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经济
淅川经济以农业为主,目标是建设“椒淅川、水淅川、林果淅川”特色农业强县。主导产业为花椒、辣椒、水果、桑果、水产、畜牧、林业。特色产品为食用菌、红枣、胡桑、烟叶,着力打造香椒、丹江鱼、习水鹅、淅川大岭枣四大品牌。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和红薯,其次是谷子、大豆、绿豆等粗粮作物;经济作物有烟叶、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树种类繁多,但批量生产的很少,主要有枣、柿、葡萄、樱桃、苹果、梨、红果、板栗、核桃、杏等;中药材方面,以种植盾叶薯蓣为主,主要分布在黄羲乡、万斯镇,以及老城区、静观、茅塘、大石桥。
2014年新发展茶叶、软籽石榴、竹子、金银花等生态产业6万亩。农业与旅游融合良好,洪森植物园、朱波园、药生园、金果里生态休闲农庄等精品园林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成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示范。生态造林成效显著,完成造林32万亩,恢复消落带生态1.5万亩。水库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快速推进,猴山省级森林公园获批,林业生态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5438个,家庭农场80个,赵四仙桃合作社晋升为国家示范社。“三品一标”认证37项,居全市首位。元恪生物有机小麦基地、京津源大闸蟹分别被授予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和安全农产品,吕鑫生物公司被授予“中日韩俄印互市指定企业”。见:淅川县产业集聚区、淅川新区。
明代,淅川五匠六作坊等手工业遍布全国;清代,制陶业、造纸业相继兴起;17年(1928),大泉寺炮厂成立,开始半机械化生产。民国三十年(1941),县兴隆纺织厂、裕民铁厂和兴汉、罗池、裕华卷烟厂相继建成投产。后来由于中国内战,工厂陆续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淅川主要从事矿产开采和金属加工。近年来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铁合金冶炼、汽车减震器加工和医药行业。由于工业多为资源开发型企业,污染严重,为了保护水质,该县关闭了大量污染企业,主要发展“低碳经济”。淅川正在打造淅川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位于香花镇、厚坡镇、九重镇。这个地区的交通很方便。省道S335贯穿全境,距焦枝铁路、二广高速公路不到30公里,距南阳机场100公里以内。宁西铁路与韩石铁路的连接和内登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电力供应充足。现有35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4座,220KV变电站1座,规划面积19.7km2,建成区面积5.1km2。主导产业是新材料和化学工业。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20亿元,增加值达到70.3亿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市第一。Xi铝业、Xi还原入选省百强企业,富森药业入选省百强企业。围绕“一县一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工业。全年新增关联企业10家,总数达到75家,实现行业产值90亿元。西建公司列车减震器通过南车集团评审,轿车减震器正式与奔驰匹配,进入行业制高点。明朝成化八年(1472),在老城东南创立儒学,明朝郑德年间(1506至1521),建立阴阳学(主要讲授天文、气象、地理等知识)和医学。清代嘉庆至乾隆时期(1736至1820),崇文、文兴、昆阳三个书院相继建立。与此同时,县内繁荣的集镇开始兴办社学、自修和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子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清末废除书院,兴学。学部规定以“忠君、尊孔、尊公、尊武、尊实”为教育宗旨,先后创办了初、高级小学、女子学校、中学和初级师范学校。
民国初年,学校改为学堂,县内普遍剥离神像和寺庙,设置教育。教育目的从“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精神”转变为“礼义廉耻”为校训。民国二十年(1931),淅川实行地方自治,教育大发展。各区设立了中心小学,各区设立了小学。地方自治要求各级学校以“政治教育卫生保健”为原则,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抗日战争时期,省会开封、豫东等地的20多所大中学先后迁至淅川,极大地促进了淅川的教育事业。
建国后,受各种政治运动和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的影响,淅川教育质量逐年下降。后来随着社会的正常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截至2008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学514所,职业学校2所,成人技校6544所。淅川一中前身为1905“淅川堂中学”,已有百年历史。学校位于淅川县西城区。淅川实验中学(淅川二中)创建于1978,位于淅川县城东部。河南大学荆紫关附属中学创建于1901,位于荆紫关镇水岸城。淅川县第五高级中学由原“厚坡高级中学”搬迁而来,校址位于淅川一中旧址。1959至1978,受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影响,初期工程淹没1淅川县城,1大型集镇(李官桥),5个一般集镇(区位置:浦口、三官店、宋万、桃河、马登)。
1961年,丹江口大坝蓄水,库区124米以下居民全部要搬迁。淅川有26000多名移民。1964期间,淅川移民有6.8万余人迁居湖北荆门、钟祥,其中4.9万人定居钟祥柴胡镇。
2009年至2011,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人口为165471,涉及10个乡镇,184个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淅川仍是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淹没农田13.10,000亩,占库区总淹没农田的51%。库区周围肥沃的农田几乎完全被淹没。淹没集镇3个,道路548.7公里,关停搬迁企业130多家。各类淹没物体静态损失达90多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2省6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5县市之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于2065438年9月1日开始蓄水。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坝加高,坝顶高程从162米提高到176.6米,未来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157米提高到1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