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王老吉药业有限公司陷入困境。

2002年之前,表面上看,红罐王老吉(以下简称“红罐王老吉”)是一个非常好的品牌,在广东和浙南地区销售稳定,盈利能力良好,有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红罐王老吉饮料销售业绩连续几年保持在6543.8亿元以上。发展到这个规模后,加多宝的管理层发现,要把企业做大,走向全国,必须要克服一系列问题,甚至原有的一些优势也成为了企业继续成长的障碍。

在所有的烦恼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王老吉的红罐到底是当“凉茶”卖还是当“饮料”卖?

第一个现实问题是,广东和浙南的消费者对王老吉的认知混乱。

在广东,传统凉茶(如颗粒、家常、店煮凉茶等。)因其降火效果显著,一般被消费者当作“药”来服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经常喝。而“王老吉”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名词。

说起凉茶,我想到的是王老吉。说起王老吉,我就想到凉茶。所以红罐王老吉对品牌名称感到厌倦,不能被广东人接受为可以经常喝的饮品,所以销量受到很大限制。

另一方面,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的配方源自香港的王后裔,是国家批准的食品品牌产品。它的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不同,口感偏甜。按照中国“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消费者自然觉得其“降火”药不足。有“降火”需求的时候,还是去凉茶店买比较好,或者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最有“功效”的凉茶中,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在广东,红罐王老吉拥有凉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却一脸饮料,让消费者觉得“既像凉茶又像饮料”,陷入认知混乱。

而在加多宝的另一个主要销售区域浙南,主要是温州、台州、丽水,消费者将“红罐王老吉”与康师傅茶、王耔牛奶等饮品进行对比,并无不宜长期饮用的禁忌。此外,国外还有很多当地华人,在他们的指导下,红罐王老吉迅速成为当地最畅销的产品。企业担心王老吉红罐可能成为来去匆匆的时尚。就像当年在浙南红极一时的椰汁,很快被新的时尚产品取代,一夜之间消失在大街小巷。

面对消费者迷茫的认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广告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引导,明确红罐王老吉的核心价值,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现实问题的表现二:红罐王老吉,出不了广东,出不了浙南。

在两广之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甚至“凉茶凉了煮”和“我们不喝凉茶,我们泡热茶”的观点也频频出现在调查中。教育性凉茶的概念,显然价格不菲。而且内地消费者的“降火”需求已经被填满,大部分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来解决的。

做凉茶很难,做饮料也很危险。如果从整个饮料行业来看,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都处于不可动摇的市场领先地位。

而且王老吉的红罐是用金银花、甘草、菊花等药材制成的,有淡淡的中药味道。对于口感最高的饮料来说,确实存在不小的障碍。另外,3.5元的王老吉红罐零售价,如果加多宝不能将王老吉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就永远走不出饮料行业“大国”的阴影。这让红罐王老吉面临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既不能固守两地,也不能全国推广。

现实中的第三个问题是普及的概念模糊。

如果用“凉茶”的概念来推广,加多宝担心销量受限,但作为“饮料”推广,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划分。所以,在广告中不得不模棱两可。很多人都看过这样的广告:一个非常可爱的小男孩为了打开冰箱,拿到一罐王老吉,不停地用屁股蹭冰箱门。口号是“健康家庭,永远陪伴”。显然,这个广告无法体现红罐王老吉的独特价值。

前几年红罐王老吉的促销,消费者不知道为什么买,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卖。在这样的状态下,王老吉这个红锅,居然平静的度过了几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中国市场还不成熟,存在许多市场空白。内在原因是产品本身不可替代,正好可以填补这个位置。在中国,这样一群中小企业被允许糊里糊涂地赚大钱。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买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