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新居让外坝村农民走出大山里的巴渝新居
马务镇外坝村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距涪陵市区26公里。全村558户1.875人,面积1.32万亩,耕地2662亩,林地301.2亩,海拔500-930米。
外坝村有六个村民小组。巴渝新居建设前,山下二组生活环境还可以,山上四组生活环境很差,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条件艰苦。村民住的土坯房歪歪扭扭,满是裂缝。每当下起倾盆大雨,就有垮塌的危险。村民的房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和家具。由于没有自来水,农民只能依靠天气来获得食物。
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农村巴渝新房,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每年建房3万套,到2012年建成12万套巴渝新房。2009年7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巴渝新居的具体要求和补助标准。
针对外坝村的客观情况,马武镇外坝村抓住重庆实施巴渝新居建设的有利时机,采取宅基地置换的方式,于2009年7月进行了巴渝新居一期工程,* * * 40户居民迁入新居。2010年8月和20111年8月进行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分别惠及60户和52户。
外坝村的风貌和品质得到了重庆市和涪陵区领导的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市级巴渝新居示范点,并制作成沙盘在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展示。外坝村还被评为市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市级党建示范点、市级减灾示范点、市级万元扶贫增收示范村、市级整村生态移民示范点。
政府重视,政策支持。
与《村委会主任》记者采访的江苏省胡楼村、安徽省松岗村、黑龙江省黎明村、河南省孟楼村相比,外坝村最大的特点是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三级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是巴村和重庆新居建设成功的关键。
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每年都发布关于做好巴渝新居建设工作的相关通知,逐步加强对巴渝新居建设的资金支持。2010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发布“民生十条”,强调要加快巴渝新居建设和危旧房改造。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专门制作了巴渝新居海报送到外坝村,还编制了《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技术指南》,使巴渝新居建设家喻户晓,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建房热情。
重庆市城乡建委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设立巴渝新居专项补助资金,对巴渝新居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重庆农商行专门推出了农村巴渝新房贷款。楼农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建设购房总投资的60%,最高8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
涪陵区委书记张明、区长沈晓钟、建委领导十分关心外坝村巴渝小区建设,多次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区委办、组织部、规划局、建委、环保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马务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巴渝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办公室和专职人员,并以目标任务的形式将巴渝新民居建设落实到相关部门进行考核。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小区建设简报会,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村委会主导、农民为主体、市场化建设”的模式,领导小组多次到外坝村检查、指导、协调线路搬迁等问题,督促村委会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四议两公示”的办法,及时解决小区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外坝巴村和重庆新小区建设稳步推进。
马务镇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会同外坝村委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业主委员会,认真开展日常监管,严把规划设计、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管理关。房屋主体工程竣工后,镇政府邀请区规划局、区城乡建委、区环保局等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业主代表进行联合验收。
2009年以来,外坝村获得上级政府财政支持11965438+3000元,其中新农村建设500多万元,扶贫救灾300多万元,高山移民1000多万元,巴渝新建住房200多万元。
民主管理、公平正义
在市、区、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坝村两委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当家作主。
2009年6月,大学生村官曾当选为外坝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往山下搬,可是在山里住了一辈子的村民没有一个愿意搬的。
不得已,村干部决定从在村民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老船长付喜久身上突破。每到下雨天,村干部就跑到付喜久家,因为只有那时他才在家。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付喜久终于被说服,答应带头搬家,并主动帮村干部发动群众。
除了家访,村干部还采取会议、宣传车、标语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走土地集约利用、功能合理、经济适用、美观大方的巴渝新民居建设之路。村干部邀请区规划局的干部和重庆大学的教授为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讲巴渝的新房,让大家认识到巴渝的新房不仅功能更加合理,而且方便村民享受公共服务。
村干部已组织村民代表和设计师到江津、大足、永川等地考察巴渝新居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聘请重庆大学教授拟定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并召开评审会,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最后,村里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新建一栋斜屋顶、蓝灰色水泥瓦、白色外墙涂料的房子,既体现了巴渝族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具体工作中,两个村委会决定成立业主委员会,负责巴渝新居的建设。业主委员会由决定建房的业主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拆迁补偿方式、房屋面积、户型、费用、施工单位。
在拆迁补偿方面,外坝村是这样操作的:砖房和土房分别给予270元/m2和140元/m2的价格,宅基地置换的耕地按人头每人补助5000元。对农村贫困户、残疾人家庭、因地震搬迁户,每户补助1万元。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村干部和业主委员会负责施工中的协调、计划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特色。
村民建房采取自愿登记的形式,并向业主委员会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干部参加的承包商招标会,确定资质优良的施工单位。
楼房建成后,业主委员会组织业主通过抽签确定楼房的具体位置。农民只需要支付620元/平方米的价格就可以入住,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
* * *设施,完整。
《村委会主任》记者徜徉在外坝村的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极具“重庆味”的巴渝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我们从几十年的老土坯房搬进了山脚下的新楼。一路走到家门口,真的很方便。”李华喜指着排列整齐的外国小洋楼高兴地说。
巴渝在外坝村的新居是一栋三层小楼的形式,没有院子。每四个农民就有一栋房子。每栋楼一层是商业门面房,二三层是卧室。卧室细分为160平米和140平米两种,包括三房两厅一厨一卫。
外坝村委会主任王愿坚告诉《村委会主任》记者,建商业门面房主要是为了让农民通过出租或做生意增加收入。
巴渝新居主体完工后,两个村委会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拓宽道路5900米,硬化道路6200米。将建设一个日处理200吨饮用水的自来水处理厂和一个农民图书馆。
涪陵区委组织部、区环保局、区财政局* * *支持外坝村设立村两委办公室。区体育局支持村里建了一个村级塑料灯光球场,周围有乒乓球台和各种健身器材。区卫生局支持村里建了村卫生室,配备了卫生设施。
住上新房后,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村里规划成立了微型企业,决定负责152村民的垃圾清扫和绿化管理。
由于生活治污设施完善,环境质量良好,外坝村于2010+01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生态示范村。这是涪陵区第一个成功的市级生态村,也是重庆市第二个成功的市级生态村。
巴渝新居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多亏了超市,村民们可以在村子里买到日常用品。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等行为。村民们也有了更多的娱乐项目。过去,他们经常一起打麻将。现在,读书看报下棋的人多了。
许多村民认为,由于他们的新居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比城市居民差。
工业兴农,致富路宽广。
重庆市委研究室产业处处长肖泽群认为,巴渝新居建设的内涵不仅在于建房,还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将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
外坝村巴渝新居的建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巴渝新居建设节省下来的宅基地,为村里招商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农民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外坝村村委会主任王愿坚告诉村委会主任记者,当所有村民都搬到巴渝新房后,外坝村将节省100多亩宅基地,置换为耕地后可方便村里招商引资。
对于那些不愿意种地的村民,村里鼓励他们把土地流转给大户和公司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大户或公司优先在这些农民中招聘员工。
为了夯实产业基础,两个村委会采取“产业带动基地,大基地发展,大基地引导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和培育农村专业大户,走“公司+大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肉鸭养殖公共专业合作社利用闲置坡地,采用鸭-沼-菜模式,年产肉鸭654.38+0万只以上。
通过招商引资,目前村里引进的水晶首饰厂已安排60多名村民找到了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引进贝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远离居民区的高海拔地区发展中药材饮片500亩,丰产林3000亩。村两委依托马辉专业合作社,在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低海拔地区集中建设500亩反季节食用菌蔬菜基地,冬闲地种植绿色蔬菜1780亩。
村里还成立了扶贫合作社,解决村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劳动力从国外引进,增强村民增收致富能力。
外坝村村民刘墉(音译)和他的妻子依靠木工技术在村里帮助人们制作门窗和家具。他每天的收入接近300元,一年可以赚65438+万元。他在村里买了一套160平米的房子。
没有技能的人也有工作。村民邱邦平和妻子在一家水晶饰品企业上班,一天收入170元,厂里还包一顿午饭。
许的一组村民继续种田,但这一次是“为别人打工”。她和30多位村民将土地流转给贝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亩500元年收入1万元。她在这家企业工作,种植紫菀和前胡,工资40元/天。
“2010年,外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5元,比2009年增加近1500元,同比增长31%。有275户农民提前两年实现了增收1万元的目标,外坝村也因此被评为重庆市示范村。”外坝村委会主任王愿坚告诉《村委会主任》记者。
(本稿采访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涪陵区龙潭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正权、马武镇党委宣传委员何龙飞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