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简介
2总结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器官、组织的反应,称为药物反应。在药物的副作用中,约有1/3 ~ 1/4涉及皮肤,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皮肤用药raciotns的名称。在所有的皮肤和粘膜药物反应中,药疹或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较为突出。因此,本文重点介绍药疹。
3诊断鉴于药物反应范围广,表现复杂,特异性多,确诊有时比较困难。目前药疹的诊断仍以临床病史为基础,结合皮疹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在实验室检查中,常采用皮肤划痕和皮内试验来检测患者是否对青霉素或碘化物敏感,对预防过敏性休克有一定价值,但对预防药疹意义不大。体外试验如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rnt test,RAST)已被用于检测过敏原,但它们只对某些药物是可靠的,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处理措施(1)去除病因?停用所有疑似致病药物是必须采取的第一步,禁止篡改有药物反应迹象时不停药的做法。
(2)支持疗法?给予患者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因素,从而成功克服其自限性病程,如卧床休息、营养饮食、保持适宜的冷暖环境、防止继发感染等。
(3)加强排泄?酌情使用泻药和利尿剂,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4)用药?应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1.轻度病例?① 1 ~ 2口服抗组胺药;②静脉注射维生素C 1g,每日1次;③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1 ~ 2天;④外用炉甘石洗剂、振荡洗剂或含樟脑或薄荷的爽身粉,每日数次,止痒、散热、消炎。一般一周左右就能治好。
2.一个小病的病例?指的是一种广泛出现并伴有发热的皮疹。①卧床休息;②应用上述药物;(3)泼尼松每日20 ~ 30 mg,分3 ~ 4次服用,一般在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3.严重病例?包括严重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系统性剥脱性皮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⑴皮质类固醇: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C3g,10%氯化钾20 ~ 30ml,葡萄糖溶液5 ~ 1000 ~ 20~30ml,缓慢滴注,每日1次,保持连续滴注24小时,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如果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则逐渐减少激素的口服剂量。原理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剂量的1/6 ~ 1/10,每次减量需要观察3 ~ 5天,并时刻注意减量中的反弹现象。处理重症药疹的问题往往在于激素剂量或用法不当,如初始剂量过小或后期减量过快。
⑵抗组胺药:两种药物同时口服。
⑶输注新鲜血液和血浆:每次200 ~ 400 ml,每周2 ~ 3次,一般4 ~ 5次。
⑷抗生素: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但一定要小心。重症药疹患者往往处于高度过敏状态,不仅容易发生药物交叉过敏,还可能引起多基因敏感,即对与原致敏药物结构无关的药物过敏,引起新的药疹。
5.局部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皮肤黏膜损伤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急性期初期,可大量使用粉剂或炉甘石洗剂保护皮肤,消炎消肿。如有渗出物,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 ~ 6次。晾干后换成0.5%新霉素3%糖馏膏,1 ~ 2次一天。
结膜和角膜常受累,必须及时治疗。生理盐水或3%硼酸可不用冲洗,分泌物可去除。醋酸曲安奈德或氢化可的松滴眼液应每3至4小时滴一次,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应每晚滴一次,以防止角膜剥脱引起的失明和结膜粘连。口腔、唇部粘膜损伤常妨碍进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每日数次,并涂粘膜溃疡膏或黄澍散、锡类散。鼻饲可以用于不能进食的人。
[6]如伴有心、肺、肝、肾、脑等器官损害,造血功能障碍,应及时处理。
⑺密切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酌情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维生素B6等药物。
病因毫无疑问,药物反应的直接原因当然是药物。根据60年代的统计资料,引起药疹的药物主要有四类:磺胺类药物(占21.6%)、解热镇痛药物(占14.3%)、抗生素(占12.3%)和镇静催眠药物(占11%)。根据1983 ~ 1992住院的104例重症药疹病例分析,致病药物前四类分别为:抗生素、抗痛风药(各26例,占25%)、解热镇痛药(20例,占19.2%)和磺胺类(各20例)抗痛风药跃居首位,均为别嘌醇;头孢菌素是主要的抗生素。近年来,关于呋喃唑酮、噻嗪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氯丙嗪、卡巴西平、免疫抑制剂、抗癌药、血清生物制品、中草药,特别是一些中成药的报道较多。
6发病机制药物反应的机制相当复杂,包括过敏、非过敏或其他特殊机制。
(1)过敏?大多数药疹都与此有关。主要依据如下:①几乎都发生在药理学允许的剂量内;②有一定的潜伏期;③患者只对某一种药物或某一类药物过敏,特异性强;④对于已经对某种药物过敏的人,如果再次使用同一种药物,即使是少量也往往会导致药疹复发;⑤使用与致敏药物结构相似的药物时可能发生交叉过敏;⑥致敏药物皮试可获阳性结果;⑦少量药物引起的药疹,主要为I型反应,可短时间脱敏;⑧抗过敏药物,尤其是皮质类固醇往往有效。
大部分化学药物都是半抗原,必须与组织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结合形成总抗原(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才能发挥作用。药物的抗原性与其自身的化学结构有关。一般认为分子量大或苯或嘧啶核的药物抗原性强,如青霉素G及其衍生物、聚合物、长效磺胺类、苯巴比妥、复方阿司匹林等,较为常见。而抗原性弱或无抗原性的药物,如氯化钾、碳酸氢钠等,很少引起或不引起药疹。
药物过敏反应有不同类型,可表现为I至IV型中的任何一种,有时同一患者可出现两种类型的反应。
(2)无过敏反应及其他
1.毒性作用?多为剂量过大所致,如大剂量巴比妥类药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氮芥和白雪宁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肝损害;农药1059和1605吸收引起的中毒反应。
2.药理作用?如抗组胺药引起的嗜睡;皮质类固醇引起欣快感;烟酸等引起的面部潮红。
3.光感?服用氯丙嗪、磺胺后,阳光暴晒可引起暴露部位皮炎。根据其机理,有光过敏反应和光毒性反应两种。
4.酶系统的破坏?例如,达伦丁灿通过干扰叶酸的吸收和代谢而引起口腔溃疡;13顺式维生素A酸可改变脂质代谢,引起黄瘤;异烟肼可影响维生素B6的代谢,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5.沉降?药物或其产物在特殊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反应,如铋、汞、银、铅等重金属盐在牙龈上的沉积,砷在皮肤上的沉积(色素沉着和角质化),adipine引起的皮肤黄化。
6.特别的局部* * *效果?比如阿司匹林可以直接腐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和胃溃疡;磺胺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和导管,引起排尿困难、血尿、少尿甚至尿闭。
7.菌群失调?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在多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有些菌群可以抑制其他菌群的过度生长,有些菌群可以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用于身体的健康需要。总之,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矛盾统一的。然而,如果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这些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会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8.致畸和致癌作用?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有致畸致癌作用,如反应停、维a酸等。
(3)影响因素有哪些?除了上述作为直接致病因素的药物本身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外,下列因素也常对药物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起作用。
1.药物使用
⑴滥用:多是由于医生对用药原则把握不好,随意给药。还有一部分药物反应是由于患者对自备药物或自购药物的无知应用而引起的。
⑵误用:医生开错了处方,或者药房开错了药,或者患者拿错了药。当然,这些都是偶然事件。
⑶服药自杀: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⑷剂量:过量可导致严重甚至死亡。但在正常剂量下有时可发生药物反应,这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率不同有关,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
5]用药疗程;对于急性病,用药时间一般不长,即使使用的药物毒性很大,其危害性也可能较小。而慢性病,尤其是癌症患者,服用抗癌药物的疗程较长,往往会导致药物的蓄积和毒性。当然,有些药物,比如安眠药、镇静剂,如果长期反复使用来八卦,也会产生毒瘾。
【6】药物种类过多:对于过敏系统的人来说,一般使用的药物种类越多,出现反应的机会就越多。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之间的交叉反应或协同作用。
(7)给药途径:一般认为药物注射比口服更容易引起反应。抗原性强的外用软膏如磺胺类、四环素类软膏吸收后药物反应的姓率也远高于口服软膏。长期以来,有报道称外用硼酸溶液湿敷时药物吸收过量导致婴儿死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服用的药物可能会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并引起反应。
(8)交叉过敏:许多结构相似的药物,如含有* * *和“苯胺”核的磺胺类药物、普鲁卡因、对氨基水杨酸等,可引起相同的反应,称为交叉过敏。这种反应可在首次给药后约10小时发生,潜伏期不超过4 ~ 5天。
致敏药物的重复使用:如果患者对某种药物过敏,以后反复使用,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反应。致敏药物的重复使用通常是由于:①医生的疏忽,不知道患者过去的药物反应史;②患者没有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3)使用可引起交叉过敏的药物;④个别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的药疹患者,容易对原本不敏感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⑽不洁注射器:不洁注射器、针头、注射器、药瓶、皮管等。可能会因将一些热原带入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
2.身体状况
⑴性别:药物反应男女均可姓氏,但男性略多于女性(3∶2)。由于性别差异,雌激素和灰黄霉素可引起男性发育,而雄激素可引起女性患者男性化。
⑵年龄:儿童比成人对麻醉药更敏感,对一般药物的耐受性更大。儿童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也很少见。
⑶特异反应:不通过免疫机制发生的对药物的异常反应。原因不明。
⑷遗传因素:如特应性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有严重反应的潜在危险。
5.过敏或过敏体质:大多数药物反应发生在某些过敏体质的患者身上。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前已经讨论过了。
7病理改变药物反应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大多与非药物引起的相似,缺乏特异性,无诊断价值,此处省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新药品种不断增加,患者用药机会不断增加。因此,药物反应也明显增加。据建国后10年我校皮肤科统计,1958年难治性药疹由1949增加到1.2%,增加了12倍。上海几家大医院的统计显示,药疹从皮肤科20万新诊断患者的0.5%由1949上升到1954再到皮肤科28万患者的1.2%,与前者基本一致。最近我校皮肤科统计了从1982到1986五年间新诊断患者38万人,药疹患者比例上升到2.37%。1983 ~ 1991年,我校华山医院皮肤科2418例住院患者中有208例有用药前情况,占8.6%。过去,药物反应在城市中更常见。近年来,由于医学的普及,药物反应在农村更为常见。由于中药的广泛应用,中药引起的药物反应也有所增加。事实上,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或那样的药物,所以几乎每个人在特定的情况下都可能会有药物反应。随着药物种类的日益增多,药物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部分药物都是医生给的,所以药物反应主要是医源性疾病。如果医生在用药的时间上能够谨慎,药物反应不一定能完全避免,但肯定可以大大减少。
临床表现由于药物反应,可涉及各种系统和器官,从全身到局部。本节仅讨论一些典型的药疹和几种特殊类型的药物反应。
(1)过敏性药疹?这是最多样和最常见的药疹类型。根据其潜伏期、发生发展、皮疹表现及预后至少可分为10亚型,如固定红斑、猩红热红斑、麻疹红斑、荨麻疹红斑、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玫瑰糠疹、紫癜、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它们有以下相似之处:①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4-20天,平均为7-8天。如果已经致敏,可以在24小时内发病,平均7-8小时。最短只有几分钟,最长不超过72小时;②大多数患者起病突然,可先有畏寒、不适、发热等症状。③皮疹发生发展,除固定红斑外,其余均为泛发性,照常对称分布;(4)常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全身反应,轻者可不明显,重者可出现头痛、寒战、高热;⑤病程自限,一周到不到一个月不等。⑥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预后严重外,其余均良好。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亚型。
1.固定红斑(固定皮疹)?是最常见的药疹,占药疹的22% ~ 44%。本科909例药疹中,318例为该形态,占34.98%。常见的致病药物有磺胺类药物(以长效磺胺类药物为第一)、解热镇痛药物、四环素类及镇静水肿贴片,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严重者斑上有一个或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数量从一片到几片不等,分布不对称。可发生于任何地方,常发生于嘴唇、外生殖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常因摩擦而引起糜烂。若复发,一般仍在同一部位发生,与上一次留下的色素斑完全或部分重叠,较上一次常扩大增大。局部皮损可伴有瘙痒,广泛皮损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明亮的紫褐色斑点,多年不消失,有诊断价值。少数无紫的水肿性红斑会很快消退,不留痕迹。个别病例可伴有多形红斑、荨麻疹或麻疹。
2.猩红热样红斑?皮疹发病突然,常伴有寒战、发热(38℃以上)、头痛和全身不适。皮疹始于大大小小的红斑,从面部、颈部、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小时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水肿,鲜红,按压可褪色。以后皮疹会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类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猩红热的其他表现。皮疹发展到* * *,红肿逐渐消失,随后大面积脱屑。体温过后,鳞屑逐渐变薄,像糠疹一样,皮肤恢复正常。整个病程不超过一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如果皮疹类似麻疹,称为玫瑰糠疹样药疹;我是类比。
3.重度多形红斑?这是一个严重的大疱性多形红斑。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粘膜损害严重,有明显的乳糜和渗出。经常伴有寒战和高烧。也可能并发支气管炎、肺炎、胸腔积液和肾脏损害。眼睛损伤会导致失明。儿童患这种类型的药疹较为常见。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综合征有时并不是由药物引起的。
4.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这是65438年到0958年,我们在中国最早看到的一种药疹。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是相当严重。起病急,皮疹在2 ~ 3天内遍布全身。一开始是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点。有时起病时为多形性红斑,随后增大扩大,融合成一大片棕红色薄膜。严重者同时累及黏膜,可谓一片皮。大面积出现松弛大疱,形成许多3 ~ 10 cm长的平行皱纹,可从一处推到另一处。表皮极薄,稍加摩擦即可断裂,呈现明显的棘层松解现象。全身常伴有40℃左右的高烧。严重者可同时或先后累及胃、肠、肝、肾、心、脑等器官。我见过一个死于这种病的病人,鼻饲管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脱落的黏膜。病程自限,皮疹一般2 ~ 4周后开始消退。如有严重并发症或严重累及某些重要器官,或因处理不当,可在2周左右死亡。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10000/mm3),中性粒细胞约占8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重症死亡病例病理解剖发现:①表皮萎缩明显,棘细胞仅有1 ~ 2层甚至完全消失,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管周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断裂而孕。口腔黏膜病变类似皮肤。②淋巴结肿大,髓质增生,内皮粘膜增生,皮质滤泡萎缩。③肝脏切片黄红色,有淤血,肝细胞孕化。显微镜检查可见足上叶中央严重淤血,残留肝细胞脂肪化,游离。肝实质与歧管界限不清,有的肝细胞模糊,有的坏死溶解吸收。④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显微镜检查可见血管充血,曲管混浊肿胀,皮质间质内有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形成的局灶性浸润。⑤大脑灰质内神经元呈各种变性,枕叶内神经元呈水样变性肿胀,偶见卫星细胞。基底核和小胶质细胞局灶性增生。⑥心肌间质水肿,弥漫性轻度圆形细胞浸润。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与Lyell(1956)报道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有很多相似之处。后者皮损似烫伤,无水疱,局部疼痛明显,内脏无明显损伤,经常复发。但是有些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
(2)其他类型的药疹和药物反应?原因还不完全清楚。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系统性剥脱性皮炎?是较为严重的药疹类型之一,其严重程度仅次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在没有使用皮质类固醇的年代,其死亡率非常高。这类药疹由于用量大或疗程长,在过敏反应的基础上,可能会并发一定的毒性反应。
这种类型的药疹并不常见。据我科不完全统计,1949 ~ 1958中909例药疹占2.53%,41975例住院药疹占7.9%。1983 ~ 1992,104例重症药疹,23例,占22%。因为病情严重,如果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
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往往超过20 ~ 20天;病程较长,一般至少一个月。整个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前驱期,表现为一过性皮疹,如局限于胸部、腹部或大腿的对称性红斑,自觉瘙痒,或发热,这是一个警示症状,此时停药可避免发病。②在出疹阶段,可由面部向下缓慢逐渐发展,或开始为急性发作,然后以皮疹形式或快或慢地扩散至全身。* * *皮疹发作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明显,常伴有渗出和结痂,并伴有寒战和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肾、心脏等内脏损害。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多为升高,一般在15×109 ~ 20×109/L之间(15000 ~ 20000/mm3)。③剥脱期,这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疹的红肿开始消退,然后呈现鳞屑到大块脱屑的形式。早上可以用床单盖着鳞片,戴着手套和袜子,反复脱落,持续一到几个月。头发和指甲经常同时脱落。④恢复期,鳞屑样脱屑变为糠样,然后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自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病程可明显缩短,预后可大大改善。
2.短期锑皮炎?这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用醇锑钾短期静脉注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时见到的轻度中毒性皮炎。其特点有:①患病率高,一般在30% ~ 40%以上,有的可高达60% ~ 70%;②潜伏期短,开始治疗后2 ~ 3天内全部发病;③锑剂量达到0.3g后全部爆发;④多见于夏季;⑤皮疹对称分布于面部、颈部、手背及指伸面,偶见于胸腹部,似痱子,致密但不融合,有轻微炎症反应,有轻度瘙痒或烧灼感,部分病例有发热等全身症状;⑥病程自限。即使不停药,皮疹也会在3 ~ 5天内自行消失,并伴有谷壳样脱屑;⑦再治疗偶尔复发。未发现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显示,皮疹与正常皮肤锑含量无显著差异(均为2.5μg/dl左右)。组织病理学类似于接触性皮炎,无特异性。
3.***增生型?多由长期使用左旋碘和溴化物引起。潜伏期往往在一个月左右。我们见过2例蘑菇状增生性肉芽肿,直径约3 ~ 4 cm,在全身红斑状药疹的基础上呈散在不规则分布,摸起来相当牢固,主要发生在躯干部。经对症治疗,3周左右逐渐消退。
4.红斑狼疮样反应?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肼屈嗪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以来,已知青霉素、普鲁卡因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甲硫基尿嘧啶、利血平、甲硝唑、口服避孕药等50多种药物可引起此类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痛、肌痛、多发性浆膜炎、肺部症状、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四肢发绀、皮疹。这种病和真正的红斑狼疮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发热、管状尿、血尿和偶氮引起的。症状消失后,实验室阳性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5.真菌反应?由于大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常使体内环境平衡被打乱,菌群失调,产生真菌病例反应,表现为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或皮肤癣菌感染。前两者可能有胃肠道、肺部或其他内脏感染,也可能同时累及多个器官。在免疫抑制剂死亡前的尸检中发现严重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并不少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有皮肤癣菌病的患者,由于上述药物的应用,使得皮肤癣菌病的病变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且不易治疗,即使治愈,也容易复发,造成癣的防治困难。
6.皮质类固醇型反应?如果长期大剂量使用该激素,往往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其引起的主要副作用有:①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最常见;②胃肠道:“类固醇性溃疡”,甚至并发出血、穿孔;③中枢神经系统:欣快、兴奋、头晕、头痛、失眠等。④心血管系统:心悸、高血压、血栓、心律失常等。⑤内分泌系统: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糖尿病、皮质功能减退和儿童生长发育抑制;⑥皮肤: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瘀斑、皮肤萎缩等。⑦眼睛:视力模糊、眼压升高、白内障、青光眼。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药的出现,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新药疹”的概念,使人们对药物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新药都会引起各种药物反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种类繁多,各种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均可引起斑疹或斑丘疹。细胞毒性药物可引起脱发、荨麻疹、中毒性绿色皮肤坏死、光敏性皮炎和口腔炎。抗风湿新药种类繁多,可引起光敏性皮炎、荨麻疹、紫癜、斑丘疹、口腔炎等。利福平、D-氯霉素和卡托普利可引起斑丘疹、荨麻疹和红斑性天疱疮(落叶型)。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oxprenolol、oxynolol、proproanolol等,可出现银屑病样皮疹,部分患者可伴有掌跖角化过度、湿疹、苔藓样皮疹等类型的多毛症,也可逆转男性脱发,还可能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
10预防由于药物反应发生率高,危害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所以注意预防意义重大。如果医生不随便给药,患者不滥用药物,药物反应可以大大降低。
1.服药前先明确诊断,不要在病情未明确前用多种药物围攻,以为总有一种药物会有效果,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2.对所用药物的成分、性质、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配伍禁忌等应彻底熟悉和掌握,以免滥用、误用或一药多用。
3.服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过敏体质者。对于有过药物过敏反应者,要注意交叉敏感或多源性稗草过敏反应的发生。
4.用药要有计划,剂量不宜过大,品种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并定期观察,特别是应用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等。,应密切观察,并应经常检查血象。
5.当某些器官出现功能障碍时,往往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比如肾病患者需要慎用重金属类药物。
6.用药期间,应注意一些警示症状或不耐受,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一旦出现,要考虑立即停药。
7.凡有过药物过敏反应者,应发给药物禁忌卡,注明过敏药物名称和反应类型,以备复诊时参考。
8.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药品管理。药品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以保证好药品的质量。
穴位冲阳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治疗药物过敏具有扶正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冬眠灵的药物反应。文献综述:针灸经典甲、乙:伤寒外感热,屈。...
耳穴系统治疗。既可用于针刺,也可用于电针、注射药物或切除,还可用作针刺麻醉。临床操作,用耳朵。...
肩并肩的时间。经常艾灸这个穴位可以预防流感。在夏季,直接艾灸或药物涂抹在舒菲上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肩外俞穴的配伍:舒菲...
与顾、、三阴交配伍,具有扶正解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冬眠灵的药物反应。文献综述:针灸经典甲、乙:伤寒外感热,屈。...
鬼腿