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出通知,鼓励实行同病、同效、同价的中西药品。这是为了什么?

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办法》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仍存在高质量供给不足、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突出等问题。

为此,《办法》从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产业发展活力、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完善中西医结合体系、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

《民族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方面,将着力保障政府投入落实,多种方式加大社会投入,强化融资渠道支持,包括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信用债等。

《办法》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

新华社

中药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条件

近年来,中药新药申请注册上市的数量相对较少。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9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6~2019仅有两个中药新药获准上市,分别远低于NDA批准上市的数量。

一位熟悉新药审批的业内人士告诉《国家商报》记者,过去中药新药审批上市参考的是化学药审评审批的标准和方法。然而,西医的新药评价标准与中医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化学医学需要做三期临床研究,有规范的临床试验流程管理,有客观的评价方法和评级指标,但这些都不适合中医。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是中医的特色,但可能达不到具体指标的要求。

上述业内人士举例说,比如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观察到的指标包括血糖下降,但中医在临床上实际上是看症状是否改善,而不是评价血糖指标是否下降。这不符合现行的临床试验方案和管理要求,而在过去,中药新药要想获批上市,就必须过这一关。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注册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2019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医药注册管理。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和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

民族商报记者注意到,《办法》明确,加快中药审评审批机制改革,强化技术支撑能力,提高中药注册申请的技术指导水平和注册服务能力,加强部门横向联动,建立科技、医疗、中医药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的有效机制。

而且,以中医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快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协调内外部技术评价力量,探索授予第三方中医药研究平台专业资质,承担国家级中医药技术评价工作。增加第三方中药新药注册检验机构。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也不多。2018和2019,a股均无中药公司上市。2020年,a股有3家中药上市公司。

为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办法》要求加强融资渠道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信用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长期投资。

此外,鼓励各级政府支持依法合规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医药领域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担保力度。支持信用服务机构提高中医药行业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

中药饮片实行自主定价。

为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率,措施提出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建立基于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动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价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医疗机构加工使用的中药饮片和制剂实行自主定价,符合规定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北京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人士告诉国家商报记者,目前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加工的中药饮片和制剂已经自主定价,定价是基于原料成本的核算机制。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江苏、石家庄等地公立医院加工的中药制剂均实行自主定价的市场调节价机制。

中药行业人士告诉国家商报记者,医院自主定价与部分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大有关。有些中药材具有农产品的特性,其质量和产量容易受到天气、土地等因素的影响。也常见一种中药材今年价格好,然后一窝蜂种下去,导致价格暴涨暴跌。

中药行业人士指出,另一方面,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和制剂的安全性和检验方法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会对部分中药饮片和制剂的成本产生影响。通过市场机制定价,可以保证合理的利润,从而保证供给。

此外,《办法》还提出完善中医药医疗保险管理措施。大力支持将疗效和成本具有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综合考虑有效性、经济性等因素,按规定合理确定目录甲、乙分类。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公布中医药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一般中医诊疗项目继续按项目付费。

此外,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保险产品,建立保险公司与中医药机构的信息对接机制。支持保险公司和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中医服务项目和费用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