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是什么中医?

我读了指南

如今,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胃癌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癌症之一。胃癌让很多医生和患者忧心忡忡,很多人在它面前都低下了头。中医如何应对这种令人担忧的胃癌?黄金昶教授做了如下总结——

胃癌和其他肿瘤一样,正能量不足,邪能量过剩。正能量不足为脾胃肾虚,邪气过剩为痰瘀。

首先看右边的不足:胃癌的辨证不能局限于胃,必须考虑脾,认识到肾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明代创立了脾升胃降学说,清代叶提出了脾胃分治学说。其实脾胃是一体的,脾胃强大,所以气血生化充足,气机通畅,痰湿没有化生之源。胃癌不仅是胃病,也是脾虚、脾胃病,迁延不愈,或者先天肾气不足,导致脾肾俱损的症状。胃癌的虚证表现为脾胃虚弱。

临床上有脾胃虚弱、脾胃阳虚、脾肾虚损三种类型。只要辨证排除脾胃阳虚、脾肾亏,就可以根据脾胃虚弱用药。

脾胃阳虚,只要寸口六脉中有五条或五条以上为腱索,心满,起头眩晕,即可辨证准确。

脾肾虚患者食欲差,常规的改善食欲的中西药无效;或呕吐胃内容物,但无梗阻,常规止吐药无效;或诊断为胃轻瘫、皮胃、胃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或者严重贫血。只有应用大剂量的补脾肾、益脾肾、和中州的药物,才有一线生机。脾主运化,肾为气,脾虚无法运化,必然求助于肾。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肾的精气不足,甚至精气消散会损伤其他脏腑,所以大部分脾虚肾虚的患者都是各种疾病。

事实上,在《方继生五脏门脾胃虚寒论》的“补真丸”一文下,就说“一般不食而用脾胃药无效者,亦所谓。生而为人,不善调养,过劳宅,真阳不足,火微温,脾土不能蒸,冲散失布,中州不运,而致食衰,胸闷,饱胀无食,或食而不耗,大便泄泻,皆属真火衰,脾土不能蒸。”盖肾气虚弱,自然不能消食化饮。比如米饭放在大锅里,就没有火力了。虽然饭不是整天煮的,但是怎么改造呢?"

无论哪种类型,治疗应以调理脾胃、化痰祛瘀、抗癌为主,以调理脾胃为基础。临床用药不仅要针对病机,还要兼顾脾胃的特点。胃属阳明,燥土,喜凉润而恶燥,喜秽;脾为太阴阴土主升,喜温燥恶湿,喜清香。两病相同,所以选药宜苦宜苦,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辛燥,干姜辛温。黄芩、黄连苦寒入胃,自然脾升胃降,气机调畅。为了帮助气机顺畅,用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来温脾。与理中丸不同的是,用大枣代替白术。大枣味甘、性平、润燥,能益气养血、润燥。与白术相比,速度较慢,对津液无伤害。

半夏泻心汤调气机特别好,但其健脾力相对不足,应加六君子汤增强其健脾力。如果阳虚停止,它应该是温暖的,如桂苓代理。如果出现肾气不足,加金匮肾气丸煎剂代替金匮肾气丸。

看邪:①脾胃为痰浊之源,脾胃虚弱为痰浊内生。而且《温病辨湿》早就指出:“脾主湿土之质,为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因此,无论是湿邪阻滞脾胃,还是脾胃功能失调,湿邪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在脾胃病中都是常见的。此外,脾胃阳气受损,转为水饮,表现为饮证。

②脾胃位于中焦,调解中州,调理气机。脾胃病易出现气机淤血、上下气浊的症状。

③胃癌为阴证,从一般胃病到胃癌需要十几年,久病后往往出现血瘀证。而且从消化系统肿瘤的紫舌来看,胃癌是有血瘀的。

④我们认为一旦病灶存在,癌毒就会与痰湿、气滞、血瘀等致病因素共同致病,为胃癌。可见胃癌的致病因素有痰湿饮、气滞血瘀、癌毒等因素。

祛邪法主要是指理气活血,化痰祛湿,以毒攻毒。

理气活血法:胃癌是脾胃不和引起的,脾胃自然通畅。只要没有明显的气机阻滞,单纯调理脾胃即可。若有明显的气机阻滞,可用八月萨格勒布、陈皮、郁金。莪术、鸡内金、当归、蜈蚣、延胡索可用于活血。

化痰祛湿:脾胃是生痰的器官。痰湿饮胃癌,宜祛湿化痰。药用陈皮、半夏、胆南星、姜黄、石菖蒲、茯苓、泽泻、皂角、黑丑、白丑等。

以毒攻毒:肿块的形成必然有毒致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以毒攻毒的药物,如蛤蚧、斑蝥、蟾皮、蜈蚣等。以毒攻毒的药物对气胃有害,术后无肿瘤、体弱者宜少用药、用量轻、用药时间短;2肿瘤发展快,身体强壮的患者可选择3种药物,用量可大。

总之,胃癌的治疗首先是健脾胃,调升降,做到痰湿不生,气血旺,肝肺补,可以防止肝肺转移;同时给予祛湿化痰、活血抗癌之品。

名家经验集锦

名医对肿瘤的经验和思考——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常见症状的诊断和治疗,常见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复杂疾病和肿瘤的讨论。前两部分基本包含了常见肿瘤和常见症状的诊疗思路,并融入了近年来的诸多学术创新;第三部分是与学生就当前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不乏新的思路和观点。

这本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中西医诊治,书中不仅论述了中医对肿瘤的思想和治疗,还涉及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叠加,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分析和实践后的阐述。第二,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书中一切以临床为主。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金昶中西医结合肿瘤思辨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金昶执笔),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杜悦中医推荐出版。封面及文中图片均来自图片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