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炭与加工姜的区别

炮制后的姜和姜炭作用不同,炮制方法和程度也有较大差异。炮制生姜多使用辅料,炮制时间短,注意药物的膨润程度,意在去除部分挥发油,趋向温热。姜炭的加工火力大,产品碳化。注意药的颜色,意在炒炭,趋向止血。因为不同的炮制方法决定了药物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在加工实践中,以砂炒姜为佳,热烫法具有加热均匀,加工程度均匀的优点。加工时间短,损耗低。最好是炒姜炭(爆炒法),比较好处理。由于加工程度不同,烤姜的损失率一般为20%,而生姜炭化较多,损失率高达40%,导致成本较高。

干姜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炮制生姜最早记载于《汉书伤寒论》。到了宋代,太平盛慧芳所含的干姜产生了另一种“炮炭”,即姜炭。因此,可以认为姜炭是宋代以来干姜的又一加工品。明代苗希雨在《炮制大法》中指出干姜:“若产后血虚、发热、止血皆煎黑,宜温中散寒、调肺止呕之用。”《本草崇源》中指出:“后世称干姜为炮制姜,姜味辛辣味,但炮制过度,辛辣味略减。如果精华不存在,那就叫姜炭,微苦微苦,品质轻佻不真实,还不如加工过的姜的功能。”中药炮制国家标准明确区分了两者:“生姜罐头温中散寒,用于脾胃虚寒、寒性呕吐泄泻。姜炭温经止血。主要用于阴虚呕吐、崩漏出血。因此,可以认为炮制姜和姜炭应该是干姜的两种不同的加工品。

医典与医学理论

1.姜炭良好的止血作用:

1.1.李仲子:“呕出之出血、崩漏、绞窄之证,熟者可止之。为什么?若盖极负,血去阴消,则阳亢盛而无所附,有助于阳复苏,见火则味苦暗,守之则安。但适用于久病气虚、盗汗过多、手脚冰凉者;若病初火炽,则执柴救火者立危矣。”雷公炮制药物的性质解读

1.2.应希雍:“那些讲止血的人,把血虚掩盖了就会发烧,发烧就会出疹。炒过的姜能把所有补血的药物都引到阴穴里,血就会生阴热退,血就不会出疹了。”(《本草经》)

1.3.冯·:“姜,如果炒黑了,就会变得又苦又咸。它倒下了,变黑,然后停止流血。辛热虽不在,辛凉犹在。故能除瘀于血而不寒,止吐血而不滞。比起其他以黑为止血方法的医者,有效十倍。”(冯提示,药性)

1.4.姚秋:“干姜,炮灰黑,入肾助火。下处火叫少火,少火则气盛,气盛则自温。血随气行,气逆火行,血止溢。罐装姜(炭)入肾,肾温逆内热而浮,火平而血止。”(《本草经典解读》)

1.5.赵:“以防后人失血,每次用姜炭,以为火会水化,使洛阳不骄,血止。我不知道姜炭已经完全失去了本性,不如炒一下留在中间,拌上凉血的味道,使寒气不凝,气血和谐。”(《求原本草》)

2.论姜炭散寒助阳:

2.1.徐大椿:“姜炮是黑色的,又硬又烫。是温中止血的特效药。产后虚寒有必要,就是要设虚热浮于外,要炮姜导之。”(《药伐》)

2.2.王类:“黑姜,颜色黑,会通肾经,而火葬不热而止于温,会强肾水,补生命火,最后归阳。”(《药林与药性汇编》)

2.3.张秉诚:“干姜,用黑炮,少苦多苦,运动分散的性质降低了。保暖能力尤为独特,能入血助补药。所以虚寒之人要温血补血,可以用,除非是为了这个,也就是单纯虚寒之人,不温不火之人也可以用。”(《本草读书》)

3.论姜炭调节阴阳的配伍应用:金:“据前贤云,姜性热,炒黑味苦而平,能从阳入阴,从阳出阳。所以引气药物入血补血,生血药物入血止血,如血虚发热、产后发热等。止血,肠红,呕血,吐血,出血,失血,面色苍白,六脉无力,阴阳两虚,宜加。如古方中四君子与当归、熟地黄同用,加炒黑干姜,治气虚血亏。用人参黄芪四物汤,加炒黑干姜,治血虚气弱,是有用的,就是阳生阴长,阴阳合。”(引自本草言)

药物禁忌症

阴虚火旺者及孕妇慎用。

1,《本草纲目》:“血寒者可多用,血热者只要用三四为鉴。”

2、《本草纲目》:“用多阴耗气,孕妇忌之。”

3、《得此单一份》:“孕妇服用使胎消,气虚者服用伤元,阴虚热盛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