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苏轼,陆游传记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是一位学者和作家,在朝鲜做官。他地位不低,也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望族,擅长文学。这样的背景在当时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受官宦家庭和政治活动的影响,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她能更深刻、更潜移默化地感知生活,体验美。因为不可能有代代相传的照片,所以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她的长相。但根据这个背景,并参照她后期诗作中透露出的神韵,她应该是天生的美人胚子。几乎从李清照懂事起,她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几乎与此同时,她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学理论。她不仅会享受美,还会驾驭美,一下子跃上一个很高的起点,而她还是一个等待言语的少女。
请看这三个字:
【浣溪沙】绣芙蓉笑,斜鲍飞鸭衬香腮。哦,不知道。一方面魅力十足,一方面又是妩媚可恨,送你一份深情。(宝雅,发型。)
【浣溪沙】春寒料峭,玉炉沉水烟,梦回山枕藏花。海燕未来会打草,蒋梅已过柳絮棉,傍晚雨会湿。(神水,向明;斗草,一款游戏。)
【小绛唇】别晃了,起来调整一下纤纤玉手。在她身旁,薄薄的德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胸前的汗渍渗透着薄薄的绸袍。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她绝望极了,她没有穿鞋,只穿着袜子走开了,连头上的金别针也掉了下来。她害羞地跑开了,靠在门上,闻着青梅花的香味。(嗯,袜子,没鞋。)
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有着甜美的秀发,如花似玉的容颜,有着爱的种子,有着含苞待放的春天,难以遏制。她躺在闺房里,或看着沈香蜷缩着,或起身写情书,然后去后院和伴侣打一会儿。
达令千金,官宦之家,生活安逸,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并不奇怪。出人意料的是,李清照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认识人物,精通针绣,然后等着结婚。她欣赏过父亲所有的书,文化的汁液让她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她已经像斗草、荡秋千一样自如地掌握了诗歌的节奏。而评判历史人物,胸中有块,大气如虹。
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后人对此多有评论。唐代诗人袁捷写下了著名的《盛唐颂》,并请大书法家颜真卿刻在墙上,被称为双绝。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文倩,是著名的词人。他曾为这座纪念碑写过一首诗,感叹道:“天送二子于未来,山高十尺。谁拿着这个平板电脑进了我的房间,让我第一眼就晕了。”这首诗转到闺房,进了绣工家,传到李清照耳朵里。她马上赞同了一句诗:“五十年成就如电扫,华清花柳在咸阳草。五方斗鸡,酒肉堆里不知几岁。胡兵突然从天而降,但他也是一个奸诈的人。走在勤政楼前,珠玉踏尽香尘。什么战斗无敌,都说荔枝必死。姚公顺德如天,用义言。写碑文真丑,神鬼磨崖。“你不会认为这首诗是女人在闺房里写的吧。描写情景,评价功过,哀叹人世,不要让风流豪放派的李白、辛弃疾。当李付各·费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时,他感到很惊讶。这首诗向外界传播,在文人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李嘉佑女儿刚长大,笔走蛇打雷。少女李清照静静的享受着娇生惯养,才华编织的美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精彩的篇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到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到李杜的生活,包括新生。所以充满了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失败的温暖和悲伤。它能演奏出最复杂、最震撼的交响乐。许多伟人的一生都在这一刻熠熠生辉。
当李清照满载着一个闺阁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而坠入爱河的时候,她的美丽人生就是靠着上了一层楼,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历尽千辛万苦,死了才享受得到的甜蜜,而是起点很高。从一开始,她掉进蜜罐,站在山顶,住在水晶宫。丈夫赵明诚是个风度翩翩的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意气相投。赵明诚的父亲也是官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除了普通文人的诗词琴棋书画之雅,他们还有一个更投缘的职业结合点——金石学研究。在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他们只能依靠媒妁之言和父母的意愿。他们能有这样百里挑一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机。就像陆游的《钗头凤》给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忧伤,李清照给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情的甜蜜。这个爱情故事,被李清照的妙笔所感动,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精神享受。
请看这首《减去白玉兰》:
当你卖花时,你可以买一朵春天的花。泪轻染匀,彩霞露痕。怕郎猜到奴才面不如花面。云庵斜,弟子教郎比。
这是婚姻的甜蜜,也是丈夫的撒娇。也透露出她对自己美貌的自信。
看看这首送别之作《一截梅子》:
红莲藕香,玉在秋日缠绵。谁送云锦书,词雁归来,月满西楼。花从水漂到水,一种相思,两处闲情。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情况,只能皱眉,只能介意。
离别悲伤是分不开的。爱得越深,想得越多,另一个是甜蜜的秘密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绝不是一个只会感叹几句的普通小女人。她在空房间里练习文学,完善了这门艺术,于是这种最普通的表达爱意的方式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为他们攀登艺术高峰的记录。
请看这首《醉花阴重阳》:
雾浓云淡永远悲,脑卖金兽。节亦重阳,玉枕纱厨夜半凉。东篱饮酒至黄昏后,淡淡的黄菊香溢满双袖。别说清秋不是人,西风卷旗珠帘,帘中人比那黄菊还瘦。
这是赵明诚的宰相李清照在不在家的时候写的一首诗。刺骨的爱,愚蠢的想法,被秋风黄花表达的淋漓尽致。石仔赵明诚收到这首诗后,先是感受到了这种感觉,然后更被诗的艺术力量所激动,发誓要写出超越妻子的诗。他关上门,向客人致谢。他在三天内得到了50首诗,并将李的诗混在其中,请朋友们评论。没想到他的朋友说只有三句话最好听:“不忘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比叹着气。这个故事很受欢迎。可以想象这对夫妻是如何在相互的爱中享受钢琴和竖琴和谐的甜蜜。这也让所有有才华却得不到相应爱情品质的男女,感到些许悲哀。李清照在《石头记·序》中回忆那段生活,说:“我要记得,每顿饭后,我都要坐在堂上,查阅书史的积累,说某件事在某卷的第一页第一行,输赢是喝茶的顺序。举起一杯,笑到茶翻臂,却喝不下去。”什么幸福,什么喜悦,多么一个“甜”字。这种蜂蜜般的生活滋养了她优雅的魅力和蓬勃的艺术创作。
但老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广阔的艺术才华。如果只允许她以这种方式写一点点永远在我心中的闲愁,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就会白白地与她擦肩而过。于是宇宙爆炸了,时空搅动了,新的人格考验和新的命题创造一起推给了李清照。
167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太平盛世之后,北方出现了一支游牧民族。金人捣毁了汴京(开封)都城琼楼的玉园,还带走了徽、秦皇帝。公元1127年赵宋仓皇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耻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分崩离析,一家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杜南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我不想在这个时候出现国耻国耻。一天晚上,城里发生了叛乱。作为地方长官,赵明诚没有带头指挥镇压乱局,而是偷偷用一根绳子逃出了城。事情解决后,他被法院解雇了。弱女子李清照在这件事上表现得很正直,对丈夫的出走感到羞耻。赵被革职后,夫妻俩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些尴尬,失去了过去鱼水之和。到了乌江镇,李清照得知这里是项羽战败自杀的地方。她感到心潮澎湃,面对浩瀚的河流,她唱起了这首永恒的绝唱:
活着,做男人中的男人;死去,成为灵魂中的灵魂。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
丈夫听着身后石头的声音,脸上羞愧,心中深深自责。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北京复职,却突发急病去世。
人不能没有爱,花一样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也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情的汁液下茁壮成长的时候,上帝无情地切断了她的爱情。李清照一懂得爱,就受到家人的喜爱。现在她被困在干涸的河床里。她怎么能不担心呢?
失去家园后,李清照开始了晚年的三次磨难。
第一大磨难是再婚离婚,感情生活的痛苦。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居无定所,身心憔悴。我很快嫁给了一个叫张汝洲的男人。对于李清照为何再婚,历史众说纷纭,但独居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这个张汝舟,第一次接触也是彬彬有礼的绅士。张婚后对她呵护备至,但很快就原形毕露了。原来他想占有李清照身边留下的文物。李视这些事为生命,《金石录》至今未编成书。当然不能丢。在张看来,既然你和我结婚了,你的身体和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我,由我支配。还能追求什么?起初,他们在文物控制权上产生了冲突,逐渐发现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大相径庭。真是奇怪的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为自己有这么漂亮的女人而骄傲,然后因为无法俘获她的心,控制她的行为而愤怒。最后,他彻底撕掉文人的面纱,挥拳相向。帐篷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张小白脸,真的生气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我高贵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重于生命,所以决定和他分手。但是在封建社会,女人很难离婚。无奈之下,李清照走上了绝路,鱼死网破,举报张汝州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嫁给李清照后骄傲到吹嘘科举作弊。这当然是一个大错误。李清照知道,只有起诉张汝舟犯罪,她才能走出这个陷阱。但是按照宋朝的法律,女人如果起诉丈夫,无论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感情生活不能将就的人。她宁愿遭受肉体上的痛苦,也不愿遭受精神上的奴役。一旦看透了对方的灵魂,她就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深的后悔。在给朋友的信中,她说:“桑榆的夜景很配那种劣质的材料。”她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宁愿坐牢也不愿和“固执”的人为伍。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州被发配柳州,李清照也被下狱。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在争取婚姻自由的大堂里昂首挺胸,那种刚毅安详的态度,真的不亚于项羽引颈拔剑的时候。也许李清照的名声太大了。当时很多人关注此事,在朝中朋友的帮助下,李仅坐了9天牢就被释放。但这在她心里留下了沉重的伤疤。
在今天,男女分合合法合理,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秀才,再婚离婚,会引起舆论的极大歧视。当时及以后的许多史籍对李清照的才华都是肯定的,同时也都记载为“不终夕节”“不验操”“徘徊夕节不归”什么是节?意思是无论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走,就是不允许你追求个性。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并不害怕。她坚持李杜的个性和高质量的爱情。她在两个月内快刀斩乱麻,摆脱了张汝舟的“尴尬”包袱,全身心投入到《金石录》的编纂中。现在我们读到这段史料,我不敢相信这发生在近千年前的宋朝,却像是五四新反封建的妇女。
人生对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对一个人来说有多少次呢?大概最美最揪心的事只有一次吧。爱情是生命之舟中一项极其危险的实验,一项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赌进去的实验。只有少数人第一次就成功了。像中了彩票的幸运儿一样,暗自庆幸自己的运气,并称之为“缘分”。同时,他以同情和怜悯的眼光看待其余众生的失败或半失败。李清照本来就属于这种类型,但是老天要想出名,先要抓住他的感情,苦了他的心。所以我把她赶出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先是让赵明诚离开她,然后又派了一个张如舟来试探她的心思。她驾着孤独的生命之舟去迎接世俗的恶浪,用破釜沉舟的勇气做了一场善战。原来爱情失败过一次,然后又成功了一次。还有很多人更漂亮,比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李清照也准备再次攀登艾丰,但不幸的是,她没有攀登这座山脊。这是一场悲剧。女人心中爱的火花永远熄灭了。这怎么能不让她郁闷,让她不要担心呢?
李清照的第二次重大磨难是身心流离,四处逃亡。
1129年8月,她的丈夫赵明成刚刚去世。九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亡。她基本上是跟着皇帝的逃亡路线走的,君主是国家的代表。但是这个可怜而可恨的皇帝赵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代表的不是国家,而是他自己的生活。他从建康出逃,途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亡,漂泊海上,渡海到温州。李清照,一个守寡的女人,急切地追寻着君主离去的方向,雇船求援,走亲访友,携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收藏的书籍和文物,就这样艰难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托付,这些文物不放下性命是不能丢的。而且《石头记》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也有一个想法,战争中保存这些文物对她来说真的很难,希望能追到,交给朝廷,但是她一直没有追到皇帝。她于当年6月165438+10月流浪到衢州,次年3月又去了越州。这期间,她被存放在洪州的两千册书,还有两千册石刻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烧光。去越州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五箱文物被小偷偷走了。1130 165438+十月,皇帝见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革职。看着龙旗龙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李清照更加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就是土地,君主和人民。时至今日,民占半壁江山,君主令民仓皇出逃,百姓流离失所。国家不再是国家,国王也不再是国王。她一个无处立足的人,怎么可能不闹出大乱子?李清照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煎熬。
大约是她在温州避难的时候,写了这首《添词采桑籽》:
谁在窗前种香蕉树?中庭阴云密布。阴填心房,叶儿轻松深情。伤心枕上夜雨,点点小雨。一点点雨,担心北方人听不惯的失落。
「北方人」是怎样的人?他们是流浪者,是已经灭亡的人,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外国入侵大多是从北方到南方,所以“北方人”逃亡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担心伤害北方人不习惯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祖逖在中流击水的呐喊,听到了陆游“遗民落泪再南望王师一年”的感叹,听到了辛弃疾“回首往事,河狸寺下,有乌鸦社鼓”的无奈,又仿佛听到了“我家在松花江上”的悲歌。
公元1134年,金人再次南侵,弃都而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金华。国运艰难,我忧心忡忡。有人约她去附近的双溪景区玩,她叹了口气,不想去旅游:
风已止住尘埃,香花已开尽,夜里梳头已倦。物是人非万物,泪先流。据说双溪泉还是不错的,也打算做独木舟。我怕船动不了,我很担心。
武陵春
李清照流亡无定所,国家四分五裂,各地情况不同。这个担心是一条船走不动了。这让我们想起杜甫在逃亡中的诗句“花瓣如泪流过,孤鸟悲鸣过”。李清照此时的悲哀,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的亲情悲哀和情感悲哀。现在国破家亡,真是老愁了,想找也很难找到。此时的她,是《诗经》“留粟”之忧,是辛弃疾“今知愁滋味”之忧,是国家民族之大忧。她在为天空担忧。
李清照恪守“诗言志,宋总言”的古训。她在诗中唱出的主要是一种情感,但她在诗中直接表达的是自己的心意、志向、好恶。因为她的名字,大多数人只看到她悲伤的一面。如果我们读她的诗,就能更好地理解她文字背后的苦闷、挣扎和追求,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公元1133年,高宗突然想起要派人到全国各地去拜访惠帝和秦始皇,询问和平的可能性。但一听说要进入虎狼之境,一时无人敢违。韩晓燕部长自告奋勇,愿意冒一次险。李清照日夜关心国家大事。她听了非常激动,悲伤一下子变成了希望和骄傲,于是做了一首长诗作为礼物。她在序中说:“有安宜安室者,其父祖上皆出自汉宫世家,如今家世没落,子姓卑微,不敢看不起公家的车尘。贫病交加,但神仙不弱。看到这个大单,不能胡说八道,可以写一章往事,写一首法诗来寄语。“那时候她是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单身寡居的女人,却还这么关心国家大事。不用说,她在朝鲜没有地位,也轮不到她在当地社会讨论这些事情。但她还是站了出来,大声称赞韩小玉此举的凛然正气:“我本来就是奉献天地的,我愿意为殿效力。“拿着紫泥诏书,直奔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寒。”作为一个民间寡妇,她想送几句临别赠言:“闫妍之妻亦如是,倾其热血著书立传”,“不求隋朱何弼,只求乡俗新资”,“儿孙几年南渡,与人漂泊。欲寄血泪于山河,洒东山一丘土。”
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首《马达赋》。"打马"在当时本来是一种赌博游戏,但李利用这个话题玩了起来。在文章中,他引用了大量历史上著名大臣、将领的典故,描写了征战沙场的气势,谴责了宋朝的无能。在文章的最后,我表达了我烈士晚年的志向:
“木兰是个好姑娘,年纪大了,没有野心了。但愿相渡淮河!”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真的是“卑微到不敢忘记忧国”,她是那么的忧国忧民。“但愿我渡过淮河”,让我们想起了祖逖的闻鸡起舞,想起了北宋著名的抗金大臣宗泽还在坐着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已婚女人”的呐喊!这与她早期无忧无虑的悲伤大相径庭。多少政治上的忧虑和民族上的痛苦加在这种忧虑上。
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往往止于她的惆怅,却不知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冒着反抗的火花,为理想呐喊。她很担心,因为她看不到出路!她不服从有权有势的人,也不做违心的事。她是当朝权臣秦桧的亲戚,秦桧的妻子是她二叔的女儿和表妹。而李清照却和他们毫无关系,甚至在她婚姻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宁愿去请远房亲戚,也不愿去秦家串门。当福琴竣工时,她拒绝参加亲朋好友的盛大宴会。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中的惊句”,而是“要把血泪送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带着紫泥直奔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是骈安都城的虚假繁华,是朝廷镇压仁人志士迫害忠臣的怪事,是领军战士和民族义士的血泪呐喊。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的时候,岳飞被秦桧囚禁并杀害。这一案件震惊京城,震动全国,乌云笼罩城市,哀鸿遍野。李清照心绪不宁,我们的女词人陷入了更深的悲伤。
李清照遭遇的第三次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把她推入了苦难的深海,她像一只孤舟无助地在风浪中摇摆。但如果只有这两点,那还不是最痛苦的,孤独和寒冷。本来对于生活中离异的人来说是必然的;忠臣皆弃,亦代代相传。更何况她是个弱女子,生在乱世?问题是,她除了遭受国难和情感上的烦恼,要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是如此之难。暮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守着一个孤零零的小院,身边没有亲人。国事难问,家事不敢再提。只有秋风扫门前黄叶,偶尔有一两个老友来访。她有一个朋友叫孙,她的小女儿十岁了,非常聪明。有一天,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要学点东西。我年纪大了,愿意教我一辈子所学的东西。不想孩子脱口而出“有没有才华不是女人的事。”李清照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她感到头晕,扶着门框以免摔倒。孩子的话肆无忌惮。原来这个社会的才女真的是多余的。但她关心国家大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向来奢靡。她收藏的文物多得令人应接不暇,在北京她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最终她没有办法报效国家,没有对感情的信任,也没有学习的专长。其他人认为她很奇怪。李清照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一个四面八方都不相干的深渊,一种可怕的孤独感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读懂她的心。她和祥林嫂一样,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间茫然地走着,唱出了这首《慢声》,凝聚了她一生的心血,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找来找去,又孤独又难过。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停止呼吸。三杯两盏酒,怎么能和它比?太晚了,不能着急。郭艳很难过,但这是一个老熟人。黄花堆得满地都是,枯槁残损,现在没人能摘了。看着窗外,怎么能一个人黑?梧桐更是细雨蒙蒙,黄昏时分,淅淅沥沥。这一次,多么悲伤的一句话!
是啊,她对国家,对家庭,对感情,对学业的担忧,真是一句话!
李清照在找什么?从她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文章中,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找三样东西。首先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与人渐行渐远”,“欲寄血泪于山河”。在这一点上,她与岳飞、陆游以及后来的辛弃疾有相通之处。但作为一个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沙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打官司,更不能像鲁、辛那样有政治上、文学上的朋友,可以痛得拍栏杆。她连和他们交往的机会都没有,只有一个人。二是找到一份幸福的爱情。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段幸福的爱情,却在一瞬间破碎了。她也有过重新寻找幸福的梦想,但更糟糕的是,她甚至被戴上了镣铐,锒铛入狱。还被史书记载为“永不落幕的夜祭”,在他去世前后受到了这种奇怪的羞辱。她能说什么?只有一个人难过。第三是找到自己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代表作《金石录》,在词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那个社会并不惊讶,也没有因此居功。连10岁的小女孩都说“人才不是女人的事”,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姓孙的女人写墓志铭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有陆游这种血统的爱国诗人,也认为“人才不是女人的事”。李灿清照还说了什么?她不得不独自咀嚼自己的苍凉,只有一种悲哀。
李清照研究金石学和文化史。她当然知道,从到宋代,廖若尘是一个有作品的才女,也是唯一一个词技高超的。都说物以稀为贵,她却被视为异类,叛逆,多余。她环顾两千年,夜如磐石,风雨灰暗。她认识谁?鲁迅有诗赠歌者:“邓华照酒席开富贵,娇女严妆玉像侍候。”突然想起自己的感受,吻了一下大地,假装看到罗袜子遮住了我的眼泪。“李清照是一个被封建社会奴役的歌手。她在用严格的妆容和美貌服务这个社会,却突然觉得自己所有的追求都没了,自己的歌一首都没实现。她觉得难过,只好“假装说黄花秋风”。
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是一个封建时代出生的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性,她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她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追求了很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必然导致孤独和悲哀。原来,在三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多少人来来往往都是心安理得的生活,随波逐流。你看,北宋南闯之后,又遇上了风雨,而且是152年!虽然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怒喊“官官有党安排宗泽,却没人用岳飞。”可是朝鲜的成年人不还是当官的,还在开派对吗?你看,尽管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折扇,不歌颂岁月,一生书画?你看,有多少女人,就像那个姓孙的女人一样,不学任何文字,不追求任何爱情,不照样生活?但是,李清照没有。作为一个平民,她思考的是公众的责任和国家的事务。作为女人,求平行人格,尊重爱情。无论她如何对待政治、学业、爱情、婚姻,都不会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必然会产生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回避的悲哀。她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是民族困难、家庭困难、婚姻困难、学业困难的综合体。封建专制在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上造成的一切冲突和磨难,都在她瘦弱的身体里像黄花一样反映出来。
“松树林里有月光,小溪里有水晶石”,从本质上说,李清照追求的不仅仅是民族气节和政治坚定,更是超凡脱俗的人格追求。她始终清醒地抱着一种生活的准则,固执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她没有大麻烦,生活相对稳定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赵明诚在莱州做官的时候,她去探亲。她见房中书不多,大为不悦,写了一首诗:“寒窗几个簿记员,路却是这样。”在未来世界动荡不安的时候,她会更加出类拔萃,干净利落。她站在世纪的高架子上,穿越时空,俯瞰众生,所以她有一种特别的孤独感:“面对高架子,群山叶萍,人烟稀少。烟稀,乌鸦归来,黄昏闻角。香断酒断,邪清,西风催梧桐落。梧桐落,依旧是秋,依旧是寂寞。”(秦怡·E)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孤独了几千年。环顾女界,互不相识,于是回到了千百年来的英雄霸主那里交流。“至今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一千年后,在封建社会的运气快要用完的时候,还有一个和她很熟的女人——秋瑾和秋瑾。回首三千年的漫漫长夜,她也感叹:“秋风秋雨真可怕!”
如果李清照是鲁迅笔下那个叫孙或者祥林嫂的姑娘那样麻木的人,那就算了;如果李清照用死打杜十娘,那就算了。偏偏她用心反对世界,用笔呼唤天堂。她以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种忧郁的情绪细致地编织起来,化悲痛为美丽,创造出让人可以永远欣赏的宝藏。李词的特殊魅力在于其执着而顽强的阳刚之气,正如作者的人格一样。虽然是为了抒发哀思,但其实是一幅志存高远的画像,所以能忍人读上百年。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原创的,是独立于一批诗人之外的。她不受其他诗人的影响,其他诗人似乎也不受她影响。她太高了,平庸的作家永远追不上她。无数的诗人和词人写下了无数的诗篇,诉说着永远在我心中留下他们的情怀;其中一大半是代表女主角说话的,这些诗在曝光之前都一文不值。”从而将她一生的故事和心中的悲凉转化为悲壮之美,她和她的词将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的很多痛彻心扉的东西和情怀都得到了解答,但我们偶尔回望千年前的那场风雨,总能看到站在秋风黄花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