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癌症的记载吗?
说到癌症,早在公元12世纪(1170)的宋朝,董璇居士写了一部《魏继保》,里面提到了“癌症”这个名词。《康熙字典》等传统字典中没有出现“癌”这个词,直到1915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国大辞典》中,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有些人认为可怕的癌症是现代发现的疾病。其实癌症在古代就有记载。
早在三世纪初,王叔和的《脉经》中就有癌症病例的记载,中医将恶性肿瘤称为癌。公元1264年,杨世英在《任斋直指附录论》中对癌症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患癌者高而深,呈岩洞之状...毒根深而透穴,多发生于腹部,而多发生于胸、颈或肩或臂,表证昏迷。”其描述符合现代临床诊断。因为古人对癌症的病理和转移不太了解,只知道癌症像岩石一样,坚硬凹陷,毒根深植体内。在古代,石头和岩石是常见的,所以加上“病”字就成了“癌”字。明代《正宗外科学》一书也谈到“唇癌”长在嘴唇上,说它起初像豆子,慢慢长大,质地坚硬,难以治疗,认为其诱发原因既有精神焦虑、急躁过度,也有常吃油炸、烤炙等局部因素。17世纪初的《选择医疗的准则》一书也详细记载了一例男性乳腺癌,说患者因为几次“博物馆检查”都没有通过而抑郁。后来左侧乳头经常流出少量汁液。不久,乳头旁发现一个肿块,逐渐增大,溃烂成岩尖。
由此看来,古代医生对癌症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