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能不能做出来,有些本质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
从小罐茶创始人杜身上,可以看出小罐茶的品牌发展逻辑和战略规划。
我也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1.?任何行业都有发展潜力,都有可能产生头部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既取决于市场的天花板,也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2.茶叶、服装、鞋帽、家电等传统行业。不能再用5年,10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眼光去做事,很可能企业在做的时候就破产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生活,一个新的“野蛮人”会改变你的生活。传统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将会老化和过时,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和发展的趋势,不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并勇于自我改变。
3.?经典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科特勒的4P营销理论和特劳特的定位都有其跨时代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的理论过时了,而是他们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4.?原始积累很重要,包括行业经验,资源人脉,做事逻辑。对于小罐茶来说,三年做到20亿元是很惊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渠道和网络资源是小罐茶快速崛起和快速增长的基础。杜在15的消费电子从业经历,对营销和消费心理的深刻洞察,以及两年调研后的离职态度,也是小罐茶成功的基石。至于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5.?从第一个原则出发,尽量去掉不产生价值的冗余环节,去掉中间商的差价,最大限度的让利给消费者。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感受到实惠,企业可以掌握灵活的定价权,赚取最大利润。小米早期的互联网玩法是去除线下的冗余,专攻线上,依靠极具优势的定价一战成名..
6.?简单、标准、可复制的产品非常重要,容易形成稳定的质量,实现客户预期管理,形成客户忠诚度。麦当劳、星巴克等品牌的吸引力在于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而“简单、标准、可复制”也是规模化的必要条件,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质量控制。
7.工业化和自动化是企业做大的前提。
年初,福特T型车风靡全球,一方面是其低廉的价格,更重要的是“简单、标准、可复制”。福特建立了T型车生产线,通过产业转型和引进自动化设备,保证了汽车销售的稳定供应。
产业化也是小罐茶做大市值的前提。
因为传统茶业前期依靠自然条件和人工采摘,后期由工匠制作。虽然质量有保证,但是产量太少或者口感参差不齐,很难种植。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企业可以小而美,小而精,但很难做大。
比如日本的手艺人很多,百年老店也很多,但是这些店通常都很小,手艺还面临着传宗接代的问题。
日本有一个寿司之神的弟子。跟师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学做寿司,而是先学会拧毛巾。经过3-4年的不断扭动,他开始学习煎蛋。炒了几千个鸡蛋,师傅点点头说:“有点像。”弟子忍不住哭了。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也面临着技艺流失的困境。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选择外出打工。老手艺人死了,手艺也就没了。
对于茶产品来说,品质的延续性非常重要。一旦技巧坏了,口味变了,品牌受损,客户的忠诚度也会慢慢流失。
其实传统的白酒、阿胶、中药企业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虽然还是大力宣扬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和态度,但是不可避免的使用工业设备进行生产,比如东阿阿胶、同仁堂、广誉远、茅台、汾酒。
8.小批量试错,快速迭代,然后由市场倒逼产业链上游的转型。
这个逻辑很多人都懂,但是行动起来往往会很迷茫。耐不住寂寞。如果不等模式跑通,就把身家全部押上,抱着赌徒的心态去创业,往往会一胜九负。
9.想要做到百亿甚至千亿的规模,就必须扩大品类。同样,其他行业的企业,面临行业天花板和自身成长,也必须扩大品类,形成产品组合。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而且这个扩张的时机一定要提前,不能等到增长见顶再走下坡路。
最近,面对持续亏损和扩张速度放缓的局面,Luckin Coffee也将卢晓茶作为新的增长点。饮料界的一哥可口可乐,除了主打产品之外,还拓展了低糖(零度可乐)、汽水(雪碧)、运动饮料(魔爪)、纯净水(冰露、纯欢乐)等多个品类。
此外,一些企业试图跳出固有的品类,通过重新定位向更广的品类拓展。比如蒙牛想把酸奶做成饮料,东阿阿胶想把补品做成健康饮料。
10.做有特色的产品,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要有品牌特有的标志。所谓的特色,也是品牌更有价值的标签和记忆点。
很容易联想到快餐业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饮料业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食品业的统一和康师傅。虽然它们的原料和品质都差不多,但在精品之下总能找到各自的特色和略有不同的味道。
11.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要时刻警惕新品类和跨界竞争的冲击,及时应对。
越界攻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看似与你无关的品牌,第二天可能会抢你,你不知道是什么。
方便面的销量逐年下降。很多人以为消费者口味变了,其实叫外卖更方便了。电脑销量也下降了,不是因为需求市场饱和,而是因为智能手机受欢迎...
12.在消费群体方面,也要洞察消费心理,提前看到新的机会。为新人介绍合适的产品。
很多品牌都面临着品牌老化和形象固化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在主品牌之外推出子品牌。主品牌依然保持或高或低或高贵的基调,子品牌则主动出击,打新消费者,年轻有活力。
二是品牌转向和重新定位。这方面的代表,比如民族品牌百雀羚和运动品牌李宁。
两种思路各有利弊,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人群的迁移。
此外,善于并敢于用90后甚至95后的职场人,让更懂年轻人的年轻人做事,也是品牌真正实现年轻化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