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蚕沙叫什么?

蚕沙,别名蚕媒,最早记载于《名医阿别录》。是蚕幼虫的干粪,特别是晚蚕的粪便,所以又叫晚蚕粪、生蚕粪,属于昆虫的中药。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云南、湖北、山东、辽宁等地。4 ~ 5月采集的干蚕沙为短圆柱形颗粒,长2 ~ 5 mm,直径65438±0.5 ~ 3mm。表面灰黑色,粗糙,六角形。硬脆,略带草味。

蚕沙性温、味甘、味辛,入肝、脾、胃经,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络的功效。本品味甘发散,能祛风,性温燥,善除湿,故李时珍曰:“蚕属火,其燥能祛风除湿,故蚕沙可治风湿。”求本草原:“原蚕沙为风湿特效药,适用于一切风湿麻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用两袋蚕沙蒸热患处,治半身不遂;若治疗皮肤湿疹,可用本品煎服外洗。《名医别录》将其称为“控肠鸣、中热、止渴、风痹、隐疹”。唐代陈藏《本草集》:“煎黄,泡酒于袋,祛风缓诸结,顽皮,腹寒,寒血瘀,腰足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