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综合评价及资源量估算

(一)评价指标和标准

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大部分样品的TOC值小于0.2%。根据近期的研究成果和认识以及野外地质调查,认为碳酸盐岩不是南部和研究区的主要烃源岩。结果表明,滇黔桂地区下泥盆统至下三叠统7层3704块碳酸盐岩TOC平均含量为0.16%,各层系TOC平均含量为0.02% ~ 0.18%,明显属于非烃源岩。而2128泥岩的平均TOC含量为0.62%,各烃源岩系的平均TOC含量为0.65% ~ 1.51%,表明泥岩是主要烃源岩。

由于该区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氯仿沥青“A”、总烃等表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指标已经失效,因此主要采用热稳定性好的TOC值来表征该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本次研究采用0.5%作为有效烃源岩TOC的下限,并采用以下分级评价标准(表4-1)。

表4-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及分类标准

(据梁迪刚,2008)

同样,由于热演化的影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评价指标,如H/C原子比、O/C原子比、氢指数等已经失效,只有干酪根显微检验和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才能更好地表征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而镜质组反射率Ro或沥青反射率Rb是表征高温演化烃源岩成熟度的有效参数,高成熟阶段常以Ro值1.3% ~ 2.0%表示,过成熟阶段以Ro值> 2.0%表示。

(2)综合评价

1.震旦系和下古生界

(1)下震旦统陡山沱组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黔南坳陷东部斜坡至盆地相区,为一套黑色泥岩和页岩。该套烃源岩厚度一般为10 ~ 25m,最大厚度为75m(遵义松林剖面)。独山鼻凸起东部三都扎拉沟段发育陡山沱组数十米厚的黑色泥岩。系统采样分析表明,TOC值较高,在0.4% ~ 3.0%之间。烃源岩中干酪根碳同位素为-31.5 ‰ ~-31.8 ‰,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为I型,总体上已达到过成熟阶段(相当于RO > 3.0%),仅在瓮安-凯里小范围内。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烃源岩具有低生物母质、高热演化的特征(表4-2)。因此,总体上是一套区域性中-好烃源岩。

表4-2黔南凹陷烃源岩饱和烃色谱参数

图4-1贵州麻江羊跳寨剖面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直方图

(2)下寒武统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黔南凹陷及其北部广大地区,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和页岩,厚度50 ~ 400 m..出露地层剖面主要分布在黔南坳陷中东部的三都(称为扎拉沟组)和麻江,以及坳陷北部的清镇-瓮安-余庆。虽然在凹陷的中西部没有出露,但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推断,这套烃源岩在安顺凹陷和长顺凹陷相对较厚。

黄平凹陷南缘麻江羊跳寨段牛蹄塘组烃源岩厚约100米。根据该系统的密集采样分析(47个样品),烃源岩的TOC值最高可达8%,一般为2.0% ~ 3.5%。烃源岩的高TOC值主要分布在该组的中下部,自下而上有降低的趋势(图4-65438+) 55%的样品TOC值大于2.0%(图4-2a),为一套好到优的烃源岩。

独山鼻凸起东部三都扎拉沟剖面下寒武统扎拉沟组黑色泥质烃源岩厚度约为150m,其中88套由* * *系统集中采样,其TOC值主要分布在该组的中下部(图4-3),最高TOC值达到15%,随着颜色变浅和泥质含量增加,TOC值逐渐向上降低。TOC值大于2.0%的样品占61%(图4-2b),为一套好~优烃源岩。

此外,在黄平浅坳陷北缘瓮安多顶关剖面也发育有厚度超过100m的牛蹄塘组黑色(深灰色)泥质烃源岩(图4-4)。26个样品的TOC分析表明,最大值为8.15%,牛蹄塘组下部约70m厚的黑色炭质泥岩段有机碳含量在4.5%以上。分析结果表明,TOC值大于2.0%的样品中有41%(图4-2c)为一般良好至优良烃源岩。

图4-2羊跳寨剖面、扎拉沟剖面和瓮安多顶关剖面牛蹄塘组(扎拉沟组)烃源岩TOC频率分布。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为-26.7 ‰ ~-35.8 ‰,大部分小于-30 ‰(图4-1、图4-3、图4-4),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烃源岩干酪根显微检验表明,其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建造,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表4-3)。认为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

图4-3贵州三都扎拉沟剖面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直方图

图4-4贵州瓮安多顶关剖面有机地球化学综合直方图。

表4-3黔南坳陷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和干酪根类型

羊跳寨剖面牛蹄塘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为2.00% ~ 3.34%。多顶关剖面牛蹄塘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为1.95% ~ 2.78%。三都扎拉沟剖面的扎拉沟组干酪根镜质组反射率为2.89% ~ 3.96%。都是以过度成熟阶段为特征。受热演化的影响,下寒武统烃源岩氯仿沥青的“A”含量和热解生烃潜力很低。此外,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扎拉沟组)烃源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低级来源,具有高热演化的特征(表4-2)。

(3)下志留统

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黔中隆起北部,黔南坳陷中东部下志留统泥质岩有机碳含量较低,主要为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如凯里罗勉剖面翁二段和翁四段灰色和灰绿色泥岩,有机碳含量在0.5%以下。此外,罗勉剖面奥陶系大湾组灰绿色和紫红色泥灰岩的TOC含量也很低。它们不是研究区的有效烃源岩。

(4)总结

综上所述,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扎拉沟组)烃源岩是黔南坳陷发育的一套区域性分布、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的优质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可为黔南凹陷及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成烃物质基础,是黔南凹陷下古生界最重要的烃源岩。

2.上古生界

(1)下泥盆统烃源岩

下泥盆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桂中坳陷和黔南坳陷的长顺坳陷及其外围。归钟凹陷下泥盆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下泥盆统上部的唐定组(相当于埃姆斯期)(图4-5),与同期的四排组异相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钙质泥岩,富含竹节等化石,形成于深水和次深水盆地相,主要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州等地区,一般厚度为50 ~ 60毫米。

南丹罗浮剖面的系统取样分析表明,样品的TOC值为0.65% ~ 4.70%,平均值为65438±0.85%。根据魏等(2004),TOC值可达5.69%。72%的样品有机碳含量大于1.0%,40%的样品有机碳含量大于2.0%(图4-6)。根据烃源岩TOC值与原始生烃潜力的关系,其原始生烃潜力可达10mg/g以上,表明其主要为中-好烃源岩。

桂中1井泥盆系泥质岩和碳酸盐岩TOC值普遍较低(图4-7),均低于0.5%,主要与其整体的台地相环境有关。一方面泥质岩不发育,主要是碳酸盐岩,在碳酸盐岩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固体沥青,所以分析结果主要是储层中残留有机质的TOC值;另一方面,台地相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

下泥盆统唐定组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型(表4-4),相对含量为38.7% ~ 89.7%,其次为镜质体,总体有机质类型为ⅱ型。烃源岩中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为-27.80 ‰ ~-26.84 ‰(图4-8),也是ⅱ型有机质,与干酪根的显微检验结果一致。

图4-5桂中坳陷南丹罗浮剖面唐定组烃源岩地球化学剖面图

罗浮剖面下泥盆统唐定组烃源岩Ro值为1.33% ~ 1.76%(表4-5),总体处于高成熟阶段。桂中1井泥盆系样品沥青反射率换算成镜质组反射率为2.76% ~ 3.62%,处于过成熟阶段。成熟度差异大的原因可能一方面与测试对象有关,另一方面与凹陷内外热演化程度差异大有关。总体而言,桂中坳陷下泥盆统处于过成熟阶段。

罗浮剖面唐定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主峰碳较低,范围为C16-C24,nC21-/nC22+为0.53 ~ 4.25,NC21+NC22/NC28+NC29为1.00 ~ 69。Pr/Ph为0.76 ~ 1.64,Pr/nC17为0.35 ~ 0.87,Ph/nC18为0.30 ~ 0.75。大多数样品中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呈双峰形,前高后低。上述特征总体上表明其具有还原环境和低水生生物源母质的特点。

图4-6桂中坳陷罗浮段D1t烃源岩有机碳分布

图4-7桂中1井TOC值分布图。

表4-4桂中坳陷罗浮段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和有机质类型

继续的

图4-8归钟凹陷中、下泥盆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值

总之,桂中坳陷下泥盆统盆地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总体上是该区一套优质的海相烃源岩。

表4-5归钟凹陷中、下泥盆统烃源岩干酪根Ro值

继续的

(2)中泥盆统烃源岩

归钟凹陷中泥盆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中泥盆统上台地相罗浮组(相当于盖尔吉维期),与台地相东岗岭组为不同时期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页岩、钙质泥岩和泥灰岩,形成于深水和次深水盆地相,分布范围较下泥盆统广,主要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鹿寨、来宾等地区。

南丹大厂剖面的系统取样分析表明,样品的TOC值为0.53% ~ 4.74%,平均值为3.14%。根据魏等(2004),TOC值最高可达9.46%。85.7%的样品有机碳含量大于2.0%,57.1%的样品有机碳含量大于3.0%(图4-9)。85.7%的样品原始生烃潜力大于6mg/g,最大可达20mg/g以上,因此它们主要是良好的烃源岩。

桂中1井泥盆系泥质岩和碳酸盐岩TOC值普遍较低(图4-7),仅有1个样品TOC值超过0.5%,这仍与其整体的台地相环境有关。

图4-9桂中坳陷大厂段D2l烃源岩有机碳分布

桂中坳陷中泥盆统罗浮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型(表4-6),相对含量为40.3% ~ 87.7%,其次为镜质体,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烃源岩中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为-27.44 ‰ ~-24.84 ‰(图4-8),也是ⅱ型有机质,与干酪根的显微检验结果一致。

表4-6桂中坳陷大厂段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和有机质类型

大厂剖面罗浮组烃源岩镜质组反射率Ro值为1.53% ~ 2.03%(表4-5),总体处于过成熟阶段。桂中1井泥盆系样品沥青反射率换算成镜质体反射率为2.24% ~ 2.95%,处于过成熟阶段。推测成熟度差异大的原因与下泥盆统相似。总体而言,桂中坳陷中泥盆统处于过成熟阶段。

大厂剖面罗浮组烃源岩抽提物饱和烃色谱分析表明,主峰碳分布范围较宽,C18 ~ C29,NC 21-/nC22+0.18 ~ 1.54,NC21+NC22/NC28+NC22。

Ph/nC18为0.59 ~ 0.81,大部分样品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双峰形,前低后高。上述特征一般反映了具有还原环境的混合母质来源,高碳数可能代表大型底栖藻类或高等陆生植物的生源输入。

此外,桂中坳陷中泥盆统烃源岩分散取样分析结果表明,TOC值普遍较高,范围为0.14% ~ 3.60%(表4-7),平均值为1.36%,8个样品中有7个样品TOC值大于0.5%。烃源岩中干酪根的显微检验表明,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 1,其次为I;Tmax值和Ro值表明其处于高度成熟阶段(表4-7)。

(3)下石炭统烃源岩

下石炭统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黔南凹陷中西部和归钟凹陷北部,厚度50 ~ 50~500m,其中南丹-河池地区厚度最大,可达550m以上。黔南凹陷独山柏树坡段下石炭统香柏组泥质烃源岩与砂岩互层,累计厚度达50m以上,有机碳含量高。 TOC值大于2.0%的样品占46%(图4-10a),总体上属于良好至良好烃源岩,但分布面积和厚度规模较小。 此外,平塘甘寨剖面还发育下石炭统香柏组泥质烃源岩。系统取样分析表明,65,438+08个样品的TOC值均高于65,438+0.0%,50%的样品在65,438+0.0%-2.0%之间,50%的样品高于2.0%(图4-65,438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烃源岩分散取样分析结果表明,TOC值普遍较低,为0.17% ~ 0.83%(表4-8),平均值为0.44%,10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TOC值大于0.5%。烃源岩中干酪根的显微检验表明,其有机质主要为ⅱ 1型,其次为少量的I型和ⅱ 2型;Ro值为1.47% ~ 1.96%,处于高熟阶段。

综上所述,黔南凹陷下石炭统烃源岩发育良好,有机质丰度较高,归钟凹陷主要为差源岩和非源岩。

图4-10黔南坳陷独山白虎坡剖面和平塘甘寨剖面下石炭统香柏组烃源岩TOC频率分布

此外,二叠系和三叠系仅零星分布于桂中坳陷,出露于地表,对油气生成和聚集无意义。黔南坳陷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局部发育TOC值较高的薄互层烃源岩,但规模有限且多在浅层和裸露地层中,其生烃和成藏意义不大。

表4-7桂中坳陷中泥盆统分散取样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表

表4-8归钟凹陷下石炭统分散取样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表

(4)总结

综上所述,中泥盆统烃源岩是研究区上古生界最重要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是本区一套优质的海相烃源岩。

(3)评价方法的分类和优化

目前,国内外资源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类比法、成因法和统计法。不同勘探区域使用的方法不同。探索程度低,以发生法和类比法为主,统计方法为辅;探索程度比较高,以类比法和统计法为主,发生法为辅。

统计方法主要有油藏规模序列法和油藏发现序列法,用于勘探程度高的地区。由于黔南归钟凹陷尚未发现工业油气藏,勘探程度普遍较低,本次主要采用成因法和类比法对其资源进行评价和估算。

在方法的实际应用中,遗传法的运聚系数是从尺度区域类比而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流域模拟和类比的复合方法,合理地解决了资源估算关键参数的选择问题,估算结果符合流域实际情况。类比法主要采用尺度面积丰度类比法,分别选取类比尺度面积和评价面积进行类比和资源量估算。

(4)资源估算

黔南归钟凹陷勘探程度低。根据研究成果和对油气成藏基本条件的认识,认为两个凹陷具有常规油气(包括原油裂解气)和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两种油气资源。本书采用类比法和发生学方法估算其远景资源。

1.桂中坳陷

常规油气资源量估算

1)类比法

根据第三轮资源评价结果,选择与归钟凹陷油气地质条件相似的川南低陡构造带作为类比标定区,类比评价归钟凹陷8个二级构造单元(表4-9),估算其各自的天然气资源量(图4-11),计算50%概率下的天然气资源量为64865438+。

表4-9川南标定区和桂中坳陷次级构造单元地质评价分级表

继续的

表4-10桂中坳陷类比法资源量估算表

从平面上看,桂中坳陷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柳江低凸起、环江浅凹陷、宜山断陷、红渡浅凹陷和马山断陷,罗城低凸起、柳城斜坡和象州浅凹陷相对较少(附图4-11)。资源丰度相对较高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是马山断隆、柳江低凸起、红渡浅凹陷和宜山断陷。

图4-归钟凹陷二级构造单元天然气资源分布图+01

图4-12归钟凹陷天然气资源层分布图

纵向上,桂中坳陷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于泥盆系,石炭系较少(附图4-12),这与泥盆系烃源条件好于石炭系有关,更重要的是坳陷内石炭系大部分出露,泥盆系保存条件好于石炭系。

2)遗传方法

具体来说,有机碳法被用来估算桂中坳陷的生烃量。模拟网格为1km×1km,实际模拟节点为43876个,实际模拟面积为43876km2。烃源岩包括中下泥盆统泥质烃源岩和下石炭统泥质烃源岩,估算结果见表4-11。

结合类比法,可确定桂中坳陷天然气运聚系数约为2‰,估算该坳陷天然气资源量为6799.82×108 m3;。油气运移聚集系数为1%,估算该凹陷石油资源量为5.18×108t。

表4-11归钟凹陷各层烃源岩生烃表

3)常规油气资源量估算结果

由于前两种方法估算天然气资源量结果比较接近,因此采用平均法,得出桂中坳陷天然气资源量为6641×108 m3(不含原油裂解气),石油资源量为5.18×108t(不含古油藏)。

(2)裂解气资源量的估算

归钟凹陷裂解气资源量的估算主要以归钟1井区古油藏为标定区,通过综合反算得到。

主要过程包括估算桂中1井区沥青储量、估算桂中1井区原始常规原油储量、估算原油裂解气的聚集量、根据烃类供给条件(面积、厚度等)的关系估算裂解气的资源丰度。)的资源丰度和不同层次烃源岩的面积,估算桂中坳陷裂解气的总聚集量。

桂中1井区沥青和裂解气资源量估算

桂中1井区沥青储层面积为圈闭面积乘以有效系数;厚度根据桂中1井测井显示的有效储层厚度估算。剩余孔隙度基于桂中1井的测井孔隙度;根据秦建忠(2007),正常原油裂解后固体沥青与原油的体积比为30% ~ 38%。根据秦建忠(2007)提供的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中固体沥青的数据,固体沥青的密度为1.3g/cm3。估算公式为

沥青储量=储层分布面积×厚度×沥青/储层岩石体积比×固体沥青密度(4-1)

估算结果表明,桂中1井区沥青储量为6.34×108t,概率为50%(表4-12)。原油裂解成固体沥青后剩余重量百分比的参数值。根据秦建忠(2007)的资料,正常原油热裂解产物中残留固体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45% ~ 53%,由正常原油裂解后残留固体沥青占原油的45% ~ 53%可以推断:桂中1井区早期累计原油储量约为

6.34×108t/0.5(50%)= 12.68×108t。

桂中1井区原油裂解气资源量估算:

12.68×108t/2 = 6.34×108t(油当量),相当于7930×108m3裂解气。

如果运聚系数为10%,则裂解气资源量为793×108m3。

表4-12桂中1井区古油藏沥青储量估算表

2)桂中坳陷裂解气资源量估算。

在桂中1井区,主要根据构造图和构造区划图获取油气供应区参数。当烃源岩成熟时,位于生烃凹陷的烃源岩会根据势能原理向四周排烃,排烃至桂中1井区的烃源岩面积为4640km2(图4-13)。归钟凹陷有利烃源岩分布面积约30000km2,因此估算归钟凹陷裂解气总资源量如下

图4-13桂中1井区古油藏及油气供应区分布图

QC = 793×108 m3/4640 km2×30000 km2 = 5127×108 m3

(3)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资源量估算

页岩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存在于页岩中。天然气的富集具有煤层气、根气和常规储层气的机制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天然气吸附解吸、聚集逸出的动态过程,资源量估算方法需要相应调整和考虑。当页岩物性超过下限(孔隙度小于1%),页岩含气量达不到工业标准,或埋深超过经济下限(埋深4km)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将页岩气资源量估算结果从总量中扣除。

关于页岩气资源量的估算,本书主要采用成因法(容积法)和类比法综合获取资源量数据。

1)遗传方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

剩余资源分析方法适用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期,资源量估算由以下公式得出:

Qs=Q-Qn (4-2)

其中:Qs为可解吸的页岩气资源量;q是总产气量;Qn是逸出气体总量和不能解吸的吸附气体量的总和。

桂中坳陷常规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中泥盆统罗浮组和下石炭统严观组总产气量Q = 2162.97/43876×20000 = 985.95×108t油当量,处于高热演化区(RO > 3%)。

总耗散= q×90% = 887.36×108吨油当量。

不能解吸的吸附量=(q-q×90%)×90% = 88.73×108t油当量。

qn = 976.09×108吨油当量。

QS = Q-QN = 985.95-976.09 = 9.86×108t油当量,相当于12325×108m3页岩气。

2)用类比法估算页岩气资源量

对比归钟凹陷泥盆系和石炭系页岩与美国页岩气盆地的地质特征(表4-13和表4-14),发现页岩气的地质条件与美国FortWorth盆地Barnett的盆地特征、烃源岩条件和储层性能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因此,沃思堡盆地的页岩气系统可作为类比标准区,归钟凹陷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可采用地质类比法进行评价。

在类比资源估算过程中,对结果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是油气资源丰度。沃思堡盆地已进入页岩气高开发阶段,资源量计算更加准确。沃思堡盆地面积为3.81×104km2,资源量为(1.65 ~ 9.26)×1012m 3,资源丰度为(0.43 ~ 2.4 )× 108m3/km2。根据表4-15提供的数据,按页岩面积2.0×104km2估算,归钟凹陷泥盆系和石炭系页岩气总资源量为11200×108m3。

根据前两种方法的估算结果,平均法得出归钟凹陷页岩气资源量为11763×108m3。

表4-13归钟凹陷和沃思堡盆地页岩气资源类比参数表

表4-14美国主要页岩气盆地基本数据表?

表4-15页岩气资源预测类比参数选择标准

2.黔南坳陷

常规油气资源量估算

黔南坳陷资源量估算采用有机碳法,网格为1km×1km,模拟点31999个,模拟面积31999km2。烃源岩包括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泥质岩。结果表明,黔南坳陷总产油量为578.86×108t,总产气量为4405.21×108t,总生烃量为4984.07×108t(表4-16)。

图4-14黔南凹陷不同层位烃源岩生烃直方图

表4-16黔南坳陷各层烃源岩油气生成表

根据对世界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系数的调查(表4-17),结合本区各层的油气地质条件,确定具体的运聚系数如表4-18所示。

表4-17全球部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系数参考表

(根据张吉亮等人,1997)

根据各层系的油气运移聚集系数,计算出各层系的油气资源量,求和计算出黔南坳陷的总油气资源量,其中石油资源量为4.57×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10731.08×108 m3。通过对黔南凹陷各二级构造单元油气生、储、循环、保护、和谐的支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和打分,得出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质评价系数,再根据各二级构造单元的地质评价得出各二级构造的油气资源量。根据附图4-15,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黔南坳陷东部的黄平浅凹陷和贵定断阶,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坳陷中西部的长顺凹陷和独山鼻状隆起。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估算值是今天保存下来的油气地质资源量,不包括被破坏的油气资源。

(2)裂解气资源量的估算

黔南坳陷裂解气资源量的估算主要以麻江古储层为标定区,通过综合反算得到。

对于麻江古水库,关键参数如下:

根据前期研究,估算麻江古油藏原始石油储量为15.08×108t(s 1w 3砂岩油藏约为13.58×108t,O1h块状油藏约为1.5× 08t)。

油气供应区主要参考国内外油气运移距离研究资料和本区实际情况,面积约10000km2。

黔南坳陷烃源岩面积估算为31.999 km2,除麻江古油藏受损面积为1.000 km2外,黔南坳陷裂解气资源量估算如下。

943×108 m3/10000×(31999-10000)= 2075×108 m3

图4-15黔南凹陷二级构造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表4-18黔南坳陷地层及油气资源总量表

(3)页岩气资源量估算

黔南坳陷页岩气资源量估算采用容积法,因为上扬子四川盆地已经有了相应层位的实验区,并获得了相应层位的资源丰度数据,见表4-19。

表4-19海相页岩气基础数据对比表

黔南坳陷牛蹄塘组有效烃源岩面积23145km2,平均有效页岩厚度50m,源岩体积1157.25km3,页岩密度2.6t/m3,页岩质量3008.85×109t,含气量65439t。

综上所述,黔南和桂中两个凹陷油气资源量估算结果见表4-20。

表4-20黔南归钟凹陷油气资源量估算结果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