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听力下降、耳鸣、耳痛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中耳的积液是浆液性渗漏或渗出物,或粘液。这种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而不及时妥善治疗引起,也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引起。这种病相当于中医的“耳肿”、“耳闭”。其病因外感风热、风寒、肝胆湿热,导致耳窍经络不通,气血凝滞所致。或因肾虚、湿痰阻肺、脾虚湿阻、气滞血瘀所致。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有:

1.肺经风热型:症状为耳内肿胀、微痛,耳鸣似闻风,听力下降,自言自语时声音大,但不清,常喜欢用手按耳朵,鼓膜稍充血,稍内陷,可伴有鼻塞、流涕、舌黄、舌苔薄、脉浮。

2.肝经湿热型:症状有耳闷、听力下降、耳鸣、耳膜鼓胀、头重身轻、苔白腻、脉滑等。

3.脾胃气虚型;症状表现为:耳胀闷如棉絮,听力下降逐渐加重,耳内蝉鸣,疲劳感更甚。鼓膜明显凹陷,失去正常光泽。也可见面色苍白无光,舌淡,脉缓细。

4.肝肾阴虚:症状为耳内轻度腹胀,听力明显下降,耳内日夜有蝉鸣,尤其夜间耳膜萎缩变薄,或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可伴有腰酸膝软、头晕目眩、舌苔少红、脉弱等。

5.肾阳虚型:听力下降,耳鸣,腰酸背痛,四肢冰凉,面白倦怠,尿频,舌淡苔薄,脉细。

第一,可选西药

1.局部治疗:

(1) 2%苯酚甘油:滴耳液,每日3次。

(2) 1%麻黄碱:滴鼻液,一日三次。

(3) 1%麻黄碱和10.5%可的松:每日喷鼻咽部3-4次。

2.全身治疗:

(1)抗生素:用于急性期预防或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2)阿托品:每次0.3mg,口服,每日3次,连用4天。有助于放松咽鼓管张肌,减少分泌物渗出。

(3)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治疗可酌情口服泼尼松或地塞米松。

第二,可选中成药

1.肺经风热型:

银翘解毒丸(片)

炎症复发并延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