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虽好,请科学服用!这些13注意事项不可忽视。

如何科学服用三七?

作者杜金星高

编辑保健君

三七的药用特性

三七是我国名贵的特色中药材,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小肠四经。具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外伤疾病,以及咯血、鼻衄、呕血、崩漏等出血病症。

由于中医认为其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新血”(即良好的止血和活血化瘀的双向调节作用)的特点,中药三七被视为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症状、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的重要药物。云南白药是著名的治疗外伤肿痛和各种出血性疾病的“国家秘方”,其主要成分是三七。

三七的主要用途

1,多种保健和治疗作用

三七中所含的这些成分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等止血作用,还能促进肝脏和血清中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可以防治心脑组织缺血;双向平衡调节功能,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2、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服用的复方丹参滴丸,其主要成分是三七。其有效成分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外周血管,从而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抗心肌缺血的目的。

此外,血栓通注射液等。是三七的提取物,其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药理研究表明,它能通过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减轻细胞变形,保护缺血区的相关组织,减轻细胞水肿程度,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三七满宝。

三七全身都是宝,从根到花都可以入药。

三七花为三七的干燥花蕾,味甘,性凉,具有清热平肝、降血压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炎、心律失常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花是全草中三七总皂苷含量最高的部位,具有良好的安神、抗炎、镇痛、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理作用。相关临床研究发现,三七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不仅能降低血压水平,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头晕等症状。

三七味甘,可泡茶、炒肉、煲汤等。在日常生活中,它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服用三七的注意事项

01,三七不宜过多服用。一些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遵医嘱,擅自加大剂量,以求立竿见影。但实验表明,人体每天能吸收的三七量为6 9克,多余的会排出体外,发挥不出理想的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中国药典规定,正常体质的人每天服用三七的总量不得超过9克。

02.阴虚内热、内热过盛、血瘀体虚、阴阳两虚的患者不宜长期服用三七。因为三七性温,活血化瘀力强,又怕助热降火或损伤正气,加重病情。

03、孕妇禁用。因为三七有很强的活血作用,可能会导致流产,鉴于孕期谨慎用药的原则,为了防止对胎儿的伤害。

04、10岁以下儿童不宜长期服用三七。因为长期服用三七可以增强免疫力,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正在发育,长期服用三七可能会阻碍儿童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

05.月经期间不宜用三七;或者长期服用三七进行保健的女性,最好在经期停止服用三七。因为三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经期服用容易导致月经过多。

06.服用三七时,不宜立即停用降压、降糖、调脂药物。三七虽然具有调节血压、血糖、血脂的作用,但其药效弱于药物,不能替代常规的降压、降糖、调脂药物。

07、睡前不宜服用三七,避免夜间频繁口渴。由于具有很强的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些人服用后会感到口渴。用三七,建议饭后服用。

08.三七不宜与强酸性的西药同时服用,如维生素C、烟酸、稀盐酸混合物、胃酶混合物等。在过强的酸性条件下,三七的有效成分分解成苷元和糖,降低了药效。

09.三七不宜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藏红花等活血类中药合用。当这些药物需要与三七同时服用时,应遵医嘱;而且要注意三七的用量,因为有活血的协同作用,为了避免药用效果的叠加,三七的用量要适当减少,最好每天不超过3克,服用时间要错开。建议至少间隔2小时服用。

10,三低人群(低血糖、低脂血症、低血压)不宜服用三七。因为三七有降血压、降血糖、调节血脂的作用,所以低血压、血糖、血脂低的人不能服用三七进行保健,反而会加重病情。

11,三七不宜用开水冲服。因为三七等三七的有效成分加热后容易分解破坏,而三七的活血化瘀、调节“三高”、抗血栓等多种功能都与这些有效成分有关,所以要生吃才能达到保健或治疗的目的。如果用开水冲服,生粉会被煮熟,相应的功效会发生变化,所以最好用温水冲服。

12,三七不宜与藜芦或五灵脂同服。这是中药配伍中的大忌,容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13,对三七过敏的人不宜服用。

服用三七前请咨询正规医院的中医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专家介绍

杜金航

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日本富山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后备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研究会生活质量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杂志及其他杂志编辑委员会。从事临床30余年,师从国医大师、国医大师,多次赴日本学习交流中医。擅长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失眠、胃肠疾病的诊治。

/item.html?itemID=2172346660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zlnbjzz:010-6421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