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民生变迁——饮食

中国茶叶的口味和消费大体经历了五次变化:

第一,在中国古代,茶最初是作为一种解毒治病的药物。传说神农尝遍天下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百毒”,于是感念救命之恩,广播天下种植之法。就像今天煎中药一样,煎其汁,服之。《茶经》还指出,“口渴、停滞、脑痛、目涩、肢烦、关节不舒服”等症状都可以通过饮茶来治疗。

二、中国的饮茶方式在汉代“煮”之后进入第二阶段。这时,茶已经从医学发展成为一种大众饮料。晋代郭璞在《尔雅注》中称之为“可煮成汤喝”。这里的“煮”和“汤”两个字表明了当时饮茶的特点。据《茶经》引用的《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做饼,老叶作米糊。如果要煮着喝,先炒到发红,捣碎,放在瓷里,盖上汤,拌上葱、姜、橙。醒酒无眠。这样煮出来的就是粥样的汤,所以也叫“茶粥”。唐朝以后,盐也被广泛使用。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流行的奶茶,藏族流行的酥油茶。

第三,“淹”就是将茶饼捣成茶粉,加入调料,用开水冲泡。这种方法在唐代很流行。宋代以后就不加调料了,但和今天喝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是茶叶必须做成粉末,喝法和今天喝砖茶挺像的。

第四,直到明代,饮茶才进入现在这样的制茶阶段。据沈德福《万历野集》“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九月,设龙组,但采茶芽以进。.....根据茶的调味,捣为薄饼,有扭曲的味道。.....今人只取第一阴之精,取泉买筏,一泡就啜,始崇饮酒永。”这里明确说明,不加辅料,用开水冲泡饮用的茶芽制作方法始于明朝初年,但煮茶之风仍与泡茶方法长期共存。

第五是“做菜”。现在社会上主要的茶叶消费方式是泡茶,仍然喝茶,但也不乏煮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省茶叶改良农场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分析和鉴定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美食“茶宴”,它不仅丰富了茶文化,而且是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这个“茶宴”* *有11道菜,都是用中国名茶做的。它们是绿茶沙拉、冻茶豆腐馅、红茶虾、祁门红茶鸡丁、香片蒸鳕鱼、铁观音炖鸡、茶包子、白浩乌龙茶炖牛肉、红茶熏鸡、香茶排骨和竹丸子。中餐和“茶道”完美融合,真的是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来,江苏省金坛市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用茶产品“天然超微绿粉茶”。它将给人们传统的喝茶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