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部分和植物药的收集

植物药的药用部分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一些根和茎和它们的皮一起被用作药。顾名思义,根及根茎入药,如板蓝根(菘蓝或菘蓝的根)、葛根、白茅根,但大黄、苍术、桔梗、半夏也入药。杜仲、厚朴、黄柏、牡丹皮、地骨皮、墨利亚神女、合欢皮等。被用作药物;叶入药,如大青叶、艾叶、枇杷叶、桑叶;花入药,如菊花、槐花、旋覆花、月季、金银花等;入药的果实有枳实、青皮和乌梅;种子入药,如牵牛花、茴香。

中药的收藏有一定的季节性,俗话说:药当令,草当令。由于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会随药用部位的不同和植物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不同,所以采药时间应随中药的品种和药用部位而异。古人在这方面很有经验。陶弘景《本草经注》说:采药时,二、八月采根,意谓早春津液始萌,枝叶未洗,故力壮;秋天,枝叶干枯,津液流下。陈嘉默说:熟了,口感纯正;叶子是新的,有力量的。中药采集的一般原则如下:

根和根茎:在晚秋和早春采集。不易发现或过早挖掘,如丹参、沙参、天南星等。早春从冰冻到刚发芽时挖比较好,但太晚了会消耗营养,影响品质。

树皮:多为春夏剥制,如地骨皮、白鲜皮等。春秋两季剥根皮比较好,这时候容易剥,汁液也比较充足。

叶子:在叶子茂盛翠绿时采摘,如荷叶、靛蓝叶,但桑叶多在秋冬结霜后采摘。

花:多在花即将开的时候,香味浓郁的时候采集,如金银花、款冬花等。有些是在开花的时候采摘的,比如旋覆花、菊花等。过早采花不饱满,气味不足;如果来不及,花瓣就会掉落,气味也会消失。

全草:多在枝叶繁茂、花朵初绽时采集。如益母草、鹅不食草、紫花地丁。也有开花前就剪的花,比如薄荷,黄花蒿。个别的带苗。

现代研究证实,薄荷在其花期采收时挥发油含量最高,而传统采收是在开花前。可见,中药的采集时间与有效成分含量及其药理作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功效相同,如中药以全草入药;有的功效相近或相似,如旋覆花、旋覆花,能理气化痰;有些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作用,如麻黄和麻黄根。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风寒外束、肺气滞的咳喘、水肿表证。因为麻黄发汗能力强,所以用量不宜过大,也不适合阴虚有表、自汗盗汗的人。否则出汗过多会误伤人体正气。麻黄根能止汗,主要用于自汗、盗汗。麻黄不适用于有外邪的人。

它们具有相反的效果,不应被滥用。益母草、益母草、益母草是妇科常用药,擅长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女性产后经常服用益母草膏,有利于去除恶露,使子宫的大小和功能恢复正常。益母草是益母草的果实,也被称为Kogoma和三叶芝麻。其活血化瘀、调经的作用与益母草相似。此外,还主要用于头眼部疾病,如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目暗眼膜等。槟榔与槟榔,槟榔果皮与槟榔相似,能利尿消肿,治疗水肿,但槟榔善于杀虫,常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而槟榔无杀虫作用,能理气,用于湿热、气滞、腹胀之人。再比如何首乌和何首乌。何首乌具有养精血、止疟、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治疗肝肾不足及精血不足所致的白、疟、疔疮、便秘。何首乌又名何首乌,具有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的作用,可治疗失眠、多汗、血虚、肢体疼痛,其作用也各有不同。所以在使用植物药时,往往需要区分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