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的相关问题
(一)、蜈蚣的药用价值
蜈蚣是常用的名贵中草药,具有息风解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痉挛、偏瘫、破伤风、风湿、溃疡、蛇咬伤等疾病。
(2)、人工养殖蜈蚣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开山采矿的影响,野生蜈蚣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人们的过度捕捉,野生资源含量逐年减少。
二、蜈蚣的形态结构特征
(一)蜈蚣的外观特征
蜈蚣又名天龙,因脚多而有百足之誉。
1,头
后脑勺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片,头的腹面有口器,是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属物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进食的中心。
2.树干
蜈蚣躯干有20节,长短节相互分离。1号段的附肢叫颌足,非常发达。它的最后一段是一只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端有毒腺开口,用来毒死小动物,也是防御外敌的武器。
3.外骨骼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几丁质外骨骼,叫做背板,分布在每节躯干的背部,腹部为蹼状,背板和腹部由两侧膜状薄板连接。
(2)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通过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被蜈蚣吸收利用。
2.呼吸系统
蜈蚣通过气管系统呼吸。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循环。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气管是马氏管。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与蚯蚓相似,属于链状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
蜈蚣雌雄异株。
三、蜈蚣的生物学特性
(1)生活习惯
1,合群,胆小怕事
2、喜欢阴暗潮湿,但怕光怕水。
3.白天住在窝里,晚上爬出来,觅食交配。
4.有舔的习惯
(2)饮食习惯
蜈蚣是杂食动物。
(3)生活条件
蜈蚣除了摄食和饮水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温湿度与蜈蚣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所以人工饲养蜈蚣时,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是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蜈蚣才能养好。
1,温度
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温度支配。
2.湿度
湿度也是蜈蚣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4)生殖特征
蜈蚣雌雄同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生育的习性。
1,雌雄蜈蚣的区别
养殖蜈蚣,首先要区分雌雄,这是养殖优良蜈蚣的前提。
2.蜈蚣的繁殖
作为蜈蚣的一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体表有光泽,体型大而健康,性情温和。
蜈蚣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从养殖场引进的,一种是捕捉野生蜈蚣进行养殖的。
3.蜈蚣的繁殖过程
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和孵化。
四、几种常见的文化形式
(1)常温培养
(2)加热培养
(3)跨文化方法
所谓杂交育种,就是把加温培养和常温培养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场地内实现生产规模的最大化。
动词 (verb的缩写)建造饲养池
(一)建设养殖池塘
一般来说,采用暖气养殖的农户都采用框架式养殖,这样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空间,最大化养殖规模,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2)堆栈体
婴儿床是蜈蚣栖息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补充体内水分和矿物质的主要通道。蜈蚣的生长、蜕皮、产卵、孵化都离不开婴儿床,所以婴儿床的结构必须合理。
(3)培土
蜈蚣的所有生理活动,如产卵、孵化、生长发育等,都离不开土壤栽培。土壤栽培必须松软、吸水、湿润、经过长期浇水变硬、板结,土壤肥沃,富含蜈蚣生长发育、产卵、蜕皮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六、饲养管理
(1)日常管理
(2)母亲和孩子分开喂养
1,母子分离
蜈蚣的潜伏期长达40天。在此期间,蜈蚣养殖池内几乎看不到蜈蚣。小蜈蚣孵化后,大蜈蚣和小蜈蚣同时出来活动。这时候把大蜈蚣拿出来分开养,一条拿出来。最后,所有的小蜈蚣都留在了养殖池里。
2、小蜈蚣养殖
刚孵出的蜈蚣幼嫩,捕食能力很低。它只能捕食像蚊子一样小的飞虫。因此,人工饲养的蜈蚣主要以死虫、肉和植物性食物为食。有硬壳的昆虫要把硬壳撕开喂饱。肉要剁成肉末,植物性食物也要剁碎喂。同时在它的饮水中加入一些奶粉等高蛋白物质,促进它的生长发育。
随着蜈蚣的生长,饲养密度要逐渐降低,同时要做好蜈蚣的选择和保留,选择那些体格健壮、生长快的蜈蚣单独饲养。不能种的蜈蚣,长大后加工入药。
3.蜈蚣的饲养与管理
刚分离的蜈蚣,产卵孵化40天后,身体非常虚弱。此时必须控制它的食量,避免因喂食过量而消化不良,最终生病。同时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使蜕皮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七、蜈蚣虫害防治
(1)疾病控制
人工饲养蜈蚣的实践表明,蜈蚣也是有病的,其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生理性疾病。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1,肠胃炎
2、绿僵病
病因:绿僵病俗称绿霉。由于生活环境潮湿或被腐烂的饲料和污染的饮用水污染,金龟子绿僵菌在此繁殖后,蜈蚣被金龟子绿僵菌感染寄生。
3、消化不良
病因:消化不良是蜈蚣消化道功能障碍的生理性疾病。是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的疾病,如饲养异常,导致蜈蚣突然吃多,或喂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其中有毒物质对消化道有害。
(2)虫害
1,蚂蚁
蚂蚁让蜈蚣在孵化过程中蜕皮产卵。
2.粉螨
粉螨,体长不到一毫米,容易寄生在蜈蚣的腹部和脚上,尤其是刚蜕皮的蜈蚣,幼体更容易被粉螨寄生。
八、蜈蚣的加工与应用
(1)蜈蚣干的加工方法
(1)将采集的蜈蚣放入锅中,用热水快速烫死,但是蜈蚣不能烫死。
(2)取一根长、宽与蜈蚣相等细竹片,两头削尖,一端刺入蜈蚣的头部,另一端插入尾端,利用竹片的弹性将蜈蚣拉直变平。晒干或烘干。
(3)晾干后,不要取出竹片。包50片,用纸巾包好,放在坛子里,坛子里放点樟脑防虫。钢瓶要放在干燥的地方,防止水分影响质量。放入缸中不能用硫磺熏蒸,以免蜈蚣在储存过程中脱落变色,降低品质。
(4)蜈蚣茎的要求是:体干、无杂质、无霉变、无虫蛀。身体笔直完整,没有断头断脚。
(2)蜈蚣酒的酿造方法
取蜈蚣3 ~ 5条,用热水烫过,淡盐水冲洗干净,用60%米酒浸泡三个月。
(3)蜈蚣螫伤的治疗
被蜈蚣蜇伤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积压蛰刺,一方面可以挤出毒液,另一方面毒液不会大量扩散到皮下组织。
2.挤出后做局部处理,涂3%氨水或5% ~ 10%小苏打水。用公鸡唾液、蚯蚓体腔液、蜗牛粘液、蛋清液、蒜汁涂抹。
3.如果一般症状比较严重,疼痛,可能是过敏,就要送医院治疗。
蜈蚣的人工养殖
蜈蚣,又名天龙、白蕉、马尾松毛虫、白蕉、千蕉等。,有红头、绿头、金头等20多个品种。,是珍贵的二级中药材。目前,蜈蚣作为治疗风毒疮毒、恶性积血等疾病的药物十分紧俏,具有祛风、镇惊、抗癌、解毒、抗肿瘤和抗惊厥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1.人工饲养蜈蚣的方法有很多种,有野生饲养、室内人工饲养和室外半自然状态下的人工饲养。
二、蜈蚣的繁殖:蜈蚣是卵生动物,一般在3-6月雨后阳光明媚的早晨交配。每年春末夏初卵逐渐发育成熟,6月中旬开始产卵,6月中上旬和7月为产卵高峰期,持续至8月上旬。
三、饲养蜈蚣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蜈蚣本身可能患的疾病,另一方面饲养者要防止蜈蚣被蛰中毒。
4.春、冬季捕捉加工蜈蚣为佳。捕捉前,竹片要锯成15-20cm长,1宽。5厘米细竹签,两端用刀切成箭头状备用。
另外,如果把蜈蚣和苍蝇混在一起养,会更有好处。加工蜈蚣,如外加工,可以大规模生产,提高商品蜈蚣的质量。想知道蜈蚣的性别区分方法,只需要把交配的蜈蚣配对进行特殊饲养,然后把产卵的蜈蚣当成雌性,不产卵的蜈蚣当成雄性。
蜈蚣的人工饲养
一、产卵前的护理:蜈蚣在安静的环境下产卵孵化,否则母蜈蚣会吃掉卵甚至幼虫。
2.潜伏期护理:由于蜈蚣在潜伏期对放牧、震动、强光、强场等刺激有一定的反应,所以必须给它提供一个安静黑暗的地方。
三。饲养和管理
1.修建饲养池:最好在四面环水的地方修建饲养池。
2、饲养:喜欢吃各种昆虫
3.管理:蜈蚣的活动规律是白天卧,晚上出。
四、病虫害防治:
蜈蚣容易被病菌和病毒感染而死亡,要做好防护。
动词 (verb的缩写)捕获和处理:
蜈蚣捉牛的季节一般是清明到长夏,在蜈蚣被震到清明之前,捉的蜈蚣质量最好。
人工养殖蜈蚣
蜈蚣是一种常用中草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毒疮、积血、小儿惊风抽搐等。,国内外医药市场需求量很大。现将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喂养和管理
人工养殖蜈蚣有两种方法:
1,半自然户外养殖多采用池塘养殖。
2、室内人工繁殖有缸内放养和室内放养两种:
(1)缸内放养:室内设置若干土缸,缸底铺土,厚度约为10 cm,土面上堆几层瓦片和石块,然后在土面上盖小麻袋,缸口用细铁丝网做成的盖子盖住。
②室内放养:饲养室使用的房间最好有吊顶,或在屋顶铺设铁丝网,设置铁纱门和纱窗,防止蜈蚣出逃。
第二,蜈蚣的繁殖
养殖蜈蚣首先要进行雌雄鉴定,掌握雌雄比例。
第三,敌人的危害和疾病
蜈蚣的天敌是老鼠、石龙子、蟾蜍和蚂蚁。
第四,捕获和处理
1.要抓蜈蚣,可以先用木棍轻压蜈蚣,然后用食指再次准确按压头部,迫使其毒裆张开,再用拇指和中指捏住头部,迅速扔进容器。也可用竹夹或铁夹夹住。如果在抓的时候被它蛰到,蛰到的部位会很痛,但没有生命危险。可以用氨水或花露水、蛋清或清凉油涂抹,也可以用大蒜捣碎外敷。
2.蜈蚣的加工方法是:将蜈蚣用热水烫后,用手指将肠内容物从头到尾挤出,取两端带尖的竹签与蜈蚣一样长,一端从腹面插入蜈蚣头和躯干的第一节,另一端插入尾部,撑起来拉直,然后用细竹片按10条一排夹住,晾干或晒干,但尽量避免弄断头尾。如果断肢不小心脱落,还可以收集起来一起卖,药用价值不变。
因为篇幅太长,无法详细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