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太苦怎么办?如何喝中药不痛苦?

都说良药苦口,这是真的。其实就是中医。一般来说,中药味道有点苦,但有些药太苦了。虽然吃药可以治病,但如果长期总是喝那种苦药,总有一天会对吃药失去兴趣。其实有办法让中药不苦。那么喝中药太苦怎么办?如何喝中药不痛苦?

1,如何喝中药不苦

1.多喝温水。

服下中药汤剂后,如果能马上喝点温开水,可以减少药液在口中的残留,一定程度上减少药液的苦味。

2.加快用药速度

实践证明,中药汤剂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苦味越大。所以一口气喝汤是减少药液苦味的好方法。

“黄金时间”用药

发现人体在一天24小时内吸收药物的“黄金时代”分别是早上8~10,下午2~3。这个阶段是身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易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饭后服药半小时以上,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可以减轻药物的苦味。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服药。

4.让它冷却后再喝

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味觉神经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舌面。当汤剂温度接近舌头温度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五味最敏感。这时候喝汤剂味道最苦。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控制在15~36℃,既能防止烫口,又能减轻苦味。

正确添加“调料”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煎剂里放一些糖(尤其是给孩子吃药的时候),让它在服用的时候口感更好。其实,随意加糖去除苦味是不可取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糖也是一味药。此外,加糖也会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显影和吸收。比如红糖中含有铁、钙等成分,容易与中药的某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多退热中药加糖可能会削弱其清热作用。

治疗咳嗽的中药不宜加糖,因为有些治疗咳嗽的中药主要作用是祛痰,糖会增加痰液分泌,影响药物疗效。在没有明确禁忌的情况下,煎药时可以适当加些大枣,或者煎好后调些蜂蜜,也可以缓解药物的苦味。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健胃药物等等就是利用苦味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觉得苦就不要停药,要遵医嘱服用。

2.有哪些常备中药?

1,姜

生姜辛温,有发汗解表、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比如家里淋雨感冒,反复打喷嚏。这时候我们可以切几片姜,加点红糖煮水给他喝,这样他马上就活蹦乱跳了。

俗话说:“上床有萝卜,下床有姜”。生姜有很好的健脾(醒脾和胃)作用,所以对于早上胃口不好的人来说,起床后喝点清淡的姜水可以促进肠胃运动,增加食欲。生姜还有止呕的功效。大多数呕吐,尤其是怀孕期间的呕吐,可以通过一杯姜汁(或煮沸的姜水)来“缓解”,这既有效又安全。但生姜性温,不适合阴虚内热体质的人食用。

2.陈皮

陈皮性味辛、苦、温,具有理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胃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总是咳嗽,痰稀而白,用陈皮泡水化痰止咳也很有效。

老人年老体弱,脾胃功能已经很弱了。如果有上腹、腹胀,经胃镜、肠镜等各种检查无明显异常,也可以煮一些陈皮、生姜、大枣汤。方法是:陈皮10g,生姜30g,切碎,大枣5~10枚。一起放入锅中,加入500毫升水,烧开后文火煨,煎3~5分钟。最好趁热喝,可以加一点红糖调味。

3.山药

山药味甘,性平,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之功。孩子脾胃虚弱,总是没胃口吃饭,还时不时拉肚子。平时最好让他多吃点山药。

山药擅长滋阴。对于脾肾阴虚的更年期女性,服用后可缓解潮热、心悸等症状。山药对肺气虚引起的慢性咳嗽气短,肾气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夜尿多等有一定的疗效。山药的特点是药性温和,可以作为食物长期食用(汤和粥味道都很好)。对于病后身体虚弱,需要长期补充营养的人来说,山药是一种“质优价廉”的滋补品。

4、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金银花和菊花味道差不多,但解毒效果更好。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腹泻,用金银花煎剂代茶饮,不到一天症状就会大大改善。盛夏时节,孩子们的热疹很可怜。他们用金银花煎成浓稠的药水,反复擦洗那些长疹子的地方。一天后,你可以看到皮疹消退了。除了痱子,金银花水对其他痈、疮、疖等同样有效。

5.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微寒,有疏风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菊花主要用于清肝泻火。中医认为,肝能开窍于目。所以菊花对于肝火引起的眼部问题特别有效。比如眼睛疲劳或干涩时,拿个杯子,放点能明目的东西,如菊花、决明子、枸杞子等。,用40到50摄氏度的热水冲泡,用上升的蒸汽熏眼睛,可以缓解眼睛疲劳和眼睛干涩的症状。

家里准备一些常用的中药。必要的话,上面推荐的五种中药也要放在家里养!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疾病的治疗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