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这些术语,如中医、气、津液、阴、阳、火等等,是什么意思?

一、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等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精、气等范畴密切相关。但精、精、气等哲学范畴是标志世界起源的抽象概念,而精、气、血、津液中的精、精、气等概念是医学中具体的物质概念。而中医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知能力,在阐述生命、健康、疾病时,难免会出现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杂的情况。

在精气气血津液理论中,精气气血津液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我们必须按照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理解精、气、血、津液,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功能、作用、属性的辩证统一本质。气血津液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贡品:精,缺乏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之物;气是人体内非常精细的物质,生命力很强,保持运行。它不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驱动力;血液是红色的液体物质;津液它是正常体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本质: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液和津液的产生和代谢,依赖于腑中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和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必须依赖于气和温等的推动。精血津液得到滋养和滋润。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气为阳。阳气动,有促温作用,生生不息;适当停滞;精血津液为阴,主静,有滋养润泽之功。应该是安静隐蔽的,而不是泄露的。

虽然生命物质可分为精、气、血、津液,但都是由气衍生而来:所以说“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以为气之耳”,“灵枢厥气”:气聚而形,散而不见——气与精、血与津液是相对而言的。精、血、津液有贡:气与精、血与津液的相互转化和转化,反映了在生命活动中转化为气。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精血同源,津液同源,精液转化为血液,血液中含有精液。因此,中医学中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往往被称为气血两虚,强调“人的生命”。以气血为基础;。一个人的病从来不先伤其气血”,“女子调经良方”,“气血是人赖以生存的”(《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基本物质。气血同名。两相相附,气与血并非不相容,血不由气运:但“气为主,血为辅,血为光”):“气血并重,补血之前,阴阳两需, 而养阳庄在养阴之上“诸事不顺,气不调之地,为病之所在,故治以气为本:正所谓“行医不知气,可笑中人,不达知己”(引自《景岳全书注气》)。

精血津液理论是以气血为基础的。气血之中,气最重要。

第二,阴阳

阴阳概念最本义是阳光的反转或冷热的交替。为了理性、清晰地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假设一种排除一切外界因素的理想状态,把理想状态下的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理想模式抽象出来,就像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一样,进而形成物理力学的整体理论。没有这些从理想状态中抽象出来的理想概念,就不可能有物理学的理论。

我们以太阳的背影为例,来谈谈理想状态下阴阳概念的一些本义:

对着太阳是晴天,对着背面是阴天。作为一个返回地球的太阳光的接受者,我们可以假设他在地球球体的某一点感受到了太阳光的返回效应。就像在物理学中,我们只能区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而不能区分不同物体的不同运动。速度的不同值不是物理,而是无用有害的自然哲学的绕口令。在阴阳的概念里,只有阴和阳是区分的,没想到不同的阴和阳大小不一样。国学大师和易学大师们掩饰其表面的矫饰,没有具体的尺度作比较,这是易学理论,不是真正的易学理论。只有牢牢把握不同研究和预测对象的阴阳具体差异,才是真正的易学方法论。在理想状态下,在不同的时间,接收方会感觉到地球球面上该点的背晒效应是不一样的,在这一天的中午,地球球面上该点的背晒效应最大,然后背晒效应逐渐均匀减小。到这一天中午,背晒效应减小到0,从0到中午,背晒效应逐渐均匀增大。向阳效应的大小增加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均匀减小。在酉时,向阳效应的量值减小到0,向阳效应的量值从0开始逐渐增大,到第二天中午增大到最大值。如果忽略这两天背晒效应的差异,在理想状态下,接收方感受到的背晒效应的大小应该与第二天相同。

我们用直线HI代表照射接收器的太阳,画一个圆形轨迹。轨迹上的每一个不同的点代表了接收器感受到太阳背面的不同时间。这个点离代表太阳的直线HI越近,向阳效应越大,离HI越远,向阳效应越大,如图1。1中的点G、A、D、B表示接收方在正午、中午、中午、酉时感受到的太阳光大小,点C、E、F表示任意时间大小,连接点E、F的线段表示圆的任意直径。

三六淫-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1)火的概念:火(包括温度和热量)是由阳-旺盛之气产生的,所以火热可以混淆。但中医病因上,火与热有异同。

炎热的夏天里,火热旺盛,但不像夏邪那样具有季节性。在其他季节,人们因火热而生病的情况并不少见。温度和火热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有些区别,所以又有“温为渐热,火为极热”的说法。正因为温热属于外感发热的一种致病因素,所以在临床上常被称为温病邪。

还有火热引起的内外病。外感火热除直接感受邪热外,还可由风、寒、暑、湿、燥等外感邪气转化而来,称为“五气火”。在五气中,暑邪是外感之火,称为暑。其他风、寒、湿、燥的转化也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2)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邪气的表现也是自然界中的火焰熊熊、红彤彤的现象,与人体感受到温热的火邪时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和证候相比较。根据中医病因学,邪火具有以下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灼为炎。

②火易耗气伤津液。

③火易生风血。

④火热易引起肿胀、溃疡。

(3)外感火邪和常见病的传播。

一般认为,外感温热多由实热引起,所以当它是一种病时,就成了实热(或实火)的证候。温热之邪侵入人体,其途径和位置也是通过肌表或口鼻进入。病变表现为:一是肌面失衡,杨琪凹陷,无法逃脱;身体阳热过盛,机能亢奋,善恶斗争激烈,出现高热、恶热、恶寒、脉数等一系列火热体征。如果热量在皮肤上,会迫使体液渗出,所以你会出汗;当热量沉入血管时,血液流动会加快,甚至血液会逆乱而跳,从而呈现出一系列出血、出血的证候。凡感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为热病往往要经历一个热转化的过程,然后热极化火。若外感寒邪入内,则由阳转热,极热生火;或者湿邪郁积日久化为热,湿热郁积,产生痰火。同样,风燥也能使热由阳转火。

温火邪可直接煎焦津液,内伤脏腑导致阴虚津液、内生燥热等一系列症状。临床上可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等症状。如果津液流失太大,筋脉得不到滋养,极热就会生风,还可能出现抽搐、震颤、痉挛等症状。

火热之邪,无论是直接发作,还是长时间停滞,都能惊扰神灵,引起各种精神异常或亢奋症状。因此,在外感发热的过程中,常可见谵妄、烦躁、抽搐或狂乱等症状,是热入血,火扰心神所致。火盛则气逆,血逆则气逆,故发热常可见吐血、鼻衄等症状。

临床上常见的火热证多为温病的气证、营证、血证,常见高热、多汗、恶热、焦虑、渴冷饮,甚至狂躁、谵妄、小便短赤、便秘、口干唇燥、目赤、牙痛出血,或鼻衄、呕血、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