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一堂中医医院的科研特色
中医科研从病史、文献、临床医学、老中医经验传承、基础理论、中草药、方法论、信息资料、科学管理、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广泛研究。天、地、生物、数学、科学、文化、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不断向中医渗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医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以临床为阵地,以扎实丰富的中医知识为基石,在传承中发展。古代虽然没有科学研究,但也不缺乏科学研究。历代名医几乎都对中医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其得到发展。虽然侧重点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但以下几点是相同的:第一,都重视临床。二是都有扎实的中医功底。正是因为他们良好的传承,为中医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环境和努力催生了中医的新成就。汉代伤寒的流行为许多医家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条件。同时,大量的人的死亡给了他们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勤求古法,博采众家之方”,在临床上尽力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像张仲景这样的医生应运而生,中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药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环境基础,要靠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作为一名中医,你应该有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和毅力。得了大病,马上改弦更张,弃中西医而去,也不会在中医事业上有大作为。
坚持四项原则,明确科研特色
参考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研究要遵循什么原则才能发展中医?
1、自主性原则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的方法论研究,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西医的研究方法代替中医的研究方法,不能以现代科学为尺度来衡量中医。因为这些看似古老、抽象、深刻、生动的理论,在一个真正的中医手里,却是得心应手的工具。正是因为西医对这些疾病还没有完全了解,需要以后去发现和纠正。相比之下,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比伤寒论更深入。
2、整体性原则中医是用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观察人,这就决定了提取一点,分析研究的方法对她并不适用。因此,衡量中医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微观层面上。用电子显微镜把中医微观化到超分子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医水平的提高。反而让人觉得中医落后于西医,毕竟西医是先进的。其实宏观把握,整体分析,才是中医的精髓,才是临床的根本着力点。宏观把握准确,才有望治疗准确,疗效高。
3、特异性原则中医非常重视整体,绝不是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因人施治,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个体特征,是获得有效治疗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相对方病”的方法有时有效,部分有效,但面对随时变化、因人而异的复杂疾病,由于其准确性较差,肯定难以达到高效率。如果过分赞美这种成绩,把它当成新锐,那就太有收获了。中医肯定不强调* * *,它的整体概念和经典中的主要内容都强调* * *。但* * *性通常是原则,是“理”而不是“器”。先贤们也为我们开出了不少药方,但主要是给人看规矩,了解其药方的原理并灵活巧妙,从而推算其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临床报告形式的科研论文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药方、药物向人们展示“理”。一位有经验的中医读者也关注这一点。如果照搬方子,置之不理,疗效就很难和作者相提并论。目前有很多声音抱怨中医临床报告不能重复。要这样分析:“假水货”很难保证,但要强调不能寄希望于简单重复,因为中医治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与西医不同:一旦发明了治疗疾病的新药,所有医生都可以按照说明书使用。
4.多维原则的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用一个科学理论涵盖它的所有角度;人体也是复杂的,不可能用一种医学理论来涵盖。不仅西医不能代替中医,中医内部的一个理论也不能代替另一个理论。张仲景根据六经理论治疗伤寒,叶根据卫气养血理论治疗热病。理论不同,但疗效不错。不同时代,不同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如今,一系列新的疾病谱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都应该呕心沥血,深入研究,勤奋实践,探索创新,形成适合现代病、疑难病、流行病的新的辨证论治体系。
弘扬中医国粹,传承中医,上海金一堂中医院将抓住机遇,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舒适的环境,建设一所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的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