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常识
1,三朝。
结婚第三天,孩子出生,称为“三朝”。后者俗称“三伏天”。
助产士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澡、换衣服、检查脐带痕迹。外婆家会送礼物,有生日桃子,红鸡蛋,花生,生日蛋糕,四季的衣服。
主屋会有酒招待接生婆和女客人。2、芥菜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有吃芥菜饭的习俗,据说可以预防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食,云能明目,盖清精之意。"
芥末饭的调料是肉丝、香菇丝、虾米。3、吃聪明的食物。
七夕吃“巧食”的习俗。“巧食”是用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做成的,有舌状和手指状。
晚上,我把“聪明的食物”扔在瓦片的背面,奖励喜鹊建桥,希望给世界更多的好消息。扩展数据:
1,温州历史悠久,文物丰富。
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俗风情等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2.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工作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普查,* * *已查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万余个。
在此基础上,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药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公布,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64人。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温州。
2.温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和农业文化的混合体。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石雕、竹编、弹棉、箍箍、裁缝、理发、厨师等能工巧匠,以及卖糖、小百货的售货员,走遍全国,赚钱养家。
这些流浪的手工艺人和商人以农家女的身份生活在一起,是艺术品质和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不同于苏南模式。
然而,为什么温州的商业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温州位于东南沿海,瓯江下游。自古以来,这里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的地区,也是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一个地域商业特色,与海洋有着深厚的渊源,温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内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海上交通。北宋时期,温州已经是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海上交通和贸易发达,是全国11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年造船能力达600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并列全国第一。
这种情况为温州人漂洋过海提供了便利,部分温州商人借助贸易商船出国经商;其他人留在那里做生意。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温州人就移民海外了。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洲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海外华侨有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展,让温州人有了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锻造了他们四海为家、勇于冒险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最深刻的源泉。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城市。自宋代以来,由于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大量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南下。“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浙江,浙江一百次。”
温州的人口也急剧增加。南宋中期的惜春时期,温州人口突然增加到90多万。
耕地面积比上一代大很多,亩产量也提高了。"田野里有三块石头,第二个地方有两块石头."传统的农业血缘、地缘等地方关系形成的风俗习惯,对温州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这也为温州模式的家族制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特定条件下催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温州人潜藏的出游冲动从未熄灭,但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区,在体制的灰色领域,长期存在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孕育在农村的市场因素突然焕发光彩。正如金和朱希伟所说,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刚性一旦松动,就会在自身发展中找到突破口,形成与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实施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
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了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 * *,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市中心,而是产生于温州广大的农村城镇。
3.温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温州十大过年习俗
中国新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自冬季至日以来,温州人一直在准备各种年货,如酱鸡、酱肉、烹饪松饼等。
在冬天的至日吃汤圆
冬天的至日被称为“至日”,俗称“冬节”。在这天早上,每个家庭都会吃汤圆或芝麻。汤圆里面是甜糖或者芝麻,还有腊肉汤圆。不过,糯米要先煮熟,捣成块,然后卷在豆粉里,使之与豆粉粘在一起,这是至日冬季的小吃,俗称“滚芝麻”。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庆祝。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吃了冬天的至日药丸,你就会老一岁”。
晒干的酱油肉和鳗鱼猫头鹰
温州人习惯在农历十一月晒酱肉和鳝鱼。把生瘦肉和生鸡鸭泡在酱油里,然后晒干吃,有一种特殊的风味。以前晒这些蜡货的月份,家家户户的椽子上都密密麻麻地钉着钉子,上面挂着酱肉、酱鸭、酱鸡。自制的酱肉、酱鸡,味道鲜美,质量上乘,所以即使市面上有现成的,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干。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会去菜场买一些比较大的鳝鱼,剖开晒干,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鳝鱼”。鳗鱼比新鲜的鳗鱼好吃,是年夜饭的好佐餐。
道年糕
也叫“捣碎糖糕”,糯米与一些籼米、红糖或白糖混合,蒸熟,在石臼中捣碎,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被称为“慢食”。如果放在有不同图案的印盘中,可以压成有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状元、鲤鱼、麒麟等图案的甜糕。,也可以做成锭,最多重3kg左右。可以放在中殿有银花的长桌上,也可以放在每个房间里。这也叫“做年糕”,意思是逐年上涨。
向灶神献祭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铁锅佛”。据说这一天是灶神向玉帝报告普通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王爷是贪吃的,只要有糖吃就会被封嘴,所以祭祀灶王爷少不了麦芽糖,这样灶王爷就不会说玉帝的坏话了。
山新
每年腊月二十四前后,遵循腊月“掸旧”的习俗,温州市家家户户都要扫除灰尘污垢,用粉墙装饰房间,洗衣服,晾东西。家家户户都借此机会洗去家中堆积的污垢,迎接春节。
贴春联
中国新年的另一个常见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代,贴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习俗。在宋代,春联被称为符涛。古人相信桃可以辟邪,所以经常在门前摆一些桃木制成的物品作为装饰,称为桃饰,后来慢慢演变成符涛,也就是春联。过去,春联都是用墨水在红纸上用黑色书写的。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红纸金印春联,颇受人们喜爱。除夕夜,所有的门、柱、窗都用红纸贴春联,俗称“门对”。门楣上贴有四个字,俗称“横批”,单门上贴有“大吉”二字。正房、厅堂、书房、猪圈、羊圈、牛棚都贴着内容不同的春联,大多是为了祈求吉祥平安、各行各业丰收。
陈年葡萄酒
除夕之夜,全家人会聚餐饮酒,或邀请亲朋好友尽情吃喝,称为“汾酒”。因为除夕是新年和旧年的分界线,意味着旧年和新年从这一夜开始划分。所以,这顿饭,无论贫富,都要尽量丰盛。温州人很讲究吃“年份酒”,也叫“年夜饭”。
七岁吃酒是很吉利的。过去宴席上用十个高脚朱砂碗,十种凉菜,称为“石泉”。除了鸡肉和肉,还应该有花生(水果)、橘子(好运)、鲤鱼(跳龙门)、豆腐(打扫屋子)等。,而且每个碗都必须有一个圆形的胡萝卜头盖,顶部切成薄片,以示欣赏。喝多了酒之后,人们常常通宵娱乐,俗称“守岁”或“盼年夜饭”。
开启枪
正月初一的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着玩“开门”,整个城市都是鞭炮齐鸣,象征着送旧迎新、收富,也就是俗称的“收年”。打“开门炮”也是惯例。一般先放一串小鞭炮,称为“百子炮”;又放双响鞭炮,只放三声鞭炮,表示一年的瘟疫可以解除,又要过年了。要求响三遍都响,声音响亮清晰,最吉利。
支付新年电话
正月初一的早上,先是在自己家里,晚辈们按顺序给长辈们跪拜,称之为“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邻居、亲戚朋友来来往往祭拜节日。按照老习俗,温州人不在正月初一走亲戚。拜年一般从初二到初十,有的延到正月十五。50年代以前,拜年比较简单,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它们用特殊的纸莎草纸包着,上面贴着红纸,因此被称为“纸鲍鹏”。
穿上新衣服
在正月初一,人们要穿新衣服,这也意味着送旧迎新。因为人们把红色作为好运的象征,小孩子穿大红色的衣服,年轻的女人当然全身都是红色,甚至老女人也穿大红色的裙子。现在,人们在穿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颜色不仅仅局限于红色,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多样。
4.温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1,三朝。结婚第三天,孩子出生,称为“三朝”。后者俗称“三伏天”。助产士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澡、换衣服、检查脐带痕迹。外婆家会送礼物,有生日桃子,红鸡蛋,花生,生日蛋糕,四季的衣服。主屋会摆酒邀请助产士和女客人。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有吃芥菜饭的习俗,据说可以预防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食,云能明目,盖清精之意。“芥菜饭的调料是肉丝、香菇丝、虾米。
3、吃聪明的食物。七夕吃“巧食”的习俗。“巧食”是用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做成的,有舌状和手指状。晚上,我把“聪明的食物”扔在瓦片的背面,奖励喜鹊建桥,希望给世界更多的好消息。
扩展数据:
1,温州历史悠久,文物丰富。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俗风情等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工作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普查,* * *已查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万余个。在此基础上,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药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公布,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64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温州
5.温州有哪些传统文化?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和农业文化的混合体。
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石雕、竹编、弹棉、箍箍、裁缝、理发师、厨师等工匠。,还有卖糖和小百货的推销员,走遍全国赚钱养家。这些流浪的手工艺人和商人以农家女的身份生活在一起,是艺术品质和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不同于苏南模式。然而,为什么温州的商业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来看,温州位于东南沿海,瓯江下游。自古以来,这里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的地区,也是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一个地域商业特色,与海洋有着深厚的渊源,温州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内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发达的海上交通。北宋时期,温州已经是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海上交通和贸易发达,是全国11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年造船能力达600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并列全国第一。这种情况为温州人漂洋过海提供了便利,部分温州商人借助贸易商船出国经商;其他人留在那里做生意。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温州人就移民海外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漂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洲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海外华侨有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展,让温州人有了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锻造了他们四海为家、勇于冒险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最深刻的源泉。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城市。自宋代以来,由于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大量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南下。“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浙江,浙江一百次。”温州的人口也急剧增加。南宋中期的惜春时期,温州人口突然增加到90多万。耕地面积比上一代大很多,亩产量也提高了。"田野里有三块石头,第二个地方有两块石头."传统的农业血缘、地缘等地方关系形成的风俗习惯,对温州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很大。这也为温州模式的家族制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海洋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特定条件下催生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温州人潜藏的出游冲动从未熄灭,但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区,在体制的灰色领域,长期存在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孕育在农村的市场因素突然焕发光彩。正如金和朱希伟所说,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刚性一旦松动,就会在自身发展中找到突破口,形成与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实施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了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 * *,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市中心,而是产生于温州广大的农村城镇。
6.温州文化
温州古称,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西汉惠帝三年(前192)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杜棣分析安县东瓯乡位于永宁县境内,县城位于瓯江下游北岸永嘉县瓯北镇。
境内,是建县为暖境的开始。东晋明帝泰宁元年(323),对临海郡南部的永宁、安固、衡阳、松阳等地进行了分析。
永嘉县为县城,县城位于瓯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区),是温州建县之初。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董家洲和高宗于商元二年(675)建立温州。此后1300多年,州名未变,州境无大变。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1月8日,温州成立“军政分离政府”,划归浙军。
1914年6月,瓯海道成立,辖温州、滁州两地,道印办事处设在永嘉县,隶属浙江省。1932设立行政督察
面积。温州区原称浙江省第十县政监区,督察局设在永嘉县。后更名为第四特区、第三特区、永嘉行政监察区、第八行政监察区。1948年4月更名为第五行政监管区。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温州军管会成立。8月26日,第五专区成立,温州成立。
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温州地区专员公署。从那以后,名字和县都变了。1981 9月温州地区和温州市
并设立温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鹿城、龙湾和瓯海、瑞安和乐清(县级)、永嘉和东东。
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县。
瓯剧(温州)永昌堡
瓯剧是一种地方戏,以唱正、反调为主,声部多样,如昆曲、高腔、徽剧等。因流行于温州,故名“温州乱弹”,建国后改称“瓯剧”。永昌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在王树国、舒高等人倡议下修建,起到了御敌抗日的作用。城址在瓯海区永昌镇新城村。它南北长738米,东西宽445米,高8米,底座宽4米。内外墙用石头斜砌,中间夯杂土。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挖两条运河引水入城,贯穿府北。府北两端有两个水闸,由水闸防守,河道上架设五座小石桥。堡垒里有一排排的房子和商店。除了西边和东边南边的断壁残垣、东城塔早期被毁、城垛被毁外,其余仍完好无损。从1982开始,南北城门两侧的城垛和城楼得到修复。
一代奇才——刘基
刘基(1311-1375),温州文成县南田(原青田县)人,因协助朱元璋完成帝王生涯,创建明朝而闻名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作品包括《玉离子》、《符补记》、《爱情故事》、《李梅公基》、《春秋明静》等书。详细信息-& gt;
文天祥神庙
文天祥庙,原名宋丞相文公庙,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姜欣雨东,是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建筑。
文天祥(1236-1282),又名宋瑞,江西省吉州县庐陵县文山村人,人称文山先生。更多内容-& gt;
著名的商业城市温州
温州一直以商业繁荣而闻名。早在宋代,温州的贸易活动就非常活跃。南宋绍兴二年(1132),温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和发展海外贸易。“一片繁华的海头”(南宋潘阳的诗)。“繁华尚小杭”(清代郭中月词)。说明温州曾经是著名的沿海城市。清代规模较大的商家有南货、粤货、中药、酱园、当铺、钱庄、银号。店铺品牌多以恒、宇、元、泰、丰、昌、宁等吉祥字命名。温州人善于经商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7.走进温州历史文化
温州位于浙江东部,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业和港口城市。东临东海,南接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县,西、西北接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县,北、东北接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县。温州现辖三区(鹿城、龙湾、瓯海)、两市(瑞安、乐清)、六县(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温州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梯形,有溶洞,有苍雁荡山,有泰顺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市内最高峰。群山之间,溪流奔腾,大多自西向东注入东海。主要河流有瓯江、非云和鳌江。瓯江是浙江第二长河,左娜楠溪江流入大海。
温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夏尔·凡多姆海恩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有台风。因此,游览温州的最佳时间是一年四季。即使在雨季,在雨中游弋的大雁也别有一番风味。
温州不仅是著名的“商业”城市,而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有雁荡山(温州雁荡山、南雁荡山、中雁山)和楠溪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麂列岛和吴燕玲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岩、姚希、洞头、滨海玉苍山(玉苍山公园)、百丈魁、寨辽溪、泽雅等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8个市级风景名胜区,以及。
燕山的云影、瓯海的潮迹、南溪的胜景、白岛的胜景、玉苍石的胜景、百丈的瀑布、寨辽的风情、天上的氡泉,孕育了灿烂的瓯越文化,让温州更深邃、更神秘、更有内涵。
温州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温州机场已开通42条国内航线和与港澳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温州港是集河口港和海湾港为一体的综合性天然港口,是货物进出浙南、闽北的咽喉。
温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之一。他们大多在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从事餐饮业、皮革业和服装业。畲族是温州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次是壮族、苗族、土家族、侗族、满族和布依族。
温州概况
简称:欧
区号:0577
帖子:325000
地理位置: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地区,是浙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和旅游中心。南部是福建省,西部是丽水市,北部是台州市。
区划:现辖鹿城、龙湾、瓯海三区,瑞安、乐清、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洞头八县(市)。
8.温州文化
由温州市博物馆、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温州市民间作家协会、温州麦思文化发展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温州民间工艺展历时一个月,终于圆满落幕,评出了麦思杯观众最喜欢的温州十大民间艺术品。
温州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瓯绣、瓯塑、彩石镶嵌、石雕、细纹纸雕、黄杨木雕、砖雕、彩塑雕刻等。都是最具瓯越地域特色的艺术物种。
千百年来,温州人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只有宽容,才有今天的大视野。此次借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风,为温州民间工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
展览从一开始就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共收到来自全市各县(市)的展品300余件。展览的类型和作品是历年罕见的。引起了温州及省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与此同时,一些外国友人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厅里不时能看到不同肤色的人。据统计,仅10,1,访问量就达到了6000。
整个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3万人次。“麦丝”杯观众喜爱的十大工艺精品活动也开展得非常顺利。
在收到的大量投票中,参与的观众基本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以学生人数居多,从事的行业有工人、农民、教师、军人、公务员等等。获得票数最远的来自黑龙江,年龄最大的76岁。参与评选的民众的热情和关注度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入选的十大作品中,几乎所有具有温州民间工艺特色的艺术都在其中,体现了温州传统民间工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瓯绣瓯绣始于唐宋,是中国六大名绣之一。
在古代,温州女孩有刺绣的优良传统,即“11个女孩梳头,12个女孩教刺绣”。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开始设立专业刺绣店,再加上后来以庄静秋为代表的温州画师参与创作,使民间服饰逐渐发展成为装饰品和观赏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
瓯绣以其精致的构图,严谨的刺绣方法,细腻的针法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许多优秀作品被选为国礼,多次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
2001,瓯绣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保护艺术。瓯塑瓯塑,又名“石油泥塑”。
它集绘画、浮雕、泥塑于一体,用塑料彩泥堆砌人物、山水、风景、花卉、动物、鸟类等。,色彩斑斓,气势磅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瓯塑从单色发展到彩色,创造了挂屏、屏风、桌屏、壁塑、桌饰等新产品。
他的代表作《韶山》、《西湖风景》、《飞翔》、《外国庄园》享誉海内外。石雕石雕是用叶蜡石制作的,是“浙江三雕”之一。
早在唐代,温州就有从事这种艺术的人。根据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并利用颜色,我们雕刻了人物,风景,花卉,瓜果,动物,鱼虾,寺庙和亭台楼阁。
近年来,工匠们还用鸡血石、彩石等稀有石材雕刻出大型作品,极具艺术价值。黄杨木雕黄杨木雕是浙江著名的“三雕”之一。
清末永嘉艺人朱子常将木雕人物由龙灯装饰改为独立的案头工艺品,表现简洁含蓄,风格独特。1925年,葛玉亭、叶福如、朱子长等14人成立永乐雕刻局,从事黄杨木雕刻等手工艺品的生产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王凤佐、叶润洲、、王、高公博、于、王、等一大批大师级艺术人才。他的作品经常在国际和国内的大型展览中获奖。
竹贝雕,又称竹贝雕,是以竹壳为原料,经过绘画、雕刻、剪裁、打磨而成的一种新颖的工艺品。竹贝雕集竹雕(浅雕)、脱胎雕、竹编于一体,体现了竹贝雕的自然色彩、光纹和纹理,独具特色。
9.温州的风俗和文化
街区街祝福温州城从农历二月初一的乐康广场开始,到3月15日的五马街结束。主要街道轮流举行祈福活动,称为“街区祈福”,是当地的传统节日。
堵街祈福当天,通衢设置红楼、花门、窗帘、灯笼,气氛热烈。街上有戏曲、弹词、木偶和各种娱乐活动,如滚龙、踩高跷和猜灯谜。
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管弦乐队一起制作,城门大开,直到午夜才允许人们进出。第二天,街道又举行了一次街头祈福。
芥菜饭是温州人在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的习俗,说是可以预防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食,云能明目,盖清精之意。"
芥末饭的调料是肉丝、香菇丝、虾米。吃聪明菜是七夕吃聪明菜的习俗。
“巧食”是用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做成的,有舌状和手指状。晚上,我把“聪明的食物”扔在瓦片的背面,奖励喜鹊建桥,希望给世界更多的好消息。
三朝联姻、生子的第三天,都称为“三朝”。后者俗称“三伏天”。
助产士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澡、换衣服、检查脐带痕迹。外婆家会送礼物,有生日桃子,红鸡蛋,花生,生日蛋糕,四季的衣服。
主屋会有酒招待接生婆和女客人。农历五月是不允许的。阴雨连绵,衣服和东西容易发霉,稻田也容易生虫。他们认为五月的一切都是不吉利的,这被称为“坏月”。他们采取不结婚、不建房、不造灶、不搬家、不造船等规避措施。
3月3日,畲族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黑米,村前村后香气四溢。黑米用黑米叶柴的叶子煮,然后糯米在这个汤里泡半天。米饭捞起后,可以放在容器里蒸。
10.温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你的定义不准确。不能用90作为分界线。我80了,但是很多父母那一代的传统事件我都不太关注。怎么说呢,应该是改革开放前后的大变化。如果以此为分界线,会准确很多。
记得以前有本书叫矮凳桥XX,里面记录了很多温州的传统事件。本来很好,但是现在好像还没有看到专门比较温州文化变迁的书,温州的文学界有点落伍了。。。。。。。。。。
但是,好像还有这些书。我看过一本书《其实你不了解温州人》,里面对温州人有详细的描述,但是没有明确的文化对比。
如果一定要找90后和90前的对比,那就比较难了。去书城看看有没有,网上可能有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