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眼底出血已经4个月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成功率如何,术后能否复发?
(A)简单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这种类型比较常见,进度比较慢。主要变化是小动脉缺血和血管通透性改变。视网膜后极首先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渗出和静脉扩张。这些病变多发生在糖尿病无法控制、病程较长的情况下。微动脉瘤数量不等,常位于后极视网膜深层,呈紫红色小球,是由于视网膜循环障碍瘀血,组织缺氧使毛细血管变细扩张所致。出血可以是圆形或不规则的小出血点,位于视网膜的外网状层。棉花样渗出物是由于视网膜小动脉远端闭塞引起的局部视网膜缺血。淡黄色的硬渗出物边缘清晰,有时混有闪亮的胆固醇晶体,呈环状排列在黄斑区周围。视网膜静脉扩张,甚至香肠状。荧光血管造影时,微动脉瘤早期充盈于静脉内,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小圆形荧光斑,大小约20 ~ 30微米。微动脉瘤偶有微动脉瘤相连,常出现在小毛细血管闭塞区周围,微动脉瘤之间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相连,形成串珠状外观。毛细血管扩张可以显示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是一种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上有斑点状或片状的无荧光暗区。当动脉和静脉互相沟通,发生短路时,有轻微的荧光素渗漏。硬性渗出物边缘有荧光素渗漏。黄斑囊样肿胀的特征是在视网膜中央凹周围排列的花或图案。
(2)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在单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新生血管和增生性病变。脆性新生血管易引起反复出血,并伴有视网膜纤维组织增生。新生血管的形成始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芽,并可通过内界膜延伸至视网膜表面。视盘前方新生血管纤维增生,通常呈扇形或放射状拉长,常附着于玻璃体后方,甚至突入玻璃体,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紊乱。高血糖和尿糖是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占总人口不到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成年人和老年人。
(1)临床表现
早期或轻度患者无明显症状。
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尿频、夜尿多)、多饮(口渴时饮水量增多)、多食(暴饮暴食,易产生饥饿感)、体重减轻(体重逐渐减轻,但中、轻症患者可能因暴饮暴食而肥胖)。常伴有乏力、面色萎黄、皮肤瘙痒。女性多见外阴瘙痒、月经不调,而孩子头发少,生长发育慢。
合并眼病,可见视力障碍、白内障、眼底出血。眼底动脉硬化等。;合并肾病、水肿、蛋白尿和贫血等。、合并神经病变、肢体疼痛麻木、性欲减退、阳痿、便秘或腹泻、多汗、体位性低血压、尿失禁、失眠、眼肌麻痹、膝腱、随动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主要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I型)
①发病较急;
(2)依赖胰岛索治疗,停药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②典型病例多于儿童期病例。
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
(1)发病往往隐匿;
②大多数病例发生在40岁以后;
②非胰岛素依赖治疗。
(3)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昏迷和感染。
慢性并发症:血管病和神经病。前者包括大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和外周血管疾病,以及发生在肾脏和眼底的微血管疾病,后者主要是外周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病变。
(4)理化检验
血糖测定:空腹血浆血糖大于等于7.8 mmol/L (mmo1/L),血浆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可随时诊断糖尿病。
尿糖的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其浓度可从微量到10g%以上。
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后,如果30-60分钟内血糖大于或等于11.1 mmol/L一次,则表明糖耐量受损。
(5)治疗
西医治疗
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D860)0.5g一次,一日3次。胰高血糖素(HB419)。每次5-7.5 mg,早餐后1次。
双胍:苯乙双胍(DBI),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二甲双胍(降糖片,DMBG),每次0.25-0.5g,每日3次。饭后服用。
胰岛素:适用于危重患者,尤其是I型患者。具体用法视具体病情而定,注射给药。
中国传统疗法
中成药:玉壶丸,每次30丸,配麦冬汤。刘晨地黄丸,每次30克,早晚65438±0次,用于肝肾阴虚者。
单方:取生萝卜带汁,或煮粥带汁。10蚕茧。山药30g,玉米须15g,知母,薏苡仁根,地骨皮,水煎,每日1剂。
食疗
①总热量:适当控制,其余每天每公斤给予25-30千卡热量,重体力劳动者可给予40千卡以上热量。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要加,肥胖者要减。
②营养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②三餐热量分布:早餐约占1/5,午餐和晚餐分别占2/5。如果饥饿感难以忍受,可以多吃蔬菜(瓜类除外)充饥。
运动疗法
适用于轻中型患者,尤其是肥胖者,适合步行、慢跑、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耐力运动。另外,健美操、太极拳、非竞技性球类运动也可以。
(6)护理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一定要积极参与治疗,自觉遵守饮食计划,了解所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使用降糖药时,及时掌握血糖下降情况,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坚持长期治疗控制,重视各种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防止皮肤感染和坏疽。
(7)预防
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坚持劳逸结合,控制饮食,保持标准体重,避免辛辣食物和烟酒,节制房事,都有助于本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