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札记(八一)——半夏泻心汤临床探讨
从张仲景《谈李东垣》中我们知道,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的借鉴,在临床中打开思路,灵活运用。
我们如何识别半夏泻心汤证?好像不是单个平面的东西就能识别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这个原则。半夏泻心汤的核心和洋在我们的思维里。每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半夏泻心汤处方,几乎不可能互相统一。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瘀阻证,这个在张仲景的书中原本是没有的。张仲景的书不治疗湿热瘀阻,但湿热瘀阻的治疗是后人发展出来的。
叶在《论温情》中写道:
另一个人的身体卡在腹部,位置偏中间,一压就疼,或者疼自己,或者肿起来。苦的时候靠近腹部。有必要查舌:黄或浊,可根据证候用小辛雄汤或泻心汤治疗。或白不燥,或黄不白,或灰不渴,注意不要投苦水。
其中既有外邪未解者,也有先陷内邪者,或邪气郁结者,或常寒者。它们虽有饱胀、闷胃之意,但宜开窍行气,以达肺经,如杏、肉桂、橙、桔等。,味淡而苦,微辛辣,有流动的产物。
这里的“上腹部”应该是上腹部,“腹部”应该是肚脐,也就是说,上腹部在肚脐之上,在人体的中间。按压上腹部时,有疼痛或肿胀。当我们遇到这类患者时,要用苦味引流,如黄芩、黄连等。
但是,用苦味来缓解舌头的症状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他没有说要测脉,但一定要测舌。如果舌苔黄腻,或者黄腻、黄白,此时可以用小雄汤或者泻心汤。小雄汤是半夏、黄连、瓜蒌,其实是缩小版的半夏泻心汤,只不过。
什么时候不能用小雄汤和泻心汤?舌苔白而不燥,也就是说,白或水,或黄而白,或灰而渴。这个时候苦泻不能用。
其中,若有外感邪气未解,或胃脘闷闷,则不宜用苦导泻,而应以导泻为主,促进气滞归肺。后世我们所熟悉的三仁汤等方剂。
三仁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在于三仁汤的病位在上焦,而半夏泻心汤的病位在心下。所以,叶说到这里,什么都归结到肺上了。
叶明确告诉我们不要混淆,泻心汤,苦泻,必须位于胃,但也必须在舌头上,或黄或浊。或黄或浊,其实暗示的是中焦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