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涛的主要成就

传承传统加工工艺,将口耳相传的经验和技术转化为文字材料。

中药是以中药饮片为药物配方,然后配制成中药复方制剂用于临床,这是中药的特色。制备高质量饮片的传统制药技术一般称为中药炮制。因为以前中药饮片都是私人生产经营,这种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在中药厂(店)中处于封闭状态,通常只能在中医师徒间口口相传。可想而知,当时中药加工生产的技术资料极其匮乏。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王晓涛下定决心,打算从继承和整理入手。于是,在1959年,他一方面到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重庆等地考察学习,参与总结当时中药炮制工艺,由卫生部药政局进行。然后省市组织了一个中药炮制技术的研讨会,有当地的技术大师和经验丰富的药师参加。大家通过口头和补充的方式,对加工工艺规程、制作要点、辅料种类和用量、制作器具和设备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按照加工规程的选网、切丝、烘烤三大工序整理成技术文字资料。后来王晓涛收藏了它们。建议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经验和工艺。根据中医理论和用药特点,综合整理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63)一书。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中药饮片加工的现行经验和技术,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工艺。也是第一次将代代相传的传统加工经验和工艺转化为有价值的文字资料。本书获得卫生部国家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奖65438-0978。

另一方面,王晓陶与同行合作,编纂了200余部汉代至清代的主要医学文献,收集了相关的炮制技术和理论资料。经过整理,他把它们按照炮制工艺资料的顺序排列起来,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汇总》(1973)一书。这本书可谓是历史上最完整的关于中药炮制的历史文献。该书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奖65438至0965。以上两本书是代表古今中药饮片炮制的两部专著。为中药炮制学术遗产的整体传承做出了贡献,为当今中药炮制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受到了炮制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两本书确实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药材生产经验,提出中药采制质量控制理论

中药的采集和加工是制备高质量中药的传统制药技术。是在长期的中药医疗使用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系统理论和生产技术,保证了中药临床使用的质量。王晓涛在调查总结老药农在药材产地采集、配制、种植药物的经验时,发现药农对药材质量的控制仍有丰富的经验。口述中经常会提到道地药材、严格遵守季节、开采条件、干燥要求等具体的制作套路。于是,带着这些疑问,王晓涛查阅了大量古代本草和医方,发现早期书目中有专著《童军本草集》,可惜该书早已失传。

但在现存的历代本草医方书籍中,如汉代神农的《本草经》、唐代《新修本草》和《千金方毅》、宋代《本草宜颜》、明代《太平何慧敏记》、《本草精要》、《本草纲目》等文献中,都有丰富的关于中药采制的史料,有的还被列为专著。认为“夫药不知时节,不阴干,不暴晒。虽有药名,终无药。”所以不按时服用和朽木不可雕也,劳民伤财,无益。“其中明确采用了中药材质量控制的原则,如“药离州土”、“采收期月”、“产地土”、“采收期月”、“保管防止变质”等,并系统地指出中药材的生长区域、生长期(年)界限、采集季节、干燥条件、储存期等与其质量密切相关。对此,王晓涛在继承和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药材生产的实践经验和吸收现代科研资料作为论据,提出了“中药采制质量控制理论”的意见。道地药材“怀地黄(河南)”中梓醇、总还原糖含量高于山东、浙江、广东。

王晓涛认为应重视中药采集加工技术的传承和科学研究。在全面继承和总结传统中药采制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将中药采制规程的内容列为中药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促进中药采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据此可用于控制中药材的质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科学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