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文言传记

1.求李时珍传记的翻译一、翻译李时珍,名东碧,周琦人。

擅长阅读医学书籍。自神农以来的医书《本草》所载药物有365种,梁时陶弘景载有365种,唐时* * * *载有730种,苏公载有114种,宋时刘汉载有120种,后又陆续增加到张玉玺、唐慎微等人,共计1558种。当时就认为所有的药物都是完整的。

但其中范畴繁杂,名称杂乱,或一物分两三名,或两物混一名,史真认为不妥。三十年后,他查阅了800多本医学书籍,做了一本名为《本草纲目》的书。

本书共有374种新药,分为16个部分,合成52册。本书重点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来源、颜色和气味,并附有各种疾病的处方。

书还没呈给朝廷,世贞就猝死了。不久,宗申写了一封信来修复国家的历史,并从全国各地购买书籍。世贞之子建元将父亲的遗志和《本草纲目》呈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赐,并下令在世界各地出版。

从那以后,所有士大夫的家里都发现了这幅杰作。李时珍曾在楚王宫任寺官,其子建中任四川蓬溪知府。

第二,原来李时珍,本名董碧,是周琦人。善读医书,医家的本草,自神农传365种,弘经增作,唐苏公增作114种,宋增作120种,至、代,先后增作1558种,称之为大备。

但是品类烦人,名称混杂,或者一物分二三,或者两物混成一品,少见多怪。这是一个穷人寻找丰富的知识和麻烦来填补空白。30多年来,我读了800多本书,三易其稿,成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增加了374种药物,分成16份,合成52册。第一个标签命名为纲,其余为说明目的而附,后面详细说明其制作、颜色、气味、适应症。

书成,在庭,弥足珍贵,突如其来。几天后,宗申写了一封信来修复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从四面八方买了书。

他的儿子建元献上父亲的遗书和他的书,天子称赞,并下令在世界各地出版。士大夫自然有自己的书。时,楚人,任祠,字建中,四川省蓬溪县三世。《明史》扩展来源一、创作背景《明史》为二十四史之末,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中二十四卷、七十五卷、二百二十卷、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年表,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乾隆四年(1739),清* * *组织人力对《明史》草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形成了最终版本的《明史》。

因为这本书的校订人是张,而《明史通俗》是张等人写的。二、作品鉴赏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言,《明史年谱》占全书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从字数来说,占全书不到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传记在《明史》中的比重很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的一个特点。

在传记史书中,这种编年史是以编年形式叙述历史的一部分。《明史》显然是把这部编年史作为整部历史的大纲,简明扼要地列在全书之前,让人们在阅读这部史书的时候先了解下一代历史的大致情况,而不是让人在阅读这部编年史的时候就什么都知道了。这应该算是《明史》编纂总体设计的独到之处。

三。作者简介张(1672 10 10月29日-1755 4月30日),安徽桐城人。清代杰出的政治家、大学生张颖的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改庶吉士,获准检讨,入南学,进入权力中心。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顿吏治。

雍正帝即位后,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记录)和军机大臣,完善了军部制度。乾隆皇帝登基后,君臣渐起疑心,晚景凄凉,官归故里。

乾隆二十岁(1755),死于家中。八十四岁时,谥号为“文和”,享有祠堂。他是清朝唯一一个有祠堂资格的汉族大臣。张先后担任过《西征朔州记》的编辑、清代圣祖省志副刊官、《明史》、《四朝史》、《清惠典》、《世宗志》的社长官。

百度百科-李时珍。

2.求翻译李时珍传,李时珍,名董璧,周琦人。

酷爱读医书,医家《本草》,神农传下来的,只有365种,梁朝的陶弘景增加了差不多的数量,唐代的苏公增加了114种,宋代的刘汉增加了120种,到了张玉玺、唐慎微等人的时候,陆续增加了1558种* *,已经算是最全的了。但是品种多,名称复杂,或者一种分析分成两三种,或者两种不同的混合成一种。李时珍很不满意,于是尽力搜罗广集,删减繁杂,补缺。30年后,他读了800多本书,写了一本书,叫《本草纲目》。

加药三百七十四种,修成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先把名字更正标为提纲,其他说明附后,目的是。其次,以集中讲解的形式详细说明产地、形状、颜色。第三,以气味为主治的疾病附方。

李时珍写完就要被送上法庭的时候突然去世了。不久,宗申写了一封信来编纂国史,并从全国各地购买书籍。

李时珍的儿子建元赠送了父亲的遗书和这本书。天子赏赐了他,下令在全国印刷发行。从此,士大夫家里就有了这本书。

3.阅读文言文(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时珍,字董璧,漳州小题1: b。

小问题1:(1)于是我广泛搜索,删繁就简,补齐缺漏。大概过了30年,我查阅了800多本医学书籍。

(2)李时珍的儿子建中向朝廷呈上父亲的遗书和这本书。天子非常欣赏这本书,下令在世界各地出版。此后,这本书一直在文人家中流传。

问题1:体现他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

翻译

李时珍,名东碧,周琦人。我喜欢看医学书籍,医学书籍《本草》。神农传下来的药有365种。梁涛鸿景加的药数和神农差不多。到了唐代,苏公增加了114种,宋增加了120种。到了张玉玺、唐慎微这一代,一共增加了1580种,在当时算是很全了。但李时珍对品类繁多、名称杂乱很不满意,有的分二三等,有的混成一品。所以过了30年左右,我查阅了800多本医学书籍,手稿几经修改,才成了一本名叫《本草纲目》的书。书中加进三百七十四种药物,修成十六卷,合成五十二卷。先将名称更正为提纲,再附上各种注释为目的,再用集中的溶液详细记录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并附上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气味的药方。书编好后,准备呈送朝廷,李时珍却突然去世了。很快,宗申皇帝写了一封信来修复国家的历史,并奖励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籍。李时珍的儿子建中向朝廷赠送了父亲的遗书和这本书。天子非常欣赏这本书,下令在世界各地出版。此后,这本书一直在士大夫家中流传。李时珍在寺中任楚王官职,其子李建中任四川蓬溪县令。

(1)或者:是。

(2)是:所以;⑷:删除;阙:缺了点什么;日历:已经过去了;读八百多本书:属性后置,读八百多本书。其:他的;拿:放;遗产表:生前写下的奏章;和:和;是的:这个;贾:欣赏;生活:秩序;出版:印刷和发行;自然而然:从此。

(3)“于是我搜了各种资料,删了各种东西,补了,省了。大概过了30年,我查阅了800多本医学书籍,手稿几经修改,才成了一本叫《本草纲目》的书。”说明他治学严谨;“书编好后,准备呈献朝廷”以示其高贵。

4.看完李时珍的晒书,我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我大吃一惊,出去一探究竟。他带着仆人来到蒲松龄面前,仆人说:“这是我师父毕!”蒲松龄听!”蒲松龄说,“我也是印书的!仆人更加迷惑了,躺在地上。

毕仆见状大为惊讶,李时珍和蒲松龄都有所谓“晒书”的传说,他忽然灵机一动,看到了这么多好书。毕姬听了:“先生,你在做什么?”蒲松龄慢吞吞地问:“你在干什么?每年都要定期拿出来晾晒。他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写作。此外,蒲松龄对富弼的书早有渴望,于是欣然同意:“你的书都摊在地上晾干。有一年蒲松龄考试回来,路过王村(属周村)西店,可能是谣言。原来是大名鼎鼎的毕。

在这30年里?”仆人回答道。这就是著名的富弼?他来仔细询问,请他进屋聊聊天,可我的书都在肚子里!仆人听了,觉得这个人一定非同一般,于是放下包,以为这个人有病。

谁知道他们两个。毕家藏书甚多,以防虫蛀。

蒲松龄爱书,想脚踏实地他不能只是装装样子。他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他力劝蒲松龄在富弼立户为徒。感受到了毕姬的诚意,我道:“我在为我师父印书,久闻其才。我回敬道:“我是在霞浦松陵遇见毕先生的。"

碧姬听说是蒲松龄,想趁机读一读。但我是读书人,其他人我都不认识。无奈之下,我赶紧回去向主人报告:“你也是印书的吗?可你明明是在晒肚子,书呢!”蒲松龄回答,解开衣服,裸露胸腹部,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5.李时珍《本草纲目》内容李时珍(1518-1593),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出生于医学世家。为了纠正古代医书中的错误,他一生潜心实践,广泛吸收,对本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34岁开始编。

《本草纲目》(52卷)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等方面:矿物药分为黄金部分、玉石部分、石头部分、卤素部分四个部分;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和生长环境,将植物药分为五大部分:草部分、谷部分、菜部分、果部分和木部分。草部分为山草、香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一类动物,按照进化的顺序从低到高,分为昆虫、介子、介体、禽、兽、人六个部分。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自然知识的自然史书。本书有1109张图纸和11096首方剂歌,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药的研究成果,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制备方法和栽培方法,并逐一陈述了其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载有植物药881种,附录61种,* * 942种,命名未用植物153种,占* * 1095种,占全部药物的58%。该书不仅纠正了过去本草学的一些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体现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这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自然史书。《本草纲目》涵盖了医学、药理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学、遗传与变异等多个科学领域。

在化学史上,它较早地记录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和硫化物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同时也记录了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如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是有山川的天体。“都说月亮是鬼,跳舞的是山河的影子。”。《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的药物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最早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米哥来华将《本草纲目》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欧洲,后来又被翻译成日文、韩文、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的百科全书”!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view/27948#1 .

6.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讲的是什么?李时珍(1518—1593)是明代杰出的药理学家。

字东璧,号临湖,生于湖北周琦(今蕲春),家世为医。曾任职于楚宫、北京太医院,不久辞官回乡行医,从事医学著述。

李时珍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发现以前的本草类目重复,名称繁杂,谬误很多。他决心分清疑惑和错误,决心重新编出一本草药。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李时珍拜访名医李肃,游历四方。在樵夫、药农、猎户的帮助下,他观察收集了药物样本,查阅了800多种古籍。经过27年的努力,三易其稿,终于在万历十五年(1587)编撰出一部史无前例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分16部,52卷,62大类。采集药品1892种,比以前人增加374种,装载处方11096种,比以前人多4倍。

全书* * * 1.9万余字,插图1160幅。《本草纲目》对各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配制进行了说明,并纠正了历代的一些错误。

李时珍也对以前和当时医书中的迷信记载进行了批判。《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典,也是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分类著作。

已被翻译成日语、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