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药五味中性味的结合
中医的“性”是指药物的偏性,概括了药物治疗疾病的各种性质和功能,包括性味、归经、盛衰、毒性和非毒性等。药性理论是研究药物偏性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是中药药理学。
而“味”就是“五味”,指药物的辛、甜、酸、苦、咸。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的味觉和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五味上升到药性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了味的概念,而是与药物功效的应用密切相关。所以草药书上记载的味道,有时与实际味道不符。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物在作用上有相似或* * *相似之处。其作用如下:辛,具有散结、行气活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或气滞血瘀证。甘具有补益、调和、优先的功能。常用于治疗虚证、缓解急性疼痛、调和药性、解毒药吃。酸度有收敛、收涩的作用。它经常被用来治疗出汗和腹泻。苦,有泄燥之效。腹泻,包括导泻,如大黄,适用于热引起的便秘;泻下,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升的气喘咳嗽;清泻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候。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分为苦寒、燥湿、苦温、燥湿。还有苦能强阴的说法。咸,有软坚散结、泻痢之功。多用于瘰疬、瘰疬瘤、痰核、腹块等证。光,它有湿润和利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和排尿困难。每一种药物都有它自己的性味,它的性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它的作用。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充分理解它的功能和性质。性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 * *性质和基本特征。因此,不仅要结合性味,还要结合药物的具体功效,才能得到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