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陆治疗慢性痛风经验
痛风是中医和西医的合称。据陆考证,痛风起源于中国,元代确立于。国医大师陆指出,中医药治疗痛风,尤其是慢性痛风,具有独特优势,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陆老的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和发病机制
鲁从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的变化入手,对痛风的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是痛风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的症结所在。陆指出,慢性痛风的辨证论治应着眼于病因病机,调理脾胃是其根本之道。俗话说“脾胃调合,周身之气调合;脾胃健康,五脏健康,即“执中达四方”的原理。
陆认同丹溪对痛风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只是内因前提下的诱发因素,与普通风湿病(包括白虎节)有很大区别。鲁认为其发病可能是由于血热内盛,外寒、涉水、湿邪;或因饮食不当,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还是因为过度劳累而想着伤脾。脾虚,胃弱,升降失调,水液运化积聚失调,水内有湿,时间久了会化为热,容易诱发此病。
陆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在治疗目标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的方法消除疼痛和肿胀;慢性阶段,正能量不足,邪实夹杂寒热。标本兼治时,可通过健脾祛湿、补肾通络、祛风止痛等方法消除痹症。
慢性痛风期,关节肿胀虽消失,但仍痛或剧痛,肿胀小,病程延长。久爱病邪,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调。正能量不足邪能量过剩,痰瘀互阻,深入筋骨,可引起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日积月累凝结形成,则可见痛风石。鲁提出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慢性痛风诊治的主要方法。
心理治疗方法
调理脾胃,健脾祛湿
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虽然肿胀疼痛消失,但关节仍然疼痛,因此就诊并不少见。邪气长期深附,正气破坏,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阴雨寒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肿,伴有喜温恶寒、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状。
《说文解字》云:“毕,湿疾也。”《苏文志珍大论》说:“一切湿胀皆属脾...一切痉强,皆属湿。”湿邪分为内因和外因,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引起关节肿痛的直接原因。
陆在治疗慢性痛风时,注重调理脾胃,保证脾健水湿。常用方剂有季芳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玲汤、魏萍散。脾虚湿盛者,可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加萆薢、木瓜、僵蚕。中焦湿热,烦闷者,可加广藿香、香加皮、莲子肉,以芳香化湿;若风邪兼痛,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可加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桂枝、附子、细辛用于阳虚寒痛、紫暗者的等温经散寒。
桂枝
调理脾胃,别忘了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导骨生髓;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医书上说,“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根。”肾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明代张景岳说:“凡痹症者,皆分阴,总有真阴之弱,精血之失,故三气可用。因此,所有的综合症...都是以治痹之法为基础,补真阴,使气血流行,最为妥当。”
陆在治疗慢性痛风的过程中,除了调理脾胃之外,还十分注重补肾,以养自然。常应用补肾益气、固精填髓、强筋壮骨之法,选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了会损伤肾气,而肾气不足不利于气化,会导致小便混浊、夜尿频、水肿等症状。常见于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表现。这个时候,我们在健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补肾。我们可以选择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物。如肾气不足、下肢无力、牛膝、桑寄生、续断等。
牛膝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有肾精不足的症状,如腰酸腿软、肌腱挛缩、遗精、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并常配以有血有肉的制品,如龟鹿胶。但是补肾的产品油腻,对脾脏有害。此时,鲁常用砂仁、麦芽等辛辣调脾之品保护脾胃,以补其不滞。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
湿热日久,灼津液耗津,精津成痰,血浊成瘀,痰血凝成,气血不通,四肢关节失荣,邪气渗入骨骺,故可见疼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挛缩、麻木、屈伸不利,或指尖、跖骨、耳廓痛风结节,为痰瘀互结的表现。
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因此,鲁在治疗慢性痛风时,强调调理和滋养脾胃,同时注重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使邪归正,常选用双河散、丹溪总痛风方。双鹤散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化痰通络,故称双鹤,是治疗痰瘀的良方。如果同时患有风湿病,可以给丹溪开一个痛风总方,既能祛风除湿,化痰祛瘀,又能消积化滞,同时治疗中三焦,用于上中下关节疼痛。若皮下结节破溃,脂肪外溢排脓,久不愈,则重用黄芪益气养毒排脓,加皂角解毒透脓,祛腐生肌,收口。
皂荚
中医外治法,直击病症
鲁治疗痛风以中药内服为主,必须辅以中药外治,才能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世功说:“外治之理为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为内治之药,区别即法。”鲁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熏洗药物,药物可直达患处。再加上蒸汽的温热作用,可以疏通气血,疏通经络,做到内外兼治,可以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药:陆喜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作用。《本草经》记载:“马鞭草为凉血破血之药...血冷却热解,污者破之,所向无敌。”鲁选择此药主要是因为它能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马鞭草能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环烯醚萜类成分,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芥子油滴入兔结膜囊引起的炎症有抗炎作用。
威灵仙能通十二经脉,正如《药意》所言:“灵仙,性猛,遮而不守,布十二经脉。主治风、湿、痰、瘀于经络,导致痛风、关节疼痛、肿胀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乳香、没药、防己、络石藤亦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可根据证加减。
威灵仙根
具体用法:指导患者先吸烟,后局部冲洗,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微汗为度,使傅玄畅通,去旧立新,气血循环,消除痹痛。或煎取汁,用纱布蘸药汁热敷患处。
典型病历
吴某,男,37岁。初诊日期:2011 3月24日。患者主诉左脚1跖趾关节间歇性肿胀疼痛3年。三年前,大量饮酒后,1跖趾关节红肿疼痛,疼痛难忍,行走困难。自行服用镇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复发,比疲劳后更明显。去当地医院检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降低,但关节肿痛尚可耐受。
诊断:左脚1跖趾关节轻度肿胀疼痛,全身肌肉有游走性疼痛,乏力,睡眠差,突然头晕,盗汗,无头痛,尚可。既往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现服用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微腻,脉弦滑细。
诊断:痛风(气血两虚,湿邪凝滞)。
治法:益气血,祛风除湿。
防风
处方:季芳黄芪汤合四妙丸。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5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处方: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元胡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蒸,每天1剂。
7剂后随访显示关节痛、头晕、乏力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前者14制成颗粒口服,每次9g,一日两次巩固。建议患者忌食肥甘厚寒之品。
按:患者病前饮食不当,伤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外,痹证长期消耗人体正气,所以出现乏力、睡眠不好、突然头晕、盗汗等气血不足的症状。
自卫
气血不足导致四肢肌肉失养,所以导致倦怠;气虚则阳气不升,失于开窍,精神萎顿,头晕目眩;血不养心,所以睡眠差;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液停滞,湿邪内阻,瘀结关节肿痛;气虚则血行不通,脉细;气虚血瘀可见舌质红暗,边缘有瘀斑;气虚导致水液代谢失衡,水液转换不畅,运化失常,湿则脉滑、舌腻;长期气虚,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表守不固而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生风。
患者就诊时正值春分时节,内外风合,湿行,故见游走痛。该方以健脾益气祛湿的季芳黄芪汤和清热祛湿的四妙丸为基础。健脾化湿的药用黄芪和炒白术;风,防身,防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湿;黄柏清热燥湿;炒制苍术燥湿可增加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与白芍配伍收散,调和养血;滑石、六一散、僵蚕、威灵仙用于祛湿除痹;大肚皮入脾胃,但中间宽大,化滞而去。鸡的内金健胃消食,时刻呵护脾胃。
郑重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