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是如何挖掘出来的?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本名连升,亦公)得了疟疾,太医把脉后立即给开了一个药方,其中有一种中药叫“龙骨”。王立即派家人到宣武门外的一家老中医“大仁堂”去抓药。买回药的时候,王自己打开了袋子——他一看,意外地发现药里的“龙骨”上刻着看起来像篆书但他不认识的歪歪扭扭的字。

王平时喜欢金石学,精通金文。号称“泛涉书史,爱金石学”,在古文字学方面有很深的素养和造诣。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他意识到这个“龙骨”绝不是普通的药材,于是派人去药店把所有的“龙骨”都买回来了,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所谓的“龙骨”就是1898河南安阳小屯村挖出的一些古龟甲、兽骨,有的还画着歪歪扭扭的图案。小屯村的村民经常把这些甲骨磨成粉末,用作治病的刀枪。有些是作为“龙骨”卖给中药店的。药店购买的“龙骨”一般没有文字。他们刮掉出土甲骨上的字,有人认为刮掉太多会减轻甲骨的重量。我不得不另想办法把这些字磨掉,直到它们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像这样作为药材被破坏的甲骨文有多少,无法估计。山东潍县人范把这个故事讲给天津的穷书生孟和王祥听,他们猜测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简单策略。

后来,王等人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和古文字学知识,最终断定这些“龙骨”上的图案是商代晚期皇家贵族占卜活动的文字记录,沉睡了三千年的“龙骨”被唤醒,终于发现了甲骨文。

甲骨发现后,许多官僚、地主、知识分子争相购买收藏,却不知道甲骨的真正产地。为了垄断甲骨,牟取暴利,商人们对甲骨卜辞的土地秘而不宣。或者冒充河南汤阴或者卫辉的。65438年至0908年,罗振玉在收集大量甲骨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甲骨卜辞应发现于安阳西北小屯,而非汤阴。之后,他派弟弟罗振昌去安阳买甲骨。1915年,他亲自到安阳小屯了解甲骨文的发掘情况,指出甲骨文是殷王室的遗物,小屯是殷墟所在地。

为了制止掠夺甲骨的破坏行为,了解小屯村地下埋藏甲骨的情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年正式对安阳小屯进行了发掘。从此拉开了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

自1899年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 *出土甲骨约15万片。其中,通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甲骨文有34844块。有三大考古发现,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第一次发掘于1936年春在小屯东北进行。编号为H127的坑内发现成堆的甲骨,出土甲骨雕刻17096件。其中,贾布17088件,甲骨8件,完整印本贾布近300个版本。有一只来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44厘米,宽35厘米,是迄今为止殷墟出土的最大一件甲胄。此外,还有墨书、朱等现象。H127号坑是商代武定时期埋藏甲骨文的洞穴,甲骨文内容非常广泛。从天文到地理,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二次是1973小屯南帝发掘时发现的刻甲骨文,* * *得了5335块。其中甲骨5260片,甲骨75片,大型完整甲骨文近百件。这些甲骨出土时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与陶器一起存在,为甲骨卜辞的分期和殷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小屯南部的甲骨文大部分属于商王康定、武义、文鼎的甲骨文,少部分属于武定、地夷、帝辛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征服、天象、农业、十日夕、国王的事务等。另外发现一些地名、人名、广场名。

第三次,1991年,在花园庄以东100米处发现一个编号为H3的甲骨文坑,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布甲1558件,有铭文574件;25块甲骨,5块上面有铭文。* * *刻了579块甲骨。尤为珍贵的是,这个坑里的甲骨主要是大版甲骨,完整的甲骨铭文达到300多个版本。碑文内容主要涉及祖先崇拜、狩猎、天气、疾病等。根据土地上下等级关系和甲骨文内容,此坑属于早期武定遗存。这个坑甲骨文的主人是子,属于“非王甲骨文”。因此,甲骨坑的发现为研究“非王卜辞”和商代家庭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甲骨的小屯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的刘力,其东北面环水。这是商朝的故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叫殷墟。

殷墟甲骨,即殷商统治者在祭祖、告庙、赏神、选大典日期、祭祀数量、出入吉凶、俘猎收获、征服胜利、年丰年歉、风雨多少、疾病痊愈等重大问题上决定停停走走。殷商时期占卜的仪式非常隆重,有一个负责占卜的官员叫“太卜”。当时占卜的方法是先用龟甲或兽骨在它的背上钻刻,再烧它,看它正面的自然预兆来定吉凶。当时在这座特大山的附近,刻着一二三四的顺序,有的还附有神谕,要求某一天占卜。

在兽骨中间,有当时征服和夺取的记载,也有六排六十甲子的记载。这不是占卜的记录,而是后世简书的雏形。偶尔有动物头骨、牛蹄骨上的铭文,这是特例。

文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莎草文字、巴比伦泥板文字和美洲印第安玛雅文字在演变中失去了生命力,被历史逐渐湮没。只有中国的甲骨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体系日益严密的表意文字。

甲骨文作为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对商朝的历史非常困惑,有人一度质疑商朝的存在。甲骨卜辞发现后,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认可甲骨卜辞中的益铭,与《史记》、《世本》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相同。这证明商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甲骨卜辞《安阳小屯》的地景与《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商殷遗址”和“洹水楚山,东遗址北”的记载一致。从而确认小屯地区就是盘庚迁居的殷墟。殷墟是晚商时期从盘庚到帝辛(商纣王)的都城。

近百年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是可靠的,而且证实了《商代史》就是中国的信托史,也可以验证《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朝世系(从虞到桀十四、王十七)的记载也是可信的。这为考古学家探索夏朝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增强了人们研究夏朝历史的信心。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5000多个字,有1000多个字被古文字学家成功解读,证明它是一个有今天汉字的系统。它的发现为追溯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甲骨文内容丰富,是中国早期历史的“百科全书式”文献。它的发现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光绪二十八年(1902),王的儿子王崇烈变卖了自己的古董,于是王的甲骨就转给了丹徒刘娥。刘鹗继续购买它们,光绪二十九年(1903),靖选甲骨1058块。他著有《铁云藏龟》六卷,是殷墟甲骨专书的开端。在刘鹗的序中,甲骨文被称为龟甲,可见当时对其用途还没有完全了解。

与此同时,来自天津的王翔和孟与王一起寻找甲骨。据王翔的《真补文隽》和《体意书苑殷琦佚卷》记载,1898年冬,他从魏凡得知了甲骨的消息。当时,孟怀疑这是一张古竹简,但由于没有看到原件,无法确认。次年秋,魏凡带着甲骨来津贩卖时,被王锡荣认出,“取名龟甲”。王和于最初购买了大约500或600片;后来,王翔先后在京津买了4000多块甲骨,其中1125块记载在他的《墓中殷琦微论》中。

还有搜甲骨的段方。末了是清朝的大臣,官至总督。根据甲骨年表:1899,“山东威县古董商范为段方寻找古董,往返于河南武安和之间。他看到甲骨文,就买了几块送给段方,非常高兴。他的报酬是每字25元。范正在努力购买。时至今日,小屯村的人们仍能把它描述出来,传为美谈。

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录成书与社会见面的刘鹗,自“八国联军”侵华以来,一直对当局极为不满,并出面交涉开皇仓。本来长期说他是“汉奸”,这次“罪行”更大。《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正式判他有罪:发配新疆服苦役。结果,这个精通数学和医学,热爱文学和考古,有着远大抱负的洪都白莲生,还没来得及写他的《老残游记》,就被押解到边疆过起了犯罪生活。刘后来死在了新疆,自然,他的家族也就从此没落了。最后,他的家人不得不卖掉他生前收集的甲骨文。一部分卖给了哈尔滨,一个在海边开始卖鸦片的英国犹太人;而另一部分被转移到东京,归日本人所有。

然而遗憾的是,甲骨文自出土以来,一直处于失传状态。自从20世纪初甲骨重新出现在世界上,一直觊觎中国历史文物的帝国主义者就把甲骨当成了又一个掠夺对象。这些外国人要么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要么利用金钱的魔力,到处搜寻甲骨文。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块甲骨,至少有2万到3万块流向了海外。到目前为止,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其他世界著名的城市都收藏了许多非常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单就甲骨而言,近80年来,研究甲骨文的外国学者就有近百人。

19年底,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威县建立教会。魏县当时是古玩集散地。所以法莲神父在1888被派到魏县传教的时候,就开始买古董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法莲一度离开魏县,1900年回来时,安阳出土的大量甲骨也在魏县市场出现。于是买古董的老手就把目光转向了,买了很多甲骨。

方法他个人财力毕竟有限,买不到市场能供应的甲骨,于是介绍他的同事英国浸信会的Ku·寿灵牧师一起购买。后来,Ku守陵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甲骨的总代理,依靠雄厚的财力,取代英美机构和个人,包括上海亚洲文学协会分馆、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匹兹堡卡耐基博物馆、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英国领事霍布金购买甲骨。他给这些机构和个人买的量很难考,估计至少有几千块。他自己的收藏现在在他的家乡匹兹堡的卡内基博物馆。方法回国后于1914死亡。

据悉,生活中每买一批甲骨,都要先画出它的图形,再把字抄在甲骨上。在其他地方看到甲骨文的时候,也做了一个墓的地图。后来,模仿的方法被白瑞华编成了一本书《库方藏文甲骨小字》,在中国1935出版。方还撰写了《中国原文字考证》,出版于1906,是欧美研究和介绍甲骨文的第一人。

根据Ku寿陵的文章《甲骨在河南》,他曾三次来中国购买甲骨和其他器皿,然后卖给全国各地的博物馆。

1909年,德国人威尔特在青岛买了711块甲骨,二战后下落不明。魏礼贤也买了不少,包括现存的70件瑞士巴嫂民俗陈列馆,其中一件属于德国弗朗茨中国研究所,另一件遗失。这72块甲骨被收入了用这种方法编纂的七集甲骨文中。

1908左右,英国人也开始思考甲骨文。义和团运动后,英国教会在天津创办了一所学校,命名为“薛鑫学院”。王的儿子在该校读书,向学校赠送了一批他家收藏的古董,其中包括小屯出土的25块甲骨。学校当局不知道什么是甲骨文,所以他们请当时英国驻天津领事霍博金研究甲骨文。

霍布金在中国研究古代汉字,并于1881年在厦将戴东的《六经》翻译成英文。他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发表在薛鑫学院学报(1908年5月)“学院回声”上。从那时起,霍布斯就对甲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看到《中国古代汉字》这本书要出版的消息时,就开始和他通信。此后,两人组成了美英联合收购甲骨文的集团。霍布金通过收藏的方式为剑桥大学图书馆购买了约900件。

此外,剑桥大学还有50块甲骨,由英国著名的中国古代文物收藏专家Yates 1913买下,赠送给图书馆。这50块甲骨应该是《铁云藏龟》的一部分。

据估计,早期欧美人至少收藏了5000块甲骨。

加拿大人明义士1914年在安阳做长老会牧师时,得知殷墟甲骨文的消息,经常骑着一匹老白马在洹水南岸考察出土的古物。他对自己是发现殷墟的第一人颇为自负,却不知道甲骨文早已被发现。当明义士在1917年整理殷墟甲骨文时,他声称他的收藏中有50000块甲骨文,这不是没有夸张。但之后有了一点收入,估计其实有三万多块。他藏匿的甲骨是从加拿大驻南京大使馆和济南齐鲁大学分离出来的,几次试图运往国外都没有成功。解放后,加拿大大使馆将藏品移交给南京博物馆,经清点,* * *得到2390件;齐鲁大学已发现一万多块甲骨,已腐烂成块,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此外,一些大片可能已经被运往国外。

总之,加拿大殷墟甲骨文数量仅次于日本,在世界十几个国家中排名第二。

据更准确的估计,在国外搜寻和保存的殷墟甲骨文,是日本最大的。由于日本学者的努力,除了少数大藏家(如大理参考馆)外,其他各大藏家的甲骨基本上都已出版,为甲骨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日本学者自己的统计,考虑到一些公、私人士藏的甲骨有不少已经消失,估计日本藏甲骨约有8200块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