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论书籍介绍
新编针灸
新针灸,针灸管用。由鲁志军编辑。本书根据作者解放战争时期在部队学习针灸的讲义编写而成。该书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主要针灸刺激点(穴)的位置,一些常见疾病的适应症和刺激点等。这本书的内容简洁明了,但不够全面。最后附上一名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于字母的处方记录
依赖和处方的记录,一份医疗工作。一卷,内有一卷《续书信与方剂学》。长系列的尹。发布于1804。第二册* * *收录民间验方及临床科室验方约200个。正文简短,选文相当实用有效。有几个明确的版本。
针指歌
针灸歌曲名称。见针灸采集英语。这首歌列出了一些常见症状的穴位。《针灸大成》载有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到风府,百会。或者针水,水是从脐部取的。或针结,大肠针引流点。或者针灸,一定要感恩,要勤奋。或针虚、气海、丹田、中气。或者针灸真气,山中某穴,记载清楚。或者针灸咳嗽,舒菲和空气门需要艾灸。或针痰,中首针三里。或针吐,腹痛,气海,补中腹。翻胃呕吐是一般医生,针里有妙处。”
太平盛慧芳
中国宋代官方对房书的修订。被称为“盛慧芳”。100卷。发表于淳化三年(992)。它是北宋翰林医学院的王怀印等人在广泛收集偏方的基础上,吸收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的相关内容而编纂而成的。全书1670门,16834件。包括脉诊、方剂用药、五脏病、内外病、骨伤、外伤、胎生、妇儿、丹药、食疗、进补、针灸等。,在方的《隋代病因论》中,每一病证都有相应的论述。该书收集的医方更能反映北宋初期的医疗水平。其中,《外科五德七邪论》、《小儿急慢惊厥的区分》、《眼科开白内障眼论》中所包含的白内障拔针手术的详细过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该书对临床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体积较大,这本书流传较少。1949之后有印花。
绿囊的秘密
手抄这篇稿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大德的子凡川,清初在湖北挂壶。康熙四十五年(1706),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借了一本匿名的手写医书叫《清囊秘笈》,于是摘录了一些,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试用,效果很好。后来他也在京都做了医生,继续实践验证,也得到了肯定。康熙六十年(1721),老来访者回到湖北石阳(今汉阳),借了这本书的全文重新抄写。两年后,雍正元年,又加了一篇《序》。文章中明确表示,为了避免被遗忘,将来把它放在付梓是非常可惜的。书名将是《无名书生肝囊的秘密》《我不偷其空声,据为己有……》
中医名人辞典确实有王大德,时代大体相同,我也有一些流传后世的著作,但没有提到青春胶囊的秘密。可见,王大德并非山野本土医生,而是一位以高超的医术和医德见过世面的儒医。查《中国历代医学史》、《珍本医书集》、《中国各省医书考》等辞书,都没有“青春胶囊的秘密”或“无名学者青春胶囊的秘密”的记载。在此基础上,笔者初步推测,王大德的愿望并未实现,此书也未由付梓传世,但这份手抄本一直流传着。直到现代,字里行间还夹杂着用钢笔和蓝墨水写的小字,足以说明它的现代主人公也在学习和运用它。
清囊秘方属于外科,重在疮痈方书。篇幅短,字数少。这份手写手稿已经走过了285年。虽然扉页有一些缺陷,但内容是完整的。它是中医宝库中的一片叶子,幸运的是至今没有失传!我不是中医工作者,但我是植物学家。或许“药”是相通的,很庆幸有机会抢救和收藏!至于《绿色胶囊的秘密》的科学价值,亟待相关专家研究、利用和开发。
心印佛珠经
心印珍珠经,医学大全。两卷。作者是李源·唐庆。书中依次论述了原正统、推运、清气、评脉、察病机、调伤寒、治病、辨药性、十八方。讨论简短,可以很好地整合各个学派的理论。李将方剂分为平、温、清、舒、缓、火、暑、湿、寒、燥、甘、滑、温、和、补、荣、摄,并列举了代表方剂。以病证立名,不沿袭旧论。后人评价这本书“精微含蓄,达于约定。”说明它简洁实用。
《心印珍珠经》卷二(两淮监督署藏)——四店总目录概要
明代李所作。唐庆不知道是谁。这本书是嘉靖年间嘉兴知府赵瑛出版的。第一卷叫原正统,推运,揭气,判脉法。第二卷,说察病机,治伤寒,研治法,辨药物性质,说十八剂。结合各种流派的理论还是比较纯粹的。但以18剂为主,清热解暑,甘淡,缓寒,调湿,补光泽涩,保暖,过于死板。
外国站的秘密
《中国》是一部由唐代文献汇编而成的综合性医学著作。也被称为“外国台湾秘方”。四十卷。王导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这本书是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的合集。做了大量的医学文献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卷1 ~ 2是伤寒;第3 ~ 6卷是《天星》、《温病》、《疟疾》、《霍乱》等。7 ~ 20卷为心痛、痰咳等内科杂病;卷21 ~ 22是五官科疾病;23 ~ 24卷是胆、痈等。卷25 ~ 27为痢疾、痔疮;28 ~ 30卷为邪、金疮、恶性疾病等。卷31 ~ 32指采药、散丸、面病;33 ~ 36卷是妇儿病;37 ~ 38卷是奶石;第39 ~ 40卷是唐明艾灸。这本书***1104,都在后面,里面有6000多首诗。书中引用的书籍均详细注明出处,并保存了大量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为研究我国医学技术史、挖掘中医药宝库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和检验依据。公元1069年,此书由北宋校正医书局编辑。1640由程砚道整理,1949后有影印。
月经不调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经,3卷。原书名是秦越人写的,但据考证,这本书是一部托辞之作。这本书写于东汉以前(一说是秦汉时期)。该书以提出疑难问题,即假设问题和回答,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解释的形式进行编撰,故命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灸等基础理论,还列举了部分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一些临床医学,基础理论以脉诊、脏腑、经络、俞穴为主。其中1 ~ 22难脉冲;23 ~ 29难讨论经络;30 ~ 47难论脏腑,48 ~ 61难论疾病;62 ~ 68难讨论舒分;69 ~ 81难谈针灸。书中关于命门和三交的学术观点,以及七冲门和八会的名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书中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种”(包括中风、伤寒、湿热、热病、热病),并阐述了五脏积滞、泄泻等病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该书内容简练精微,在中国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一起被提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经典医书之一。有很多种期刊和注释版。
温暖理论
伤寒论。一卷。相传清代叶的记述是由叶氏宗师顾所撰。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叶的师父华锦云,的《暖味经纬》中外源暖味的原文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唐大烈的《吴讲学》第一卷《温病论》中也有记载。内容和飞轮海差不多,只是顺序略有不同。这就是张序谷的注释的根据,它被称为叶的《温病论》,并被列入《易门棒饮》。《温热论》记载了叶关于温病论述的精髓,着重分析了温病邪的传变规律,先攻肺反传心包,温病的病理,以及“唯能卫汗,方能清气至入营,尚可透热化气,必凉血散血至入血”的治疗原则,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引入了温病舌诊。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只有当接受了叶《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果后,才能产生《伤寒论》,其部分学术观点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重视。此外,还有《清》等多种注释书,最近的一部是杨大夫的《叶温经论新解》,该书是由杨的各种注释结合其个人经历整理而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治疗的发展。现有清晰版、系列版等。另一本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
论温暖语的纠正
《温病论·简媜》。陈写于1915。陈对叶的《温暖论》评价很高,但认为以前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一一加以纠正。作者本意是“写叶家的目的,是各家之失”(见序言)。书里分析的比较详细,确实有观点。但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看法。有1916《石印本》和《珍本医书集》。
热情的辞令
温言,温病著作。一卷。原标题清晰,描述瓢。最早附在三份病历中,发表于1831。这本书的内容和《伤寒指南集》大致相同。详见《温病指南集》。现有的第一版雕刻等。
就连比尔也躲在肘后
医学案例书《肘后连钞》。这是《右玉翟逸话》的一部分。后来被收录在《中国医学成就》中。
小儿药物综合征的直接公式
《儿科医学证直接方》是中医儿科的基础著作。又称“小儿医证真方”、“钱氏小儿医证直方”。三卷。宋代撰,钱氏宗师颜编。书写于1119。该书是我国早年重要的儿科专著,比较完整,包含医案。小儿医学证治绝有两种:宋代仿制和清代武英堂藏珍本。前者是原书的副本,后者是失传版,内容略有不同。在卷上,有81篇关于儿童的诊断和处方的论文。卷中详细记载了钱小儿病案23则;下面列出的处方讨论了儿科处方的兼容性和用法。该书简述了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卷前附钱钟扬传,书背附颜颜氏小儿方(1)和董继小儿斑方(1)。1949后可复印。
小二则
《小儿则》,儿科著作。两卷。这本书叫《经略全书》(40-41卷),主要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小儿杂病(不包括麻风、痤疮)的证治。此外,还有一卷《小儿顾泽方》,是《净月全书》第六十二卷。《麻疹释义》第四十二卷。《越橘疹释》有三卷,第四十三至四十五页。
小品坊
“素描方”,方的书名。又称经典散文。十二卷。东晋陈所作。它写于公元454-473年。序言、头头、第一卷调理治疗三焦、胸痹、胸胁、腹胀、冷痛、痢疾、咳嗽、上气、豚气、水肿;卷二治疗头面风、咽喉肿痛、突发性晕厥、中风、痉傲、脚软,卷三治疗腹泻、乏力、遗精、失眠;卷四治霍乱、中邪、中毒、血证、黄化。卷五治鬼狂;卷六冬月治伤寒,春夏治热病,秋月治寒;第七卷治疗妇科病、无儿无女、妊娠、产后、虚脱、慢性病;卷八治百病;卷九取食寒食粉;治外科疾病、金疮、溺水、井葬窒息十方;卷十一描述了本草的药性;艾灸卷12分。这本书比较注重伤寒、温病等传染病的治疗。建议用茅根汤、葛根汤加减治疗温病。其中,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所提出。书中对妇产科学也比较重视,对养胎方法、胎动不安、胎痛、分娩不良、产后胎衣不下、顽疾、流产等都有论述。对疥疮(地方性甲状腺肿)、脚气病等一些内科疾病也有深刻的认识。局长所说的处理方法也比较全面。除了内服方剂外,还有艾灸、熨、割、烙、涂、浴、擦、熏等外治法。急救中记录了金疮、跌打损伤、烧烫伤、虫兽咬伤、溺水、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此书失传较早,其失传文章散见于《外国台湾秘笈》和《医心药方》中。日本发现了经典作品的残迹。在此基础上,现代人编纂了《速写编校》
& lt& lt新太平宣医案,医案书。一卷。金写于1851。徐氏病按类证分类,分为中风、血证、喘证、咳嗽。在病因病理上,多数医案属于同病一方,且有连续诊治病例。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擅长治疗热病,喜欢用寒凉。还有人称之为“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如南洋活书。现有清抄本和1912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