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胃胀是什么意思?

胃脘胀满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黏膜的一种浅表炎症,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约占胃镜检查所有慢性胃炎的50% ~ 85%。发病高峰年龄为31 ~ 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和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表面上皮和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而固有腺不减少。病变部位常明显于胃窦,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和糜烂或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常见有上腹隐痛、饱胀(食后加重)、烧心、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而且没有特异性。胃粘膜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一般在中医临床病例中已经明确诊断。有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胃脘胀满”、“乏力”、“胃脘痛”,个人意见对号入座既不必要,也不合适。如果诊断明确,就称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中医名称似乎对临床辨证治疗没有任何帮助。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包括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包括上腹部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难以形容的上腹部不适)在内的一组常见症状。根据消化不良的病因,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未调查的消化不良是指主诉有消化不良症状但未接受内镜检查的患者。调查性消化不良是指已接受内镜检查。如果排除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则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即被认为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其消化不良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到达盆腔,胃小弯弧的最低点落在髂嵴线以下,称为胃下垂。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等症状。临床诊断主要是X线、钡餐透视、b超,可以明确诊断。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在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治疗了大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个人认为,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不仅是一种辅助方法或替代方法,更是一种主要手段,因为无论是改善症状还是纠正病变,中医治疗的效果都是积极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