感冒。”白术1份半、麻黄6份(河解)、当归(去苗洗净)、荆芥、白芍、甘草(焙干)、大黄6份(包、炖、去面、切、焙干)。对于细粉,每次取两元,一杯水,生姜薄荷,七分煎一起,温服。“对于只用根结者,如《本曹晖衍集草补马尚黄》所附的三乌汤说:“治风寒外感,鼻塞,口齿不清,咳嗽痰多,胸满气短。用麻黄根节、去皮杏仁尖和生甘草捣碎。右档一剂,姜三片,葱一根,水煎。"

麻黄的茎节和根节都有卫气作用,卫气是发散的。只有它的茎是空心的,轻盈而清澈,善于透表;但根节饱满,向上力弱,肺散。它们作用于卫气部分,如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分散的力量,如桂枝、肉桂,偏向于“行”和“守”。因此,麻黄因宣表卫而达到发汗的效果,而麻黄根瘤则因宣肺卫而达到止汗的效果。

生物活性

降压作用麻黄根中的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压作用,其中大环精胺生物碱是主要有效成分。以麻黄根B为代表的降压活性单体,研究麻黄根的降压机制。结果表明,麻黄根B的降压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节阻滞实现的,与血管紧张素无关。

降压作用酪氨酸甜菜碱由日本学者Tamada首次从麻黄根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酪氨酸甜菜碱对大鼠有降压作用,与麻黄碱相似。

止汗功效麻黄根经过肺经,运行于全身肌肉表面。它有涩味,实际上可以卫气、固胃、收发窍。是固表敛肺止汗的重要药物。临床上常用于自汗、盗汗、神经性出汗。。以麻黄根的超临界提取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活性。发现麻黄根超临界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止汗活性,其止汗机制是通过改变汗腺细胞的形成,从而减少汗液排泄来实现的。研究了麻黄和麻黄根的不同药理作用。发现麻黄根有止汗作用,其中所含的生物碱能抑制低热和尼古丁引起的出汗。

降低心率的作用静脉注射麻黄碱A、B、C和D对大鼠心率有影响。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这四种生物碱均可降低大鼠心率,其中麻黄碱B的作用最强。静脉注射麻黄碱B可降低Wistar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率,呈剂量效应关系。麻黄碱A和麻黄碱B也显示出类似的降低狗心率的活性。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麻黄碱B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eLa宫颈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和HepG2肝癌细胞的生长。

消炎作用?麻黄甲素和麻黄乙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机制是麻黄甲素和麻黄乙素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IL-1)的转录。麻黄宁通过抑制LPS刺激的巨噬细胞转录因子-κB( NF-κB)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磷酸化(MAP)激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麻黄宁的抗炎作用优于麻黄宁。

麻黄根提取物还能刺激呼吸,增加呼吸幅度;削弱离体和孤立蛙心的收缩力,扩张蛙后肢血管;肠平滑肌和子宫平滑肌收缩。

临床上,麻黄常与黄芪、牡蛎同用,治疗气虚自汗,如木梨散“和肌居方”;治阴虚盗汗,常与熟地黄、当归同用,如当归黄流汤“石兰米仓”;治产后汗出,常与当归、黄芪等同用,如麻黄盛慧芳。麻黄根、牡蛎* * *共研细末,敷于身,可治各种汗证。在讨论麻黄不同部位的药效差异时,发现麻黄根具有敛汗固表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表虚自汗、阳虚自汗、产后出汗、阴虚盗汗等,主要用于各种虚证。郭等人发明了脐贴,有助于治疗自汗、盗汗。该贴剂具有显著的止汗效果。林清建等研究止汗合剂对骨科手术后气阴两虚型汗证的疗效,发现麻黄根具有良好的收敛止汗作用。许等将麻黄与麻黄根配伍,可减缓麻黄的发汗作用,治疗虚喘出汗。运用吴健的凉茶方中的固表敛汗法治疗盗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了中药麻黄的平喘作用。研究发现,麻黄根具有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反应性、消除气道炎症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

研究了麻黄根对减少皮肤皱纹的作用。发现治疗组中年轻人和老年人有显著性差异,发现麻黄更适合改善年轻人的皮肤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