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两大功能
中药的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和体质来开,不同的病情使用的中药是不一样的。常见的中药按其作用机理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滋补中药。例如黄芪、人参、山药、大枣、当归、何首乌、枸杞子等。这种中药是大家最熟悉最喜欢的中药。问题是:如果平时没有感觉到“虚”,如头晕、易疲劳、腰酸、脉弱等“虚证”,就不适合经常进补,以免血压升高,入睡困难。
第二类:泻火中药。常见的有大黄、黄连、黄芩、石膏、芦荟、蒲公英、竹叶等。这类中药一般在患者出现口干、嘴破、便秘、失眠、易怒、易上火等症状时使用。如果只是单纯的破嘴拉稀,就不一定适合吃黄连,以免火虽然没了却越来越弱。
第三类:具有宣和理气功能的中药。常见的有菊花、薄荷、麻黄、荆芥、陈皮、青皮、砂仁等。天气热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头晕和闷热。浸泡在菊花茶中,立即使他们精神焕发,利用菊花中的挥发油,清香扑鼻,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加速散热,提高散热,自然使人感到舒适。
中医认为丹参可以预防血瘀和心肌梗塞。
第四类: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常见的有红花、丹参、乳香、三棱、桃仁、蒲黄、王不留行等。这类中药俗称能“开血脉”的药,一般用于“血瘀”状的患者,如疼痛、中风、心肌梗塞、手脚麻木等。但是使用的时候剂量一定要慎重。如果用量过大,恐怕起不到打通血脉的作用。
有了以上药物的分类,医生会根据望(观察你的面色)、闻(听你的声音、自诉)、问(询问你的病史)、切脉所收集到的信息,对你的疾病进行系统的分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类型和体质给出不同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