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河南省简介,谢谢。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禹州古称“禹州”,又因禹州古位于九州中心,故又称“中州”、“中原”。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东临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接陕西,南接湖北,处于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和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从秦岭向东延伸的小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房山。连接东西的通道是黄河流域,可以追溯到关中,直达西北和西亚。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穿过黄河流域,近代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第二亚欧大陆桥(陇海线、蓝欣线)也穿过这条通道。南北的通道也是在山地和平原的交界处开通的,比如古代著名的南翔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就政区和交通状况而言,河南处于中间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南至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至东海之滨,大多跨越两三个省区。如果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部京津塘,南部武汉三镇,西部关中平原,东部上海、南京、杭州,直线距离大多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历史上,河南是各族人民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活动频繁、交往密切的地方。所以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者为之争”。如今,河南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河南仍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国土面积的1.74%。平原盆地和山地丘陵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该省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朝鲜族、土家族、白族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辖17个省辖市,1个省辖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2123个乡镇。

全省地势西高东低。这个省的西面是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山脉的东延,秦岭山脉进入豫西呈扇形展开。伏牛山是豫西山区的主体部分,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素有全省屋脊之称。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在该省南部,海拔普遍在1000m以下,是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黄土丘陵区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区之间的黄河两岸。在河南中部矗立着中岳雄伟的嵩山。该省东部是广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地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流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93条。黄河贯穿中部,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1/5。该省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渭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流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全国排名19。

河南平原辽阔,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际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即108.9万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居第四位。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自南向北年平均气温15.5℃ ~ 9.5℃,年平均降雨量1380.6 ~ 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1/10,油料产量占全国1/7,牛肉产量占全国1/7,棉花产量占全国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蛋、奶。河南有许多名优特产,如元阳大米、开封西瓜、祁县和中牟大蒜、永城花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燕陵花、焦作等,都已成为中国知名品牌。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81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我国有钼矿、蓝晶石、模具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水晶铸石等8种矿产资源,其中26种在前5位,48种在前10位。优势矿产可概括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等“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青石棉、珍珠岩、水泥石灰石、应时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依托丰富的资源,河南形成了以纺织、食品、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60万年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与北京人大致同龄。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为中华民族在中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庞大的太昊陵至今还保存在淮阳。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轩辕黄帝,据说诞生于今天的郑州新郑市,并在此建都。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定都河南偃师到清朝灭亡的4000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3000年之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数次达到顶峰。20多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或迁都。中国有三大古都,分别是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历史长河中,河南风流人物数不胜数,古代哲人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颢,政治家、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太吉传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之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文物收藏量占全国八分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65,438+0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的白马寺,中原第一古刹,开封雄伟壮丽的龙庭,造型古朴典雅的宋都老街,雄伟壮丽的索国寺,以及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寺、韩三绝、开封塔、包公寺、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等为有效保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艺术风格独特的河南博物院。目前馆藏文物654.38+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河南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群峰巍峨的太行山、雄伟的伏牛山、山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郁郁葱葱的大别山,构成了河南的四大山系,其中不乏名山奇观,如精神雄伟、古迹星罗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如画的鸡公山等。河南的河流和水库点缀着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俯瞰历史悠久、奔流不息的黄河,天苍茫,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如何移天”、“黄河远在白云之上”的感觉。山川交相辉映的百泉湖,南方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云吐雾的玉泉,神秘婉约的天然溶洞,都各具特色,别有一番风味。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1处,总面积0.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吴王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55个森林公园。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奋斗,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3年,我省GDP达到7025.93亿元,在中西部18个省市中位居前列。从1998到2003年,年均增长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51亿元,创历史新高。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8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7.7亿元,比1997增长75.3%。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从1997年的65438+24.7:47.1:28.2逐步调整到2003年的17.6:50.5:31.9,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03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35.6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6.5438+02元,分别比1997增长68%和29%,年均分别增长9%和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6543.8+0.909亿元,比1.997增长1.2倍。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由45%下降到33%,农村由55%下降到4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河南不仅用65438+全国0.74%的土地养活了全国7.5%的人口,而且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该省重点建设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2305万亩,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32%,初步形成了区域布局和规模化种植格局。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牧业主要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畜牧业产值、增加值等7项指标居全国首位。重点扶持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拉长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达到约18万吨,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万吨,居全国首位。培育了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双汇集团拥有600多种产品,市场份额约50%,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华英集团拥有200多种肉鸭加工产品,是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量约500吨,在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10强中名列前茅。目前,全省有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种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70%、44%、46%、25%。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提高。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河南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电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有30家上市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位居亚洲第一,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多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量占全国市场销量的40%,窗帘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和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线、水泥居第4位,发电、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纤、家用冰箱、饮料、酒类产量居全国第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总装机容量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随着工业生产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实施了164项标志性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氧化铝产能10万吨以上,电解铝产能14万吨以上,铝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加快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小麦、畜产品、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升传统产业和支柱。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安财玻壳、双汇火腿肠、邦杰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冷柜、金星啤酒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以华中制药、朱琳众生、凌锐制药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和以大彩屏为标志的电子电器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0341.4亿元,居全国第六位。

交通通信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河南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景光、陇海铁路和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连霍公路在此交汇。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全省高速公路里程1419 km,居全国第九位,十字形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预计到“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作为省内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河南省现已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632.1公里,其中地方铁路1372公里,居全国首位。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航空运输,目前全省已建成郑州机场、洛阳机场、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 * *开通国内航线和不定期国际包机32条,至国内56个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区,每周航班560班,年吞吐量1.5万人次。

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646万户,居全国第五位;城市电话用户759.9万户,居全国第四位;农村电话用户604.7万户,居全国第五位;移动exchange用户10726,000人,全国排名11;长途通信传输实现自动化,长途线路实现数字化,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程控化传输数据,用户接入网工程全面启动,光纤、无线、宽带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省网民规模达1.949万,居全国第10位。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连接世界的通信网络。网络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网络能力和业务类型基本能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东引西进取得新成就。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认真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71.6亿美元,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食用小麦出口填补了国内空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郑州铁路东站和郑州机场被确立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贸易伙伴遍布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的领域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日立、东芝、飞利浦、Puls Matt、里昂水务、曼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先后落户中原。一批企业开始通过战略合作和OEM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投资建厂。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豫粤豫沪经贸合作逐步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面向西部,成功举办了河南产品兰州交易会、乌鲁木齐交易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示活动,扩大了河南产品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并购或设厂。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全省有专业技术人员1.4万人,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3万余个。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普及率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教育被列为优先事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以上,“九五”人口覆盖率达到93%以上。基础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普通高中规模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由1997年的13.6万人增加到55.7万人,增加了31倍。高校录取率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各级各类民办学校4400多所,居全国第五位,在校生70万人。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达到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描绘了21世纪头20年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9600万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根据《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的原则,确保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幅度提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成全省竞相发展的格局。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的主平台,东引西进,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业金融城市,科教文化中心, 和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区,努力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以上。豫北安阳、鹤壁、濮阳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好、油气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钢铁基地、煤化工石化基地。豫西三门峡要发挥矿产、水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深加工,建设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和水果生产加工基地。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应形成中药材生产基地、纺织基地和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和肉牛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培训出口基地。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着力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六大战略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2)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大力实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东引西进;(4)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坚持科教兴豫,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6)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