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嘴唇红肿

嘴唇红肿是指嘴唇红肿。又称唇风、唇疮、茧唇。有时也见于唇裂,如辨证治疗标准中的“肿唇”。多因脾胃积热,或阴虚血热,或脾胃津液不足,风毒侵袭所致。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胃火,嘴唇红肿

足阳明胃经环绕口腔,胃热顺着经络会引起口唇肿痛。如果热得厉害,上下唇会充满肿胀和灼痛感。

2.痰火红肿。

胃中积热难解,精不能溢,津液化为痰,随胃热上行,留在唇上就会引起唇肿。

3、脾阴虚,嘴唇红肿

脾在口,花在唇。脾虚不精微,口唇干裂,阴火肿痛,灼痛。

(2)分类和处理

1,胃火,嘴唇红肿

临床表现:唇红肿,发热伴灼热感,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干,脉数。

治疗:清胃泻火。

处方:卫青粉。黄连、当归、生地、牡丹皮和升麻。

2.痰火红肿。

临床表现:唇上最初结如豆,逐渐大如茧,坚硬疼痛,干扰饮食,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胃火,化痰降浊。

处方:卫青散加二陈汤。黄连、当归、生地、牡丹皮、升麻、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和乌梅。

3、脾阴虚,嘴唇红肿

临床表现:唇红肿、灼痛、口唇皲裂、饥而不食、大便干燥、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数。

治疗:健脾润燥,养血清热。

处方:资生堂丸。人参、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甘草、陈皮、麦芽、神曲、砂仁、桔梗、藿香、黄连、砂仁、扁豆、山楂和泽泻。

(3)其他疗法

主要观点:任重、臧棣和程池。

配穴:肝气郁结加行间、冲量过盛;肺经实热加赤泽、柱虚;脾虚湿盛加脾俞、阴陵泉、三阴交。

操作:各点按套路操作。人向鼻方向斜刺0.3-0.5寸,窖向颊车方向穿透,承浆向舌方向斜刺0.5-0.8寸。行间和过冲针采用吹扫法;池泽可以用三棱针穿刺放血;针刺脾俞、阴陵泉的补法。背俞穴不宜深刺,宜浅刺或针尖向脊柱斜刺,以免伤及内脏。

1.、敖、蔡景峰、、曲永新、、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五月。

2.姚乃丽。中医症状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疗法: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