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报道流畅——最实用的新闻写作技巧
首先,报告的推出
如果你有一个本身就很吸引人的故事,不需要太多考虑就能顺利完成报道——故事本身就足以吸引读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从这里到那里的过渡中,很容易让读者失去兴趣,中途放弃阅读。而你的任务就是:不仅要让读者读下去,还要读完。这就需要你不断用精彩的内容来拓展你的报告。
1.让读者有疑问。读者有问题,激发读者对你的报道的兴趣,这就需要你在接到报道任务后,以及随后的采访、调查、研究中,不断预测读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访,收集材料,站在读者的角度写作,会让你的采访报道更有针对性。
2.用新闻六要素开发新闻。你可以把读者可能会有的疑问按照六要素提前提出来(或者加上“那又怎样?”)想法详细罗列,不断扩充新闻。如果在访谈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将其添加到问题列表中。没有意义,无法回答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删除。
3.根据新闻现场的发展,展开新问题,根据你的报道框架选择相关问题,或者展开新问题。有时候,编辑会直接让你报道某个特定的话题,为你设定好报道角度;有时候你需要一边挖掘新闻,一边思考如何报道。如果早点设定报告框架,可以尽早定位读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如果太早设定报告框架,可能会错过重要内容。另外,新闻事件如果有多个兴奋点,一件事报道一个人报道,避免集中很多问题,不突出重点。
4.其他技能。如果你报道的事件很重要,但读者不一定喜欢,比如古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你就需要看报道的内容:能不能把新闻故事做出来?能否让读者不断产生疑问(好奇心)?
此外,还有一些技巧可以让读者更愿意继续读下去:①信息越复杂,应该使用越简单的句子。如果晦涩难懂的内容再加上晦涩难懂的语言,就相当于在读者面前竖起了两座大山,读者只有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求记者首先要消化信息,不能直接使用未经加工的政府文件、专业文件、科技论文等。2列表。如果可能的话,列个清单也能让文章走得快,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适合上榜的内容包括:科研成果、政府决议、理由、目标、方法等。一份清单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事情的整体情况。③在文章中设计一个“谜”。有些新闻故事比较复杂,可以考虑在文中设计一个谜团,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这样处理,你需要根据具体报道的内容来判断。有时候,设计一个“谜”相对容易,比如某个事件中出现的关键人物,事件的突然转折等等。有时候,你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给读者“打一针强心剂”,吸引他们阅读。
除了以上技巧,前面讲过的趣闻轶事、对话、排比结构的运用,也能使报告更有趣,文字更易懂。
5.新闻背景的运用。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新闻背景有时会很枯燥,但它能把新闻事件放在相关的语境中,让读者知道他们应该知道,但他们很可能不知道的事实,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没有必要的新闻背景,读者会感到困惑,很可能会放弃阅读。美联社主编杰克?卡彭说:“在新闻写作中,为了准确表达意思,我们必须确保任何事件、言论、情况或数据都是在完整的语境下报道的。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所以,对于任何可能让读者混淆的地方,你都要尽量提供背景,比如,一个新官的资历,一个专业词汇的含义,一段读者应该知道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
新闻背景会减缓故事的发展。就像风景描写,当你介绍相关新闻背景时,说明故事没有发展。另外,长篇大论地介绍背景,就像给读者喂了一颗难吃的中药药丸,强迫他们一下子吞下去。所以新闻背景要简短,让读者尽快回到事件上来;新闻背景要分散,让读者在需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需要知道的背景。
例如,在江苏省1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曾经被海水浸泡过的海滩上,稻、麦、棉、草繁茂地生长着。几十年来人们在沿海开垦土地的努力终于把海滩变成了绿洲。
900多年前,宋朝(960-1297)著名学者、政治家范仲淹带领人民在江苏沿海修筑了长达400公里的海堤。本世纪初,清朝官员张骞组织当地人在潮间带围垦了27万公顷淤泥洼地。
如今,黄海从百年海堤后退了60公里,露出了15000平方公里可重复利用的海滩。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滩之一。
受长江和其他河流影响的沉积物每年还为江苏省增加4000公顷的滩涂和低地。科学家预测,不断增加的滩涂将在下个世纪使江苏的疆域扩大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将向海推进10公里。
案例中粗体/粗体部分是一小段背景知识。没有这个背景介绍,新闻稿还是可以写的,但是让读者了解江苏省沿海围垦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读者可以在900多年的历史中思考今天沿海围垦的成就,新闻报道的价值和知识性也得到了提高。
判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新闻背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受众是企业高管,那么文章中最基本的商业术语就不用解释了,但是如果你的受众是普通大众,那么你就要仔细考虑一些商业词汇是否会给读者造成困难。新闻背景允许记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用什么样的新闻背景,就等于记者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
第二,文章的过渡
所谓过渡,就是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从一个段落到另一个段落的连接,也就是不同信息点之间的连接。
新闻写作和论文一样,过渡太明显。这是因为读者阅读新闻和报纸的心态完全不同。新闻写作中,不能使用“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过渡性词语。读者打开报纸杂志的网络,希望了解最近发生的新故事和有趣的人。新闻事件都是故事。讲故事的时候,让故事自然发展。太明显的过渡词会打断读者的思维。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用过渡词,但是你要用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过渡句,那些和文章内容融为一体的。看一些例子:
在中国,周末街上熙熙攘攘。.....但是在许多美国城市,周末街上很少有人。……
许多新闻故事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但是完全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会导致轻重缓急的混淆,和罗列一、二、三没什么区别。可以适当调整顺序,在事件主线中插入一些次要的东西作为补充。使用直接引语也能使文章过渡流畅。你可以用引语来回应一个想法,或者用引语来引出一个新的信息点。最后,大型信息单元可以添加字幕。这种方法可以让报道过渡自然,没有过渡词(字幕已经帮你过渡了),这在新闻写作中很常见。
三、报告的结尾
美国记者肯?富森说,“我知道大多数报纸读者不会读到结尾。但我告诉自己,如果我写得好,他们会读到我的结局。”在硬新闻写作中,记者不需要考虑如何结尾,因为硬新闻是倒金字塔结构写出来的,最后的内容最不重要,最容易被编辑删除。记者苦心思索的结局可能连太阳都见不到。所以写硬新闻,话说完了,自然就可以结束了。当然,如果记者希望所写的硬新闻整体发表,可以尝试在结尾用精彩简短的直接引语来结束全文,但这并不能保证记者能如愿以偿。
因此,软新闻需要一个结尾,尤其是讲故事。如果没有结局,会给人不完整的印象。如果你能吸引读者到最后,那你就得再努力,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结局。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结尾形式都要避免简单重复文中信息,不要提出新的信息和观点。好的结尾可以是总结和升华,但要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回答读者所有可能的合理问题,让读者觉得时期应该到了。
1.回声结尾。从头到尾呼应,就像从原点出发,绕一圈再回到原点。这个结尾可以强调你想强调的重要信息。使用首尾呼应的结尾,可以从导语中找到灵感。但是如果你觉得结局比主角更精彩,你就需要把它们交换一下——主角永远是最重要的部分。此报告的线索是一个线索,因为它更具体,有更多的细节。
2.高潮结局。金字塔结构写的新闻,也就是从头到尾讲的一个故事,可以随着故事的高潮而结束。较短的新闻故事也可以考虑这个结局。使用这个结局,你需要保证故事确实有高潮,一个能让读者震撼的结局,比如努力成功,凶手落网的那一刻。同时,你还需要保证故事有足够的悬念,让读者坚持到最后。这种结局和很多小说一样——最精彩的部分在结尾。
3.暂停结局。悬挂式结尾通常用于报道尚未有正式结尾的新闻故事。往往会戛然而止,让读者不禁要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未来会怎样?这样的结局把关注点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事件的意义上,有时也体现了记者引导舆论的企图。悬挂端不同于倒金字塔结构的末端。倒金字塔结构的末端是最不重要的信息点,在引言中给出了事件的所有主要因素,即事件的结果是已知的。悬疑结尾用在讲故事的新闻里。这个故事有开头,有发展,但读者想看到的结局并没有发生。
4.未来行动结束。未来动作结尾是暗示文章成功结束后可能发生或应该采取的以下事情和动作。如果一个新闻故事的意义会对故事中的人物或读者在未来产生影响,这样的结局可以映射事件的未来走向,或者起到动员读者的作用。当然,如果未来的行动是报告的重要部分,你应该把它放在正文中。换句话说,结尾的未来动作应该没有文章中的其他内容重要。
5.事实结局。事实性结尾就是用一个事实来结束报道,比如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事实结尾比其他结尾更难处理――这个事实应该能够有效地概括全文报道,符合报道的基调,引起读者足够的关注。以一个事实结尾时,尽量选择短小精悍的事实陈述,而且这个事实最好能打破读者的错误想法,或者与报道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直接报价结束。如果你收集了一个好的直接引语,它可以有效地总结和升华你的报告的内容和主题,并使读者思考。你也可以用它来结束。放在最后的直接引语不要太长,也不要是对一件事的论证,但最好是暗示说话人(和你)的观点。就像在导语中使用直接引语一样,以直接引语结尾,你可以先看看说话人有没有什么机智精彩的话让你使用。以直接引用结尾是记者最喜欢的结尾形式,因为直接引用是别人说的,同时直接引用可以很灵活。上面提到的几种结尾形式——呼应、高潮、中止、未来动作、事实结尾,都可以通过直接引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