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蛇疮?
蛇串疮的诊断要点
多见于春秋季节,患者多为成年人。皮疹常发生在腰肋、胸背,其次是面部(尤其是前额),也可发生在四肢或其他部位。皮疹前常有轻度发热、乏力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常先有烧灼感或疼痛。你也可以在没有上述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皮疹。刚开始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后来红斑上出现一簇簇绿豆到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很快变成水泡。疱壁紧张,表面如珍珠般闪亮,内容物透明清澈,周围有红晕。几簇水疱呈带状排列,每簇水疱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呈单侧分布(左侧或右侧),一般不超过中线。附近的淋巴结经常会肿胀。几天后,水疱内容物逐渐混浊、吸收、干涸结痂;或者部分破碎,形成烂面,然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愈合,局部留下暂时性苍白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偶尔会出现水疱或血疱,甚至坏疽。也有人只有红斑和丘疹,没有典型的水疱。此外,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双侧皮疹。有意识地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灼热感。皮疹发生在面部(尤其是眼部),严重时往往会引起剧烈疼痛,可损害眼球的各个部位,甚至失明。应特别注意。病程约2-3周,可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
蛇串疮的辩证分析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导致肝胆火旺;或因饮食失调而损伤脾胃,或因焦虑而损伤脾脏,使脾失健运,湿停,积滞久化为热,导致湿热蕴结;此外,皮肤会被湿热的火毒熏蒸,出现皮疹。
辨证主要是区分肝胆的火实和湿实,可以根据皮疹的表现和全身见证来区分。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是肝胆火。皮疹大部分或全部消退后,仍有局部疼痛者,多为气滞血瘀;但有些长期疼痛的老年患者也属于气血两虚,要注意区分。本病治疗以泻肝火、利湿为主,并应结合外治。
蛇串疮的辨证论治
肝胆火旺证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和簇状水疱,自觉灼痛,伴有口苦、咽干、口渴、烦躁、尿黄赤、便秘。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滑。
肝火湿热治。
药方上的草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记载自古今医方)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各12g,柴胡、栀子、木通各9g,甘草5g,生地、板蓝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增黄12g(后腰)。疼痛剧烈者,加用祛瘀通络之品,如元胡9克,乳香、没药6克,丹参15克等。,或三七3克(口服)。血热血疱坏死者,可加牛角30g,牡丹皮12g,紫草12g。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每次1片(10 ml),每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湿实证表现为皮肤出现淡红斑,水疱破裂,糜烂,渗出过多,伴有口渴或口渴,纳差,腹胀,便溏。舌红,苔白,厚或滑,脉缓。
治湿清热,理气和中。
药方上的草药
1.主方处士凌薇汤加减(吴倩等《医宗金鉴》)
处方:苍术、白术、厚朴、元胡、木通各9克,车前子、泽泻各65438±02克,滑石、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陈皮、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疼痛剧烈者,应加乳香6克,没药6克,丹参15克,或三七3克(口服)。
2.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 (10 ml),每日三次,用温开水冲服。
气滞血瘀证表现为皮疹大部分或全部消退后,局部疼痛仍持续,并伴有夜不能寐、精神疲乏。舌质暗红,或舌尖边缘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药方上的草药
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镜月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2g,丹参15g,鸡血藤30g,延胡索9g,川芎、陈皮、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若疼痛剧烈,舌有瘀斑,则加粉9克,川红花9克,三七粉3克。
气血两虚的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较长时间的疼痛(主要是老年患者),伴有面色苍白、气短、厌食、精神疲乏、夜间睡眠困难等。舌淡,苔少,脉细或弦细。
治疗方法调理气血,镇心安神,辅以祛瘀止痛。
药方上的草药
主方八珍汤(薛基《正体姚磊》)
处方:党参18g、白芍和丹参15g、白术和茯苓12g、当归和川芎9g、炙甘草6g、三七3g(制)、龙骨、牡蛎和珍珠母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蛇串疮的外治
一般来说,不宜扎水泡。
1.如水疱未破,可用双柏粉、靛蓝粉、黄金粉或威尔巴度粉,用冷水搓洗;或者用紫金锭和云南白药各一半,用冷水调和;你也可以和吴淼水仙霜一起使用。
2.如果水疱已经破溃、糜烂,可以涂青黛粉末油。
3.个别渗出过多的患者,可将板蓝根、金银花、木贼、虎杖、野菊花、黄柏各30克水煎后冷敷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