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汉族中医称为“中医”,其内涵主要是指中原中医,是我国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内部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在阴阳的虚实寒热等方面要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所谓的“阴阳秩序”。如果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如大寒、大热、大干、大湿、大风、大雨、大雾,或大喜、大怒、大忧、大惧、大悲,神经过度刺激,饥饿、尖叫、虫兽伤害、毒疮、跌倒、溺水等。,会导致人体内部失衡,经常影响气血循环。
中医看病是通过望(色)、闻(声)、问(病)、感(脉)来诊断脉象、体征、症状,找出失调的症结所在。然后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药物五行相抗,以发汗、呕吐、泻下、和合、温、清、补、消为治则,辅以针刺(针刺)、艾灸(火烧)疏通经络、气血,达到祛邪强身、重新平衡身体的目的。
中药来源广泛,水、火、土、金、石、草、粮、菜、果、木、虫、鳞、菌、兽等等,不同属性都可以入药。药材经蒸、煮、炒、烤、焙、煎、水泡、酒泡、醋泡、飞等加工。一般用水煎服,或用酒浸泡,也可制成丸、散、丹嚼、吞服。最早的中药多为植物,古人称之为本草。植物药包括植物的茎、叶、花、种子、果实和根。动物药也有很多种,鹿茸、龟板、蜈蚣等。
《本草纲目》是一部医学巨著,包含1000多万字,1892种药物,20000多个方剂,1160幅插图。
初唐时期,孙思邈撰写了30卷《千金方》和《千金方毅》,对药物研究做出了特殊贡献,被尊为“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