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哪些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
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云贵高原,东经103 36′~ 109 35′,北纬24 37′~ 29 13′之间,东邻湖南,南接广西,西邻云南,北邻云南。全省土地总面积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8%。全省辖2个地区、3个自治州、4个地级市、88个县(市、区、特区),首府贵阳。?
2.地形。
贵州是中国西部的高原山区。地势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倾斜,平均海拔约1100米。境内最高的地方是毕节地区赫章县朱轼乡乌蒙山韭菜坪,海拔2900.6米;最低点是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口,海拔147.8米。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9%。
3.气候。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4℃ ~ 16℃,冷月(65438+10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低于25℃。年降水量一般为1100 ~ 1400mm . 10℃以上的活动积温约为4000 ~ 5500℃。无霜期超过270天。
由于地形和纬度的影响,省内气候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变化明显,形成多种气候类型。而阴雨天多达160天,相对湿度往往达到80%,日照时数只有1200 ~ 1500小时,日照率不足25 ~ 30%,不利于避光作物的生长。
第四,水文。
贵州境内河流位于长江上游和珠江的交错地带,全省水系分为西、中、北、东、南三面。苗岭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北面属于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河、洪洲河、晋江、松涛河、松坎河、牛栏河、横江。
珠江流域以南,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大沟河。有984条河流,长度超过10公里,全省水力资源丰富。
动词 (verb的缩写)土壤。
贵州国土面积15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红壤-黄壤带。中东部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是干燥的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
西北部为常绿阔叶林带,有北亚热带成分,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和新积土。
第六,生物。
贵州有很多种生物。全省有维管植物6255种,其中药用植物3700多种,占中药材的80%。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植物约600种,主要是纤维、鞣制材料、芳香油和油脂植物资源;食用植物约有500种,主要是维生素、蛋白质、淀粉和油料植物。
约200种园林植物可用于绿化,美化环境,具有观赏价值;有40多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该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有70多种。红豆杉、珙桐、红豆杉等14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秃杉、连香树等57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全省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贵州金丝猴、叶猴、云豹、金钱豹、蟒蛇等17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果子狸等8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七、植被。
贵州省属于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势起伏剧烈,地貌类型多样,地表成分和土壤类型复杂,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
自然植被可分为五大类: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灌木、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针叶林是贵州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杉木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和柏树林。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组成,常绿阔叶林是该省的地带性植被。各种森林植被破坏后发展起来的灌木林和灌草丛是最常见的。
贵州省简介: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著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从中部向北、东、南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众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风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并举。
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迹。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现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对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